贾 涛
(贵州省修文县扎佐镇中心小学,贵州 贵阳 550201)
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那么,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该关注孩子的什么呢,是各科的学习分数,还是孩子的未来发展?其实从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2022版)的发布,都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应该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从学科视角对学生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立德树人的关键性思政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内容涵盖入学教育、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等学习主题。作业检测环节作为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又是检验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效果的手段,作业检测也为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新课标指引下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实施质量,对于实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业质量达标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进行了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实施策略的探究:
学生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通过实施教学行为达成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从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核心素养[1]。核心素养通过指向课程目标的作业实施中得以检测,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简而言知,核心素养具有可教可学可评性。
因而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实施时,应考虑核心素养达成的目标性作业设计。比如道德修养这项核心素养,不同学段有不同要求,每个学段以多个方面的内容为载体来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作业实施时,应基于课程内容,紧紧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优化作业设计。
以四年级上册第五课《这些事我来做》为例,本课对应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积极参加劳动实践。作业设计时,考虑到在生活中,家庭是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最佳场所,基于课程内容,在班主任对班级作业的统筹下,将作业设计成至少每天做一项你力所能及的家务并长期坚持。以落实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作业形式来有效落实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项重大变化,新课标中要求每门学科用10%的时间来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生活中当人们面对某个问题时,很难以单一学科知识来解决,往往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比如家庭生活中的买菜,涉及与人沟通,识别商品质量,计算支付,是否满足生活需要等方面知识,这就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也就是说生活原本不分学科,但为了高效学习,才分学科归类进行学习,从学习最终目的来看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综合性,以综合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时,也应该从学科角度设计实施主题式作业,推进跨学科综合学习。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教学后可安排主题作业:以你喜欢的方式介绍家乡的一处红色革命基地。
在这样的主题作业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学生通过主动收集当地的红色文化素材,以学生身边的红色资源,了解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激发热爱家乡、热爱党的情感,实现本学科对应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在这种主题活动中,整合语文、艺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可以以个人或是团队方式,采用演讲、小品、诗歌、小小讲解员、绘画、手抄报等形式完成主题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学业质量是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在完成阶段性学习后,围绕核心素养反映课程目标达成度,它为教学实施以及作业实施提供依据[3]。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实施过程中以学业质量为依据,根据学业质量要求设计相适应的项目式学科作业,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积累经验,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改进教学,加强作业的针对性,杜绝盲目性作业,无效作业,机械性作业,努力让学生做到知、情、行相统一,实现“教——学——评”一致,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以六年级为例,假期可安排项目式作业——“我为家人做餐饭”,通过这种开放性、体验式作业设计让学生学会主动承担家务,感受父母及劳动者的辛苦,学会承担家庭责任,做一名家庭好成员,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作业实施过程中教师从学业质量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通过学业质量作业反馈,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的反思与教学的再设计。
基于学生个体差异性,不同学生在核心素养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会各不相同。比如法治观念方面的规则意识,有的学生在校就餐时会自觉排队,有的会礼貌让行,但有的学生会插队。要实现经过规则意识内容学习后,学生能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学生的这种现实差异性在教学实施及作业实施过程中就必须予以充分尊重,这就需要在作业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与进步发展,从而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以三四年级规则意识作业实施为例,规则意识分为三层:知道规则的相关知识、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遵守规则变成自身内需。对于用餐插队的孩子,作业任务从知道规则的相关知识开始,比如:说说用餐时为什么需要排队?你还知道哪些用餐时的规则,他们有什么作用?你能坚持排队就餐吗?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开始引导他们从内心认同规则,从而遵守规则;对于会主动排队的孩子,作业设计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规则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如:你发现有插队的同学时,你是怎么想的,什么情况下可以主动允许其他同学插队?让遵守规则变成一种自我需求。
传统型作业主要以纸笔作业为主,教师在作业实施过程中还可以改变思路,以学生实践劳动为抓手,安排实践性作业,以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劳动意识、劳动观念,从而形成健全人格,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比如教学一年级《干点家务活》这一课时,可以指导学生说出自己能独立完成的家务活有哪些,还有哪些家务活可以在家人的指导下完成,从中选择一项在家人帮助下能够自主完成的家务活做一做,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劳动感受。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做家务,学期结束比一比,看谁会的家务活最多,谁坚持得最好,谈谈自己的劳动感想。
实施这类作业时,要注重把握本学科的特点,即学生的思想教育性。不能将本学科作业目的简单归同于劳动课的技能培养。要注重学生的劳动感受、劳动体会、劳动观念、劳动价值等思想教育方面,而不是将重点放在劳动能力、劳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上,实践性作业主要让学生通过劳动体会劳动的意义,从而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劳动者,也让自己热爱上劳动,体会劳动给人带来的快乐,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而不是将重点放在如何进行劳动上。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实施过程中,应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业设计基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大”单元教育理念[4],不再受限于课时,实施目标达成性、主题式、项目式作业,作业求精不求多。
作业实施中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减轻作业负担的同时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倡导多学科融合,实施多样化、分层作业,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增强作业的体验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达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养其根而俟其实[5],从而更好地落实学科课程目标,促进学生“五育”协同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