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娜,段佩利,尹 鹏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25)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旅游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思路,也给其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近年来,网络虚拟旅游的大发展也对旅游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旅游行业现有从业人员普遍学历水平较低、信息化水平较差,远远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推进智慧旅游转型升级,用好“旅游+”与信息技术两个工具,培养出与旅游高质量发展需求更为匹配的智慧型、复合型和实践型人才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旅游信息化课程群建设势在必行。
课程群建设是以系统科学为指导,将内在联系紧密的相关课程纳入“课程群”,注重相互间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1]。从90年代以来我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逐渐增多,专业课程群建设问题也开始引起关注。目前已基本形成旅游文化[2]、旅游经济[3]、旅游英语[4]、导游[5]、旅游企业管理[6]和旅游规划[7-8]等多个课程群,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教育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关于旅游信息化方面的课程群建设项目明显不足。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立足地方需求和打破学科界限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提出旅游信息化课程群建设思路与方案。
课程组2021年10月15日分别以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化、智慧旅游、旅游大数据等关键词进行了相关课程研究的搜索,在中国知网平台共搜索到相关成果68篇。其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成果18篇,旅游信息化成果3篇,智慧旅游1篇,旅游大数据1篇,其余45篇为旅游电子商务。整体来说,目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1.1.1 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占主流
该领域研究最早的学者为胡苗,指出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各学校都处于摸索阶段,并提出了应当重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9]。之后不少学者分别就上述教学方法做了详细讨论。其中王进提出了在本课程项目教学方法中融入“双师协同教学”方式[10]。杨静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情境教学方法,即对旅游行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11]。王新宇等提出了一个可供教学用的小型客房管理系统学习情境设计方案[12]。
1.1.2 实践教学是另一个重点研究领域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实施措施的探讨。王松等总结了旅游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模拟实训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综合项目教学法等,并提出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力、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技能和网络营销能力三部分[13]。刘勇贤等认为该课程实践体系应分为基础技能实践模块和网络运营实践模块,完善实践教学的措施主要从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践教学安排、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教材的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入手[14]。戴聚岭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实训软件与商品化软件的区别和特点,对实训教学软件模式进行了研究[15]。芮建勋则在开源软件体系下,从实验室功能与定位、系统架构、服务器与客户端的功能划分等方面,探讨旅游信息与电子商务实验室的构建方法[16]。
总体来看,虽然关于旅游信息化相关课程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成果,但是还存在以下不足:
1.2.1 聚焦于单门课程,缺乏综合
旅游信息化课程群建设还停留在单一课程建设问题层次上,缺乏对课程群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缺少如何基于学生能力持续提升的体系化培养方式的思考和如何实现跨专业多领域综合性提升实践能力的探索。
1.2.2 对本科层次重视不足
关于旅游信息化相关课程的建设,约90%的成果都集中在对中职和高职层次的职业教育,对本科层次教育比较忽略,而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选择方面均有较大不同,这就要求旅游信息化相关课程及课程群的构建都应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探讨。
1.2.3 应用实践的地方需求关注不足
在应用实践性方面虽然现有研究也做出了有益尝试,通过系列教学方法探讨了信息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但多是通识型应用,缺乏针对性,忽视了对地方需求的支持,地方特色不足。
从地方发展角度来看,如何培养适应区域需求的旅游信息化人才,是课程群建设的出发点。旅游从业人员中一直存在“搞旅游的不懂信息化,搞信息化的不懂旅游”的尴尬问题,对产业智慧化的提升造成了很大限制。旅游信息化课程群建设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开展智慧型“精品旅游”人才培养课程群建设探索,力图使课程群建设更富有服务地方需求的功能,要实现如下建设目标:
(1)搭建一个能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化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旅游信息化课程群,探讨如何通过螺旋上升式的能力培养方式解决旅游信息化技术性强、实践能力要求高的人才培养问题,为社会提供学习能力强、知识面新、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旅游专业人才。
(2)将“旅游+”和“+旅游”的实践理念应用到旅游教学中,以“旅游+”信息化为例,设计一套模块化嵌入、跨专业对接、分类培养的旅游信息化教学模式,提高旅游本专业学生能力,拓展非旅游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来适应旅游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解决现有旅游从业人员“懂旅游的不懂信息化、懂信息化的不懂旅游”的尴尬局面。
(3)服务地方与课程群建设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相适应性,旅游信息化课程群以实践为导向,应用为目标,结合现实需求动态调整实践课程内容。
2.2.1 “理论、应用、创新设计”的能力提升模式的构建
由于单门课程课时有限,无法完成旅游信息化高技术性和高应用性能力培养的要求。计划构建由核心课程—提升课程—实践应用课程组成的,通过课程间联系打通教学内容,多门课程联合培养,为实现连续4年不间断的螺旋上升式能力提升模式提供保障。
2.2.2 跨学院、跨系学分互认的实现
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多学科背景的人才共同建设,如何打破现有培养方案学院和专业的限制,跨学院、跨系打通课程内容,整合旅游信息化相关课程,以适应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是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这将为未来在各学院之间实现跨院、跨系的学分互认奠定基础。
2.2.3 切实符合地方需求的学生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加强旅游信息化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以任务驱动引领教学,通过滨海智慧旅游专项、智慧乡村旅游专项等,根据地方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结合实习基地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为培养精品旅游复合型应用人才,在旅游专业培养方案中置入“旅游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向,从对学生应用能力要求的提升角度建设三个层次的课程。第一个层次为核心课程,包括《旅游电子商务》一门课程,该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有方向的必修课程,建设中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化,力图全面构建理论知识框架的同时培养旅游信息搜索、旅游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第二个层次为提升课程,包括《旅游信息系统》《智慧旅游》和《旅游大数据》三门课程,作为旅游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向的重点课程,这3门课程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旅游大数据搜索与分析、旅游信息系统建设、旅游网站建设与维护、3S技术应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比例到50%。另外除了旅游管理专业外,将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形成多套教案面向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开设跨系选修课;旅游信息化实践创新课程为第三个层次,包括《“互联网+旅游”案例分析》和《在线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这两门课程主要面向实际操作层面,通过多元化案例教学扩展学生视野,依托地方人才发展需要进行场景教学,由实习基地提供现实问题,指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和专题实践分小组完成既定任务,强调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由于课程群内的多门课程开设学期往往不同,容易导致各门课程具有独立的课程体系,课程之间联系较为松散,未能很好地形成相互间的知识嵌入和理论衔接。为此,进一步梳理课程之间的授课逻辑和内在联系,按照课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重新合理化安排教学时间。另外,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通过集体备课与多学科整合,联合计算机系、市场营销、新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背景老师一起梳理各门课程内容,根据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要,确定适宜的授课内容,建立从基础知识构建到技术能力提升最后到实践应用的螺旋上升式的动态培养方式,并制定灵活性的针对不同专业基础的学生的多套授课计划,为跨专业选课和联合人才培养提供课程基础。
以往教学中以学生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为主要考核内容,但是旅游信息化相关课程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实验和实践课时多,更加强调培养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旅游信息化课程群要以OBE成果导向理念为指导,以衡量学生实际产出效果为考核内容,改变考核方式。课程群内核心课程的考核方式由闭卷笔试+上机实验成绩构成;提升课程将过程考核成绩提高到40%,以软件基础应用能力为考核标准建立考核体系,每节实验课都设立能力测试题目,当堂完成给分;实践创新课程结合课堂讲授案例,以创新设计能力为考核标准建立考核体系,将过程考核成绩提高到60%,每一案例都要求学生给出案例评析并给出成绩,实践环节部分依托各个实践基地,结合地方信息化实际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分组方式完成各项任务,并聘请实习基地专家按照问题解决的效果情况共同完成成绩给定。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师生教学互动平台及相关教学成果展示平台,促进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积极尝试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推动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方式效率偏低问题。另外,积极建设专业实习基地,与地方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各类旅游企业合作共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一是加强六门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比例,将实验实践部分所占课时均提高到50%以上的比例;二是在相关课程中设置短期的旅游信息化项目设计,形成围绕地方需求的多个任务项目,分组完成设计,通过任务驱动在分组完成专题项目中提升学生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在线旅游产品设计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三是与旅游景区、文化创意企业、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等合作,参与景区网站建设、电子营销、区域智慧化旅游开发项目等,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的旅游信息化应用水平。
在国家文旅局发布的《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到旅游业各领域与互联网要达到全面融合,互联网成为我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成熟,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因此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智慧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以“旅游+”和“互联网+”两大思想为基础,构建旅游信息化课程群,以模块化培养模式实现旅游专业内四年不间断的螺旋上升式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以对接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同时打破专业界限,探索以模块化的选修模式嵌入到计算机、新媒体、市场营销、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的可行性,实现旅游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联合培养智慧型复合式旅游人才模式,并给出相应的教学改革与建议,希望对其他高校智慧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