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琪
(上海民航职业学院,上海 2013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中国制造”向“制造强国”“中国创造”的转变,从本质上说,离不开严谨务实、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体现,是评判从业者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素养的最高标尺。我国在政策、荣誉、资金等多方面注重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断加强凝聚社会共识,培养工匠精神[1]。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主阵地,应积极将工匠精神内涵融入日常教学,不断凝聚和树立工匠精神,促进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是职业发展过程阶段的一个目标,是自身职业观的具体化。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有利于全面塑造学生职业人格和职业品格,有利于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价值引导,有利于社会源源不断培养出高技术、高素质人才[2]。
在现实中,人们在工作中普遍存在体力劳动被贬抑的现象,“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阻力。目前在校生基本上都是 00后,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存在着怕吃苦,缺少明确目标,奉献精神不足等问题,大学生如何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明确职业定位,对于将来就业尤为重要。当前,很多大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学好专业知识阶段,并没有意识到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结合社会工作环境,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职校学生不能准确定位自己,不能充分分析和判断什么工作最适合自己,他们在专业课学习上没有目标,对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解和认识不够[3]。
一些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把职业素养的教育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或者只是流于形式地讲解工匠精神,照本宣科,并没有通过更实际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培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学生也会忽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有的职校毕业评价考核标准依然仅以学业考试为主,这也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追求的不重视。
在当下,尤其是“双减”后,为了让“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让教育步入良性轨道,让普职分流让更多的人接受,改变一线职业劳动者改变不被尊严和“社会地位低”等问题,工匠精神的培育迫在眉睫。
近年来,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趋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同时,学校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趋同,再加上一定程度上忽视对职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校培养目标和社会企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工匠精神的培养也离不开相关企业的实践场景的学习。目前,多所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如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产教学融合,但存在着融合深度不够,流于形式,部分企业对培育工匠精神兴趣不高,甚至存在只是将实习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难以起到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提升。
近几年,很多职校不断进行改革,试图突出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融合,尤其这几年,对思政融入专业课的重视,思政课程得到了较快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也尤其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但这些更多的偏理论教育,缺少行之有效的具体培养路径。尤其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存在“高精尖”人才不足,创新性不够的问题,这些都是摆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面前的不足,归根到底,这一问题的产生,是职业教育长期过分强调“职业性”,以结果为导向,缺少将课程的工具性与精神性高度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将“工匠精神”元素贯穿始终,长期忽略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关。
在古代,有《诗经》所描述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细致;有墨家的“强力而行”的敬业精神;有“庖丁解牛”所呈现的“道技合一”等。这种工匠技能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进程中一代一代延续和传承。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迅速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化和标准化,虽然我国金近些年也涌现了一批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但整个大环境能静下来精心打磨产品的人越来越少。而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层次鲜明的各类活动,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教育,如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维修学院,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民航业大国工匠为同学们开展讲座和交流会,让学生切身了解行业内的大国工匠事迹及精神内核,使工匠精神成为一种受学生推崇的校园流行文化[4]。同时,高职院校应重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公众号的宣传作用,通过各类活动,如“技能大赛”等,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技术革新能力,发挥工匠精神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使其在创新创造中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氛围。
强化专业建设,凸显鲜明的专业特色,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核心。随着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片面追求规模大而全的盲目扩招,专业设置盲目跟风攀高,导致高职院校同质化教育越来越严重,学生对于专业认同度越来越低,这一切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与优秀的企业作为合作单位,开展“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根据需求导向,建设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多元化校企融合型企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确保产教融合,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增加职业认同,增强职业责任心,以实践提升自身技能水平,规范自身行为,培育工匠精神[5]。
办学理念不同,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行为、人才培养目标等。办学理念对本校教职工和学生起到激励与导向作用,在办学理念中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要注意专业内涵和品牌的重要性,针对行业企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及企业人才需求,如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维修学院,紧紧围绕民航维修支柱产业,设置具有明显职业性、针对性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职业素养、创新精神、企业文化和实践技能等方面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职业认同感。
同时,高职院校应注意分层教学,在育人方面,因人而异,学校应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优势,逐步实施培养。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生产实践中,除了认真参加校内实践,将最新行业生产线引入学校,还邀请相关企业参与校内的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知识学习,在细节处,注重培养工匠精神,努力促进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求,做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的提升是需要长期坚持贯彻的,首先要注重环境的营造,改变传统高职院校印象,夯实工匠精神底蕴,其次,要加强专业特色培养,完善产教融合,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最后,除了将工匠精神渗透进技能课的教学过程中时,还要制造实践机会抓紧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做到知行合一,进一步促进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其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加强职业认同,养成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态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