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探究

2022-04-07 06:33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信息化

罗 晖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探究

罗晖

(珲春市第一小学校,吉林 珲春 133300)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信息技术、信息思想普遍运用于教育教学各个领域,以完成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深度融合是信息化与学校教育的全面融合。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各要素的深度结合,要从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课堂结构、课程建设、学校管理等多方面推动教育的变革创新、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和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小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意义;策略

当今社会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培养创新人才。《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融合创新,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和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变革的内生力量,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实践信息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育管理模式等全方位创新,实现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实现学校现代化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深度融合的概念与特征

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实际高度融合,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深度融合是信息化与学校教育的全面融合,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各要素的深度结合,从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课堂结构、课程建设、学校管理等多方面推动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有机结合,无缝链接。

深度融合体现三大属性:①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②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③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实践中要体现五个特征:①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②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和远程交流工具。③学习的方式多采用自主性、协作性、探究性学习。④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工具,又是学习的对象。⑤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学习的自主与个性化。理论学习为实践研究明确了方向。不是一般的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融入教学过程,形成新的教学方式,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

二、深度融合的阻碍因素及对策

问卷发现教师最熟悉的是“网络通信软件” “网络资源搜索下载”,最不熟悉的是“微课制作”“电子书包”等,说明教师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大多数的教师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教学内容”“突破重难点”,说明融合的教学模式基本形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60%的学生会用到网络资源,90%的学生喜欢用电脑答题,50%的学生喜欢用PPT展示成果,说明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兴趣很高,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阻碍深度融合的主要因素有:①教师对融合的错误认知,大多数教师停留在通过演示文稿来辅助教学的阶段,很少有人重视教学环境的创设;②现有的信息化资源相对不足,缺少可利用资源;③教师的信息技术相对滞后,很难跟上信息手段的更新速度。

1.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

虽然近年信息化教学环境和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但与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条件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数量不足,信息化教学设备依然是奢侈品;二是信息资源比较匮乏,缺少可利用资源。这就从客观上影响教师实施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学校加大投资,进行信息化环境建设。引入东师理想教育云平台,多维课文、学科工具功能强大,应用便捷。建智慧教室,为学生购买平板电脑,用于翻转学习实践。建创客室、录播室、校园电视台,引入采编仪软件,西沃平台,创建信息化教学新环境。

2.优化信息培训模式

尽管我们重视信息技术培训,但是问题很多,如内容不合适,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需要在培训机制、内容方式等方面做新的转变。成立信息化培训领导小组,组建信息化培训团队,进行“信息化教学观念、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三位一体的信息培训。加大“走出请进”培训力度。聆听先进经验,现场演练技术,观摩课堂教学,咨询疑难问题。二是采取“草根专家”校本培训。遴选种子教师,率先参与培训,上示范引领课,解决技术应用问题。三是开启“学习、教研、培训、帮带”一体化研培模式,分批学习新经验,分主题实践论证,展示研修成果,带领教师实践。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需要教师将现代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融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从而探究形成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与途径,实现教学结构的变革。

1.将信息素养融于教学目标

信息素养是未来社会生存所需的必备素质,又是信息化社会学会学习,适应终身学习的综合素质。包含确认、评估、寻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指信息文化、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包括运用技术的熟练程度,对信息感知的敏捷性,接受信息的快速性,信息筛选的指向性,信息甄别的抗扰性,信息评价的合理性,信息处理的有序性,信息运用的创造性。让信息与信息技术既是学习工具又是学习的知识,将信息素养融于教学目标,利于学生成为信息化社会合格的“数字公民”。

2.将网络资源融入教学内容

信息化教学资源通常有以下四种类型: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信息化学习工具。多媒体素材,通过网上搜集、下载、整理,即可获得,其他三种类型的信息化资源,只有教师自己设计开发,尤其是信息化的学习工具类研发更为困难,就必须运用专门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才能完成。一方面要求教师去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资源,学习设计课件和制作微课,一方面学校不断引入或更新计算机软件和信息平台,2016年引入东师理想教育云平台,2018年引入延边教育云公共资源平台。

3.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环境下,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学习、发展学习、网络学习、实践学习、发现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型学习。为了实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我们主要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方式的研究。自主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自制学习进度,参与评价,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情感体验。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需要积极承担责任,相互信任配合,有效互动沟通。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确定主题,通过学生自主发现、实验操作、收集处理、表达交流,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4.将技术创新融于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不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能支持实现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的环境。数字化环境的构建,是以支撑学生学习为本,针对知识点。首先提供基础全面的概念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提供多维立体的技能训练环境;最后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不同情景下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工具。对于不同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境构建就不同,从教学活动需要入手,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环境。

5.将现代技术融于教学评价

依据融合的属性和特征,建立新型的课堂评价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关注课堂是否转变为以学为主、“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关注网络技术能否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资源,成为学生获得课外知识的工具;关注能否利用学科知识迁移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关注教师能否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培养自身的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关注信息技术能否发挥其丰富教学资源、交互便捷的优势。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我们依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和学科特点,围绕新型教学结构创建模式,助于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1.基于网络平台应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学习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方式。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其精髓在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负责,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网络移动环境下翻转学习有五个步骤。任务导学:给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导学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资源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自助式的资源,包括主题网站、电子课文、电子平台或者学习工具和学习软件,供学生整理运用。平台交流:教师利用技术,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并且提供互相交流,知识共享的机会。检测反馈:设置趣味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自学成果;通过网络快速查看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活动。分层拓展:拓展课外知识,如文化背景、前后知识的联系、较高难度的练习题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基于网络资源应用的“主题拓展”教学模式

基于我国“跨越式”学习模式的启发,本课题组对“主题拓展”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拓展学习资源,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其次,灵活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一半时间学习课内知识,一半时间学习课外知识。可以进行单元整合、跨学科整合的主题学习。如语文学科的“课内知识—课外阅读—写作练习”主题阅读模式,英语学科的“合作对话拓展听读”言语交际模式,实现了小资源向大资源、小课堂向大课堂转变的良好态势。

3.基于网络资源整合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

项目化学习被认为是信息时代最流行、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深度的学习。项目化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孩子学习,而是需要整合资源,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让孩子会学习,同时项目化学习也带给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转变。基本流程为“激活旧知,确定主题—活动探究,展示新知—制作作品,应用新知—资源整合,成果交流”,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

五、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的创新管理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知识实现数字化编码成为可能,使知识的表征更加多元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使远距离教育和学习成为现实,学校的管理由过去的经验型、粗犷型,向科学型与技术型转变。

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校更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和成长的过程。建立“七彩阳光学生发展评价体系”,从尚礼雅行、善学乐思、博艺雅趣、健康活力、翰墨书香、创新实践、自我管理七个维度设计评价内容,坚持班主任、科任教师、社团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开展争星征章活动。与上海乐好教育集团合作,量身定做电子评价系统,教师们在手机终端和电子屏上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做到“课课评、科科评、事事评”和“日日评、周周评、月月评”,并通过后台的数据分析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

2.教育云资源平台下校园空间的建设与应用

为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2018年学校开启了空间建设研究,实行四级管理,即“学校空间—班级空间—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做到了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空间。教师将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课件、特色活动上传到学校空间;专任教师和社团教师建立自己的特色课程空间,同时将学校空间、班级空间、师生个人空间生成“二维码”,制成“码书、码墙”,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资源共享。此外,学校还开展了网络空间设计评比活动,以用带学,以赛促用,使空间建设日趋完善。

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不断创新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数学、美术、语文融合发展的探究性课程开发。校园新闻课程、3d打印创客、信息编程、机器人制作、科技小发明、百师讲坛、百生大讲堂等,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学校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学科缺少师资的问题,由书法教师录制软笔书法小微课,供3—6年级教师在班级播放学习。开展“异地同步授课学习”活动,促进大学区的校际交流,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功能。

信息2.0的灵魂在于“化”上,将信息技术化入教学实践,使之浑然一体,让教育的空间改变,教育内容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堂的深层结构,师生的关系,乃至学校发展改变。当这些改变与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汇聚到一起,教育革命性的变化就到来。因此要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本土意识,紧扣时代脉搏,掌握未来发展趋势,将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短期任务统筹思考,借鉴成功经验,坚持有所为有所作为,将融合创新与教育改革推向深入。

[1]教育部.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Z].教育部.2012.

[2]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59-60.

[3]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教育部.教技〔2018〕6.

2022—09—12

G620

A

1673-4564(2022)06-0176-03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信息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合菜
月“睹”教育信息化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融合》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