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仕龙 颜苗娟
(1.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省文化馆理论创作指导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6)
2021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要求浙江先行先试、作出示范,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示范。为贯彻落实《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浙江根据实际,制定《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 年)》,提出“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先行示范”,并通过召开省委文化工作会议、与文化和旅游部共建、印发实施意见等举措,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在此背景下,各级文化馆必须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理清观念、转变方式、创新发展,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1]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 年要实现“两个100%”,即市县乡三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达标率达到100%,城乡一体“15 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覆盖率达到100%。文化馆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村、社区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单位,承担直接面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据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2021 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3531 个,2672 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52.17 万场次,服务人次83289 万人次,文化馆已成为群众进行文化交流和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因此,推进文化馆高质量发展,可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全域均衡发展,实现服务人群全覆盖。[2]
文化馆通过零门槛、无障碍、面向所有人开放、普及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欣赏、艺术活动、艺术精品,对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建设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的19 项主要指标、44 项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共同构成浙江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的目标体系。在19 项主要指标中,文化馆与17 项主要指标有关联。在44 项现代化标准中,文化馆与26 项标准有关。在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建设过程中,通过推动文化馆高质量发展,可以为群众量身定制文化套餐,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补齐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短板。[3]
当前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升级为“好不好”。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建设提出要加快公共文化品牌化进程,擦亮“一人一艺”“乡村村晚”等文化品牌,打造具有浙江标识的文化金名片。培育富有引领力、可推广的创新项目不少于100 个。文化馆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激发群众文艺创作活力,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文艺精品。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群众文艺精品的数量也是反映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高质量推进群众文艺精品创作,不仅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多更接地气的文艺精品,形成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还可以打通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使之成为凝聚群众情感、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
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建设旨在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群众精神富有。文化馆高质量发展,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文化馆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建设过程中必须依靠文化馆高质量发展,把群众精神富裕作为主要目标,不能弱化,不能偏离。
近年来,浙江各级文化馆结合实际,以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品质发展为导向,以开放发展为动力,以创新发展为引领,以强化保障为基础,大力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在数字化改革、社会化参与、精准化供给、均等化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品牌引领、科技支撑、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但对照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建设要求,文化馆还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问题。
1.均衡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必须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重要抓手。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离不开城乡一体发展、全域均衡发展以及服务人群的全覆盖。“城乡一体、全域均衡”发展需要我们改善“文化下乡”形式,从“送”到“种”结合,培育以“三团三社”为核心的基层文艺团队,推动群众成为基层文化服务的主角,实现从“文化享受”到“文化创造”转变。
2.品质发展
浙江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建设,是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重要举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文化服务不再满足于“有没有”,对高品质文化空间、高质量文化产品有了更多向往和追求。作为群众文化服务主阵地,全省各级文化馆既要携手加快推进“全覆盖”,实现“人人享有文化”,又要从解决群众对文化生活“缺不缺”的问题,向实现“好不好”转变。
3.数字发展
坚持数字发展有助于增强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也对文化馆服务理念、运行方式、工作渠道、效果评估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战。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疫情防控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文化馆加快数字化改革进程,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要努力把重心转向数字化、网络化,加快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入驻文化馆,使群众通过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式来获取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
4.融合发展
《关于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促进公共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体育等融合发展,建立协同共进的公共文化发展格局。当前文化馆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旅游信息推广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间的联动机制还在探索起步阶段,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资源整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培训、乡村治理、电商、就业辅导等的融合发展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拓展和深化文化馆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是文化馆服务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的新契机。
1.发展不够均衡
随着文化馆建设的不断深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所缓解,但人群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并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据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数据显示,“组织品牌节庆活动次数”指标最高市与最低市的比例由2019 年的3.2 倍,提高至2020 年的7.2 倍;“文化馆组织活动”指标最高市与最低市的比例由2019 年的3.4 倍,提高至2020 年的4.5 倍。二是存在重点区域发展短板。如山区26 县,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这些地方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存在历史欠账,主要指标在全省排名也相对靠后,距离先进地区的差距比较明显。
2.供需不够精准
近年来,各级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服务精准供给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推出“以需定供”“菜单式服务”等举措,供需脱节现象得到了缓解。但由于创新理念不够强,对服务群体细分不够,对新时期群众的文化需求缺乏精准性的了解,导致在场馆运营、文化节庆、文艺赛事等文化服务供给中墨守成规,提供的文化产品不够灵活多样,无法满足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需求。
3.服务品质有待提升
一是优质文化资源总量不足。当前各级文化馆高品质文化空间、高质量文化产品的数量还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二是服务模式创新不足,无法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当前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率不足50%,一些文化馆公众号、抖音号粉丝数量不足千人。三是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力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受疫情影响的2020 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93 万场次,比上年下降21.4%;服务人次56327.04 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8.4%。
4.社会资源优势转化不够充分
一是社会力量参与政策有待加强。虽然在企业分馆、文化驿站建设等领域,已经有大量社会力量参与共建,但渠道畅通度还不够。二是资源整合不够。社会力量办的民俗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的社会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三是在外人脉资源利用不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500 万浙江人在外闯荡。文化馆社会力量参与建设领域,还没有充分挖掘此类人脉优势资源。
浙江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建设的目标是基本建成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体系。各级文化馆熟悉新形势,正视新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有助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建设。
围绕“十四五”浙江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布局,根据城乡风貌建设总体规划,推进文化馆科学化布局,助力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1.以市县两级文化馆为骨干
各级文化馆在推进“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一院”的建设任务时,除了改建或新建文化场馆外,可以利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的闲置空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拓展文化馆活动的受众面和覆盖面。
2.以文化馆分馆为延伸
在社区、企业、学校以及其他个体化空间,合作共建“社区分馆”“企业分馆”“学校分馆”“个人工作室”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将文化馆的各类活动、服务项目延伸至各个角落。
3.以新型文化馆空间为补充
针对基层文化馆(站)工作人员短缺和服务利用率低的问题,可以将“社区分馆”“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嵌入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将举办活动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相关服务等统筹起来,以大空间的形式为基层群众提供一站式文化服务。此外,还可以结合城镇规划,在居民集中的地方打造众多口袋公园和休憩场所,方便群众自主参与活动,为群众打造“15 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从文化惠民走向文化悦民,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个性、精准化服务需求,离不开文化馆服务空间建构。
1.设施功能的现代化
山区26 县是浙江省委省政府重点关注的地方,是实现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主战场,也是推进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在文化馆现代化设施建设中,各级政府要在政策、资金方面对山区26 县加大扶持力度,对现有文化场馆进行功能的现代化提档升级,优化空间布局,增设专业性活动空间,完善流动文化服务设施,打造一批体现浙江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促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现代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2.管理运行的现代化
创新推进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探索完善文化馆理事会运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丰富总分馆体系框架,创新服务体系运营模式,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社区、学校等领域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文化馆分馆,拓展服务领域,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文化馆要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重点,因地制宜服务农村文化礼堂、乡村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织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补齐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短板。
3.服务提供的现代化
随着文化馆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场馆设施、功能渐趋完善,但在文化底蕴挖掘、文化服务理念更新、文化服务提供方式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因此,文化馆在新型空间打造过程中,要通过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组建文化服务联盟,吸纳社会团队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把优秀人才和跨领域资源带入文化馆行业,告别文化馆服务单打独斗的局面。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提升文化馆服务效能。[4]
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文化馆智能化场景,是解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1.重塑文化馆工作体系
依托数字化技术,加强云端数据挖掘和分析,推动文化馆实现包括智慧服务、智慧分析、智慧评估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在内的智慧化运营,构建用户画像和知识图谱,为差异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持;厘清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工作关系,构建省市县三级数据动态管理机制,每周进行全省数据统计分析和晾晒,实现数据资源动态管理;将“浙江群文云”融入“国家公共文化云”“浙江智慧文化云”,实现全省文化馆从国家公共文化云、浙江智慧文化云、浙江群文云到市县文化馆平台的互联互通全覆盖。[5]
2.建设多跨应用场景
探索建设融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于一体的“全景智能”文化服务空间;开发“指尖艺术导师”“指尖艺术赛事”“指尖艺术博览”等应用场景,为不同文化需求的群众提供便利可达的指尖服务。
3.打造数字文化活动品牌
全省联动推进“互联网+群众文化活动”,形成规范化数字文化活动全流程服务体系,便于群众直观了解、参与;通过新媒体矩阵推介、培育“云上群星奖”“云上乡村村晚”等数字文化服务品牌,打造云展览、云演出、云课堂等数字资源,提高群众参与线上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和通畅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水平。
专业化运作,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浙江历史文化悠久,成果丰厚,各地文化馆要推进专业化运作,打造浙江文化金名片。
1.打造专业化精品力作
将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与培育文艺精品相结合,秉持“打造精品、服务群众、深挖特色、改革创新”的原则,以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为基础,深入挖掘宋韵文化、和合文化、阳明文化、南孔文化等,加快形成标志性成果,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标识”。
2.形成专业化服务品牌
创新服务机制,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文化馆总分馆制互联互通,由总馆统筹协调师资配送、线上线下技术支持乃至文化活动组织等,实现总馆专业指导下的基层文化服务标准化,形成专业化服务品牌,保障基层文化服务品质。
3.扶持专业化运营团队
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推行“文化管家”“文化下派员”制度,解决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不专职、不专心、不专业”的问题;发挥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构建从省到社区的五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将志愿服务与法人治理相结合,推进“校地合作”等共建模式,提升队伍专业性,助力打造浙江文化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