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继尧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我国文物资源资产是固定资产的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宝贵财富,具有历史、文化、科研、艺术等多种价值。文物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特点,一旦损坏修复难度极大,即便修复也会削弱文物的文化价值,这将为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国有博物馆作为文物储存和展览的重要场所,在保护文物资源资产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在延长文物寿命的同时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成为博物馆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必须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一个课题,对国有博物馆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展开分析,不仅能够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还能够为博物馆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文物资源资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博物馆文物受到法律保护,不容损伤及损坏。随着我国不断加大考古发掘力度,出土了许多文物,不断丰富了国有博物馆的文物资源资产。国有博物馆在收藏文物后,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登记、建账、建档、鉴定、定级等工序,而后放入库房[1],并由专业人员做好后续管理、保护工作。工作实践中,国有博物馆的文物资源资产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国有博物馆征集文物时,应与博物馆的性质定位相符。从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的工作过程,都要围绕博物馆的属性进行。如:革命纪念类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应反映革命历程关联的史料,是佐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证据。
第二,国有博物馆中的文物资源资产是具有公共产权性质的资源资产。文物保护法明确说明,地上地下文物属于国家所有。无论在什么单位个人手中,都属于国家财产。国家博物馆通过征集等多种方式获取文物,形成了国家文物资源资产。博物馆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文物资源资产的完整和安全。
第三,国有博物馆的文物资源资产要发挥作用。博物馆是社会公益性文化设施,利用文物开展宣传教育,博物馆中重要的文物,具有载史、证史等极为重要的功能,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启智影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国有博物馆的文物资源资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瑰宝,见证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发展进程,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文物资源资产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特点,一旦损坏,无法弥补[2]。国有博物馆负有法定的安全性的责任,尤其是针对国家珍贵文物,要保证其安全性和完整性。国家对于一级文物制定了多项保护规定。譬如在特殊情况下,博物馆对于国家一级文物在展览过程中可使用复制、仿制品;在出境展览中严格限制数量;在博物馆库房保护中,根据金属器、木器、丝织品、纸质等不同质地、不同级别的文物,采取不同的温度、湿度等方面的科技保护措施。近年来,数字博物馆兴起,AR 技术、VR 技术在展示中的应用,这种虚拟展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护真实文物的一种新方法。
保护文物,使其延年益寿。在博物馆中运用了许多成熟的方式方法,尽可能排除自然或人为因素对文物资源资产造成的不良影响,全面提高文物资源资产的安全系数,更好地发挥文物资源资产的作用,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能够更加长久地传承和发扬。当前,我国针对博物馆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为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确保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保证文物资源资产安全完整和永续利用。
当前,国有博物馆在文物资源资产管理过程中,习惯按照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开展相关工作。国有博物馆对于将文物资源资产与其他国有资产区别开来重视不够,在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方面普遍缺乏针对性、科学性的管理制度,需要长期与其他国有资产共用一套管理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物资源资产的个性化管理,管理人员习惯将工作重点放在文物名称、数量登记方面,导致相同名称、不同价值的文物无法有效区分。也正因为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原因,使得国有博物馆始终存在“重保护轻管理”现象,影响了文物的利用。还有的国有博物馆在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中,文物使用和文物储存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够,将文物长期存储在库房,虽然能够有效规避人为对文物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减弱了文物本身的文化传播、展示宣传的职能[3]。
国有博物馆围绕文物保护利用设置了多个部门管理,有行政方面的文物资源资产管理部门,也有业务方面的文物资源资产管理部门。博物馆不同部门有不同工作任务内容、工作范围,工作要求也不尽相同,彼此间缺乏统一的工作标准和工作规范,使得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开展中时常出现相互矛盾、相互碰撞的问题[4]。例如:负责业务的文物资源资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需要严格按照文物局颁布的《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办法》建立文物藏品总登记账,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全馆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其中也包括文物资源资产。这就导致不同部门建立的资产总账时常出现核对不一致、登记不规范现象。尤其很多国有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自文物的多种概念不同、统计方式有差异,给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带来许多问题,出现的数据信息内容有差异,传递不畅现象影响了文物资源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率。
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有些博物馆在对文物资源资产进行盘查时,发现文物的实物账和财务账在名称、数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财务部门是按照原始会计凭证对文物名称和数量进行登记,而文物资源资产管理部门是按照文物普查要求对文物名称、数量进行登记,这也使得国有博物馆很多早期征集的文物,由于入库单登记方式与现行的文物普查要求不符,使得最终的实物账和财务账不一致,从而严重影响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效果。另外,即便国有博物馆文物资源资产的财务账与实物账一致,在资产盘查后也难免出现馆藏文物账实不符现象。虽然现行的《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明确规定了博物馆文物资源资产必须定期盘查清点,但由于财务部门与文物资源资产管理部门沟通不畅,导致工作人员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无法对馆藏文物的真伪、年代进行鉴别,使得文物资源资产管理部门指定哪一件文物,财务部门就认定哪一件,最终导致文物清点盘查工作形式化严重,无法充分保证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效果。
新形势下,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国有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储存、展览的重要场所,也要充分做到与时俱进,进一步加深信息化技术与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的融合速度。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国有博物馆都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构建了相应的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系统,但在应用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系统功能单一、操作复杂等方面,无法充分发挥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系统的作用和价值[5]。甚至很多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只注重用计算机录入代替手工记账,虽然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但并没有真实意义上实现信息化管理目标,导致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依然是简单的基础信息堆砌。由于博物馆建立的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系统既不能对馆藏文物进行科学分类、有效整理,也不能实时反映文物的动态数据,导致博物馆在征集文物时控制不好数量和类别,不利于提高管理水平。而引发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系统缺乏顶层设计。博物馆在系统建设前,没有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只是将原本的人工管理流程直接抄录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导致系统功能单一,无法对海量文物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第二,博物馆经费有限。近年来,我国国有博物馆积极践行免费开放政策,资金收入大幅度降低,仅依靠国家财政部门拨款,很难满足博物馆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化系统建设需求,导致很多高附加值的功能模块无法开发,并且系统后期硬件更换、软件升级,均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如果不及时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会直接制约博物馆信息化发展进程。第三,管理人员思想过于保守,对信息化管理认识片面,认为信息化管理就是人工管理的替代,甚至觉得开发信息化系统,需要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对电子数据进行维护和管理,会增加工作强度,导致管理人员对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化管理持观望态度。另外,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是制约信息化系统有效利用的关键因素。
文物资源资产既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也是国有博物馆科研、宣教、展览的重要物质条件。博物馆在文物征集过程中,需要结合展览主题以及自身价值定位进行分析,确保文物性质与博物馆功能相符,如此才能够最大化发挥文物资源资产的价值,从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基础。然而,结合部分国有博物馆发展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不完善现象,政府通常会将预算支出执行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没有认识到文物资源资产储存、利用考核的重要性[6]。另外,现行的《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针对当年预算执行进度低于平均水平,并且缺乏正当理由的单位,要核减次年项目经费。这也意味着,如果国有博物馆当年的文物征集经费执行进度低于平均水平,次年的预算金额将被核减。所以很多国有博物馆为了达到预算执行进度标准,势必会造成国有博物馆征集的文物与展览主题和自身属性定位不符,影响文物资源资产收藏展示的价值。
文物资源资产是博物馆固定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行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只明确了文物资源资产核算内容,没有规定实物管理具体细则。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文物资源资产在科研、文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不能只以成本衡量其价值,所以国有博物馆必须要针对文物资源资产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将其与其他资产区别开来。另外,政府需要构建完善、健全的博物馆绩效考核机制,将文物资源资产的管理、保护、使用等纳入考评范畴,如此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物的宣教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适当调整现行的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办法,取消国有博物馆文物征集预算执行进度考核内容,将征集的文物与博物馆价值定位符合程度作为考核指标,一方面能够提高文物资源资产质量监督水平[7],另一方面能减少经费的不必要支出和浪费。因为国有博物馆在文物征集过程中,预算支出进度和时间长短没有必然联系,但《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则要求按期检查预算执行进度,并分析执行缓慢的主要原因,而后针对性采取措施解决,确保项目能够按照预算进度有序执行。但国有博物馆中的文物资源资产与批量生产的产品不同,没有明确的市场价格和规格型号,尤其珍稀文物更是可遇不可求,无法全面按照预算支出征集符合博物馆要求的文物。甚至很多评级较高的文物,单价就能够达到或超过当年预算总额,而且想要征集物美价廉的文物,往往需要消耗较长周期,如果必须按照预算执行进度执行工作,则容易出现盲目征集、随意征集等现象。由此可见,取消预算执行进度考核指标,能够避免财政资金浪费,同时保证博物馆征集的文物与自身价值定位及展览主题相符,从根源上杜绝了文物资源资产闲置问题。除此之外,博物馆需要加大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系统建设力度,确保系统在满足自用需求的同时,具备统计上报功能,切实解决文物资源资产账实不符问题,为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8]。
随着网络技术广泛普及,国有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切实转变了传统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模式。众所周知,文物资源资产管理过程会产生大量数据信息,如果没有及时收集、加工、处理,则无法为博物馆征集文物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当前,虽然大部分国有博物馆都构建了文物管理系统,但在运行过程中却始终处于封闭状态,没有将文物管理系统与其他部门的系统互通互联,导致数据信息无法及时共享。对此,需要博物馆在加大信息系统建设力度的同时,打通不同系统之间的壁垒。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第一,统一不同系统的业务流程,制定明确的文物信息采集标准。加强文物入库单及发票审核力度,保证文物基础信息准确、完整,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登录文物资源资产信息,确保所有文物都有自己的资产编号。第二,打通博物馆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壁垒,确保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能够高效传递、实时共享,并且各部门在完成文物基础信息登记工作后,要及时进行手工核对,确保系统中的数据准确无误,这也是实现博物馆业财融合目标的重要前提,日后在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中,只需要登录一项系统,就能够及时掌握文物资源资产的动态信息。第三,积极使用互联网技术,为观众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新时期,移动新媒体已经成为喜闻乐见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博物馆在文化宣传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文物信息宣传范围。例如: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共享文物信息,引导社会群众主动参与到文物研究、文化传承等活动中,从而充分发挥文物资源资产的社会效益。第四,引入先进技术促进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向数字化趋势发展。新时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应运而生,博物馆要积极引入新技术,不断对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9]。具体来说,利用计算机管理文物资源资产,是构建数据化管理体系的核心,将文物信息录入系统既能够保证信息完整性和安全性,又能够为文物统计和查询提供便利。
新形势下,虽然国有博物馆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逐渐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很多工作可以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但并不意味着完全解放管理人员,相反还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较高要求,所以加大力度构建专业的管理团队,是博物馆提高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具体来说:
第一,博物馆需要拓展人才招聘渠道,提高人才选拔门槛,优先选择工作经验丰富、责任意识较强的人才,为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第二,博物馆要加大人才培训教育力度,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管理人员树立文化自信,其次,加大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培训力度。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如聘请专家开展交流会、座谈会等,或组织管理人员前往专业机构学习等方式,面向管理人员灌输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知识和技术,全面提高其专业水平。最后,提高管理人员自我完善意识,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涉及范围较广,仅凭借培训教育很难达到建设优质团队的最终目标,所以国有博物馆需要想方设法提高管理人员自我完善意识,如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为基层职工提供轮岗机会等方式,使其不断学习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知识和技能。
第三,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为了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需要制定明确的考核机制,对管理人员进行客观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与薪资待遇相挂钩,针对表现优异、能力较强的管理人员,要给予一定物质或精神奖励,针对玩忽职守、给博物馆造成损失的管理人员,要予以一定处罚,从而为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综上所述,国有博物馆的文物是重要的国有资源资产,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国家宝贵的财富。我们按照《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开展检查[10],不断加强文物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增强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精细化程度,充分发挥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宣传的特殊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