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婷
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指明现阶段经济发展应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积极改革创新,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金融业在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也要求金融行业要积极转型升级,朝着绿色金融的方向转变,以有效发挥绿色金融发展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保证社会经济稳定运行及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重点对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我国绿色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
绿色指向节能、环保、低碳、可持续等因素,因此绿色金融,就是在金融机构的投融资决策中引入上述因素,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推动企业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型升级。在央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环保部、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认为绿色金融是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及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经济活动。从绿色金融的定义来看,可了解绿色金融主要具有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服务,即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以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二是引导,即引导企业向环保、节能、低碳型企业转型,引导个人倾向绿色投资与消费。
第一,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可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当前全球气候环境变化莫测,为应对全球变化,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我国是能源排放大国,要想实现双碳目标,必须要减少碳排放和降低能耗,这期间势必需要投入较大的减排成本,也势必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可实现社会资金的整合,并将整合的社会资金运用至绿色部门,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帮助企业降低减排成本,由点及面地带动全社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变,从而实现双碳目标。
第二,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深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绿色金融可促进资金优化配置,有利于淘汰落后、过剩的产能,以促产业结构升级。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粗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节能、高效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较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去除过剩产能和库存,减少过剩产能与库存对资源的占用,以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而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可通过绿色风险投资等方式,将落后、过剩的产业资金调整为新能源研发、能源节约、生态型农业、污染治理等产业,可有效盘活资金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达到去产能、去库存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其次,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还可降低企业融资过程中耗费成本。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政策,以支持公共性绿色金融项目的开展,这也使得诸多绿色金融产品出现,如绿色基金、绿色金融债券等,这些产品的融资成本较低,可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再者,发展绿色金融,还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相应的人们也更加追求绿色有机的农产品,这带动了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而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有力支持,应加快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以更好地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能通过市场化的绿色供应链金融模式,优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资源配置,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助力。
1.绿色金融体系日趋完善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也进一步加快了绿色金融体系的完善。比如,为推动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发展,央行、发改委与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 年版)》,对绿色债券支持领域及范围做了统一的科学界定,让绿色债券更加聚集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更好地为金融金融发展赋能;还有在2021 年6月,央行制定实施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在该方案中,明确指出了金融绿色评价是央行政策监管的重要指标之一;另外,在发改委制定的《2022 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化发展计划草案》中,还明确提出了要完善“1+N”的政策体系以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发展。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整体趋于良好,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2.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在绿色金融体系逐渐完善的驱动下,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产生了大量的绿色金融产品,产品规模日益扩大。以我国六大银行为例,均通过信托、租赁等基础工具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涌现出如碳排放配额质押、多币种ESG 主题债券等碳中和相关产品。再从央行所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21 年我国绿色贷款余额是15.9 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3%;境内绿色债券的发行达到了6000 亿元规模,同比增长了180%。
3.科技进步推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出现,并广泛应用于绿色金融,大大推动了绿色金融发展的进程。以我国五大电力集团之一的华电集团为例,其就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构建了以数据为基础的数字化碳排放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包含碳排放数据管理、CCER 项目管理等多项功能,对企业实现低碳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虽然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初步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
1.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
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速度加快,但目前仍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在绿色金融产品等方面,缺乏完全统一的具体界定标准,即便是同一绿色金融产品,但在不同的文件中其规定及测算口径有所不同,另外现有的标准体系也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2.产品类型及服务形式单一
现阶段绿色金融产品规模虽然逐渐扩大,但仅是在“量”上的增长,产品类型与服务形式单一仍然较突出,不具有创新性。一方面,绿色金融产品类型单一,多为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传统产品,产品种类较少,难以满足金融绿色转型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单一,更倾向于开展信贷业务,缺少创新性与针对性绿色服务。
3.相关专业机构较少,绿色金融人才不足
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也应有专门的机构对其业务活动进行负责,同时做好绿色金融的管理与监督工作。但由于我国绿色金融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与建立专门的机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绿色金融产业的运转。另外,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除了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外,也需要优秀人才的支撑,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绿色金融领域的专业人才较匮乏,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绿色金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信息披露与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并明确了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向,即支持环境保护,降低气候与环境的影响。气候与环境的变化,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各种风险,如此次新冠肺炎就对全球经济造成的重创,同时也给金融领域带来了诸多风险。而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信息对称尤其关键,但是目前我国关于绿色金融信息的披露与监管制度并不完善,以致于仍然存在较突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是在获取“两高”企业的排放额等数据时,难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5.绿色意识薄弱、缺乏动力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低碳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各社会主体也应积极履行这一社会责任。然而从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绿色意识相对薄弱,对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因此整体绿色转型滞缓。同时,在个体方面,也缺乏绿色低碳的意识,加之市场中低碳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导致部分消费者有退缩心理。另外,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目标,但绿色金融发展不仅强调经济效益,也强调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为了能够鼓励企业进行绿色转型,金融机构会给予较大力度的让利优惠,一定程度上缩减了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导致金融机构在推动绿色转型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动力。
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完善统一的标准体系支持,我国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并结合双碳目标要求,进一步明确和统一绿色金融体系标准,在绿色金融产品等方面,应针对产品分类、服务范围、融资发展要求等内容制定明确的界定标准,帮助金融机构能深刻理解绿色金融的内涵,以实施更加精准的政策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2021 年央行出台我国第一批绿色金融标准,虽然一定程度上对绿色金融标准规范有示范引导的作用,但相比国际绿色金融标准规范有一定的距离,对此,还需要政府部门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制定与国际标准更贴近的绿色金融标准,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推动全社会绿色转型。
绿色金融的发展,也需要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方面发力。各类金融机构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大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力度,结合双碳目标,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加大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推陈出新诸如碳远期货碳期权、绿色基金投资交易等可支持环境治理、绿色转型发展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更好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比如,江苏某商业银行为精准扶助绿色企业低碳项目,推出了“苏碳融”这一产品,将再贷款政策整合并与企业碳账户挂钩;还有江西省创新推出的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林业碳汇质押贷款等新型绿色金融产品,阻力经济结构优化等。总的来说,绿色金融的发展,应在产品与服务创新方面加大力度,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
为保障我国绿色金融产业的运转,应积极通过法律渠道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政府强化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的立法工作,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与绿色金融发展相契合的法律规章制度,为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还需在人才发展方面发力,国家及各高校加大对绿色金融领域人才的培育力度,在实践过程中,可重视人才培训,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培育更多专业人才,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因外部环境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进而对绿色金融发展造成影响,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优势,加大新风险管理工具与技术的研发力度,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内容,有效防范运营管理过程中潜在的各种风险,提高自身在应对经济和社会风险的能力。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快信息披露制度与监管机制的完善,针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应明确发行标准、资金规划、目标效益等信息披露的要求,对于企业的环境信息与碳数据则采取强制性披露的措施,通过信息共享,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国家监管部门及行业监督部门也要加强联合监管,完善现有的监管机制,为绿色金融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要想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还需重视政策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通过激励性政策,增强大众对绿色金融发展的认识,提升绿色发展的意识和动力。为促进降碳减排,央行出台实施了相关的政策工具,对绿色环保企业提供财政补贴、降低贷款利率、减免税收等支持,但实际上补贴优惠等政策还未完全落实到位,仍存在“空白区域”。对此,政府还需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绿色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扩大绿色金融财税政策支持的范围,可借助政府绿色采购项目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引导“双高”企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同时,金融机构应积极实施差异化的贷款发放,对于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的企业,可给予较低的贷款利率;而对于环境污染、加剧能源枯竭的企业,应对其限制放款,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促使其向绿色环保型企业转型,贯彻落新发展理念。另外,在个体激励方面,建立完善的金融产业奖励制度,比如类似于蚂蚁森林这样的绿色金融产品,可通过用户在线下支付时可获得一定的折扣这样的激励方式,来增强个体的绿色发展意识。
综上,发展绿色金融对实现双碳目标及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应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初步成型,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还需要从规范统一标准体系、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完善法律制度、培育人才、强化信息披露与监管、实施激励性政策等方面着手,提升绿色金融发展的质量,进而发挥绿色金融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中的服务引导作用。
引用
[1]彭湖.绿色金融助力绿色转型发展[J].当代广西,2022(12):14.
[2]张甜甜.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路径探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2(11):100-102.
[3]刘敏楼,黄旭,孙俊.数字金融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06):113-122.
[4]李冠豪.绿色金融的发展困境和创新性发展[J].现代商业,2022(16):79-81.
[5]段琳.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2(07):177-179.
[6]李停停,李良勇,起云凤.PPP 模式下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20(2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