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的发展思考

2022-04-07 05:05叶晓春罗薇薇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2年12期
关键词:金融绿色环境

叶晓春 罗薇薇

一、绿色金融的概念

目前,对我国的绿色金融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主要将其划分为:气候金融是应对低碳经济及气候变暖的金融策略,其也是引导资金流向低碳绿色领域的基础。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重点探究借助于多样化的金融工具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环境(《美国传统辞典》)。可持续金融,即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金融体系处于逐步调整的过程,进而促使资源实现最优分配,使得金融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促使金融和经济能够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

综合来看,广义的“绿色金融”指在金融领域的范畴中所有能够促进环境改善、提高生态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创新与经营活动。而狭义的“绿色金融”主要是针对金融机构为主体来定义的,金融机构在以环境风险为考量的前提下,进行环境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的一系列行为。

二、绿色金融的特点

通过对绿色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对比,可以看出,绿色金融具有三大特征。首先是“绿色”,它强调了在整个金融系统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有效地使用资源。本文认为,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中来,可以有效地增强公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第二个特征是政府政策的支撑与制约。金融机构要发展绿色金融,就必须对其投资等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估,这必然会加大银行的经营成本,进而削弱其发展的动力。为此,政府应出台有关政策,以鼓励、扶持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并出台相应的监管措施。第三个特征是绿色融资周期较长。融资的范围包括环保、节能、环保,新能源的发展通常要花很久才能看到成效并获利,所以,在短时间里,发展绿色融资的银行很少能够取得较好的回报,有的还会造成损失。

三、绿色金融政策的发展

我国绿色金融政策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我国的环保问题越来越突出,环保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关注,我国率先在环保领域提出了“经济杠杆”这一理念,并推出了一系列的先行措施,这些措施初步形成了我国的绿色金融的制度;第二个时期是以“绿色信贷”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重点对绿色信贷产品和绿色信贷政策进行了相应的改进,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保险和绿色债券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我国开始着手对这两个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债券初步构成了我国绿色金融政策的框架;第三个时期也就是目前,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一时期逐步完善了我国的绿色金融制度,2020 年9 月,我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即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1 年八大重点任务,其中第八项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四、绿色金融的相关理论

(一)外部性理论

在对环境治理问题进行阐释时,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理论就是“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每个经济主体所作的经济活动和所获得的收益不能完全相等。特别是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体的收入有一定的影响,这个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而且这种作用不能通过交易来达到一定的平衡,因此,两方的利益是不相容的。外部性会带来市场失灵和整体效率低下进而会引起市场的配置失灵。通常,在没有外部问题的影响下,边际的社会成本和边际的社会收益都是一样的。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因为私人的边际收益小于私人的边际成本,个人的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会降低,个人供给的降低将无法有效地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反之,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个人进行经济活动得到的收益大于他所付出的成本,个人的供给就会增长,超出了社会的总需求。很明显,外部性的出现,会使市场不能充分地发挥它的资源配置作用,使整个社会的供给和需求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日益严重。1987 年,世界上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即既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能保障后代的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观点来看,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而不是盲目地过分地利用资源,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环境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害。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协调,既要谋求经济上的效益,又要兼顾社会环境的保护。绿色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拓展银行的经营范围,提高其盈利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绿色企业的优惠融资,可以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银行环境风险管理理论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造成的资源短缺和环境的损害越来越严重,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环境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这就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压力。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强对环境风险的监测和全面的管理。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必须在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营业收入的同时,事先制订相应的防范和应急预案,强化环境风险的重要性,避免因为忽视环境风险而造成损害。贷款人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生产技术不够成熟,对环境造成破坏,严重的会使企业面临巨额的亏损,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业绩,使企业无法按期归还银行的贷款,银行对于无法正常还款的企业会根据贷后管理的条款调整企业的信用评级,企业的信用评级被下调以后会影响企业在其他渠道的借款,进入恶性循环的状态。

绿色信贷制度的实施必然会带来环境风险,需要其进行相应的治理。在我国的信贷业务中,贷款银行不仅要评估借款人对环境的影响,还要制定一系列操作规范、风险防范和政策指引。在贷中和贷后的管理上,要加强对环境风险的全面、动态管理,以避免发生突发的环境风险事件,避免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和利润,提高银行在市场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五、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产品单一与标准不统一

随着绿色金融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绿色金融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关于“绿色金融产品”的定义,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标准,各个部门对一种绿色金融产品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不尽相同,与国外的一些规范也存在着一些差别。二是绿色金融产品的品种比较单一,以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为主,绿色信贷是比较传统的绿色金融产品,品种供应不足,绿色转型需要多样化的产品需求。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服务方式比较单一,仅限于信用业务,缺少针对性的经营。此外,我国在绿色融资方面缺乏高层次的人才,相关的专门组织也很缺乏。

(二)绿色金融结构发展不均衡

近几年,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金融机构也研发出一些绿色金融产品,但从金融产品的结构上看,绿色金融的产品发展结构不均衡,主要的绿色金融产品仍是绿色信贷,而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碳金融等金融产品发展较慢,缺少创新。当前,绿色金融产品的覆盖面还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目前国内的绿色金融产品多是一些大公司和国有企业的中型项目,但是对于个体和农村家庭来说,绿色理财产品并不多见,因此,绿色产品对社会的覆盖范围不够全面,集中在信贷产品中容易衍生出产品的集中度风险,这与绿色金融理念并不符合。

(三)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大多从按揭贷款、商业建筑贷款、环境投资基金等方面着手,将绿色金融产品应用于经济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在遵守环保理念的基础上,顺利实现盈利目标,例如,目前我国的绿色信贷产品主要面向企业客户,未考虑到企业客户以外的客户群体,信贷的投向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行业和低附加值的产品上,未考虑到绿色信贷多元化发展的问题,可以尝试逐步降低信贷的门槛,对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在贷款的条件上实施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对担保的要求可以适度放宽。目前,仅有几家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相继推出了清洁能源、碳金融、绿色银行信用卡等产品。这是由于我国的融资环境与发达的金融市场有一定的差距,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绿色融资体系,对于建设前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还不能满足企业融资的要求。国内的绿色金融产品与业务以大型环保科技项目为主,而中小环保公司在资产规模、现金流稳定性等方面不能达到常规信贷的授信要求,缺少有针对性的绿色金融产品。银行前期投入较大,成本较高,相对于其他贷款的利润较低,因此开展业务积极性不高,没有足够的动力就很难创新出好的金融产品。

六、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对策

(一)激励性金融政策的主动实施

在实现“双碳”的前提下,我国的绿色金融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政府机构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促进两个国家共同努力,推动两个碳排放指标的达成。中国央行推出了相关的金融工具来帮助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并通过政府的财政补助和直接降低贷款利率、减免税收和贷款支持等措施,但在某些地区,这些措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执行,并没有实现“实惠”。中央银行在2022 工作中,建议加强对绿色信贷的扶持,把“四个主要领域中的一个”作为主要扶持对象,同时还推出了两种新的结构货币政策,即“碳排放支撑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使用专项再贷款”,以“先贷后借”的直接融资方式推进绿色信贷的发展。所以,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环保产业的税收和税收政策扶持,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增加环保投资,支持引导双高企业转型升级。对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的公司,实行信贷优惠政策,对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枯竭的行业实行信贷优惠,鼓励行业实施低碳发展。此外,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以促进在更多的市场成熟区域进行绿色融资的试验,从而起到引领的效果。

(二)完善绿色信息披露机制

目前,各国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都采取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方式进行公开披露的方式。从国外的实践来看,要在制定我国的绿色融资信息公开的具体途径上,必须从公开的对象和公开的内容两个层面逐步强化。在披露的对象方面,考虑到不同的市场主体对资源的分配,以及深圳和上海等国家的试点,我国应该将主要的非上市企业和银行、资产管理人和机构投资人等作为政府监管对象,并根据“遵循或说明”原则,为政府提供相关的储备时间。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必须加强量化指标的强制公开,以增强其公开的有效性和品质。在信息公开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信息公开的环境影响因素的揭示,加强对信息公开的评价。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在2021 年9 月首次发布了《中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描述规范》。

(三)利用金融技术的创新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伴随着第四次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虚拟现实,区块链,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经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发展方向。以技术革新为重点,开发多种绿色产品,并以内外联结、资源集成,构建一套符合客户需要的绿色金融服务。本文认为,应进一步深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碳金融、绿色投资等领域的深度研究,发展绿色金融的新品种。

(四)以科研与技术结合为切入点,打造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

推进理论和技术的结合,不断强化绿色金融的复合性专门技术人员的培训,为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积累足够的人力资源。在学术上,首先,要让科研工作者在“环保”、“金融”等复杂的学科中进行深入的研讨,集中思想,加强对政策的认识和分析,并通过数学或者统计的方式来验证绿色金融政策的效果,从而使其更加具有科学性,从而为决策和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加强科研经费的投资,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为新兴学科和交叉领域提供大量的经费。在进行相关的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金融、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加强科技对绿色金融的扶持力度。通过各种奖励机制,将技术应用到绿色金融中来,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工具在绿色融资中的应用,为政策的执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促进金融系统的健康发展。把技术上的可行性与经济性相统一,把人力资本变成实实在在的环保利益,并为政策实施提供持续的活力。

引用

[1]高锦杰.绿色金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D].吉林省:吉林大学,2021.

[2]詹雅丽.九江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创新发展案例研究[D].江西省:江西财经大学,2021.

[3]段琳.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2,(07):177-179.

[4]张甜甜.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路径探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2,(11):100-102.

[5]邵焱.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创新问题研究[D].吉林省:吉林财经大学,2019.

猜你喜欢
金融绿色环境
绿色低碳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环境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