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梅花文化美育功能的实践探索

2022-04-07 01:55何金儒张启翔
中国林业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花卉梅花

何金儒 王 佳 张启翔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教育部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中指出:“学校美育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高校学生自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担当的新面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树立文化自信,首先就要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对其进行创新并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岁月积累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1]。

中国具有悠久的花卉应用和栽培历史,是世界花卉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花文化最为厚重的国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文化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这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密不可分。中国的花文化正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摇篮中孕育发展起来的[2-3]。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充满人文主义色彩,古代文人士大夫历来认为花卉和人一样富有灵性和智慧。梅花作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更是人们寄托审美情感的重要花卉之一。因此,为了充分挖掘梅花文化的精神内涵,发挥梅花文化的美育功能,北京林业大学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梅花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文化自信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一、梅花文化及其精神内涵

(一)梅花的文化内涵

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是最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花卉之一,备受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爱。观赏梅花之风的兴起大约始于汉朝,南北朝时期开始盛行,梅花文化得以进一步发扬。古往今来,历代文人的咏梅诗词也极度丰富,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等千古佳句。在254 000余首《全宋诗》中,咏梅诗4 700首;《全宋词》及《全宋词补辑》中,收词20 400余首,咏花词2 200余首,其中咏梅词1 200余首。由此可见,宋人对梅花的喜爱更加痴迷。

美是道德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梅的早花、幽香、横枝、疏影等特征,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也塑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象征着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融汇着中华美育精神。人们借用梅花表达着自己的审美理想、人格诉求以及人格境界,梅花成为人们审美理想的重要寄托和象喻[4]。如毛泽东创作《卜算子·咏梅》的时候,中国正面临与苏共断交和三年困难时期双重困难的严峻考验,而这时“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诗句,不仅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也鼓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困难面前要有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品格以及淡定包容、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又如,“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些咏梅诗词中所蕴含的梅花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气质完美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梅花香自苦寒来”“只留清气满乾坤”等咏梅诗句表达对梅花风骨、梅花精神的推崇。2020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种上了一株梅花,彰显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期,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决心意志、实力底气、能力智慧和大国风范,以及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和坚贞不屈、自立自强民族精神的认同和尊崇。

(二)梅花科研人传承的奋斗精神

说起梅花,人们总习惯把它与雪联系在一起,然而“梅花欢喜漫天雪”其实是一种浪漫的误解。梅花天然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其中滇西北、川西至藏东一带是其起源与分布中心。传统的梅花生态习性喜温暖,能耐受一定的低温,却不能在北方露地越冬生长,因此在北方植梅赏梅一直以来成为人们的一大向往。北京早在元代就开始引种梅花,但历经600多年而未获成功。喜爱梅花的人们无法在北方欣赏到“梅花香雪海”的盛景,塞北赏梅、踏雪寻梅就成了国人的千年梦想。这就不得不提到我国的“梅花院士”陈俊愉先生和他引种梅花的故事了。

1957年,陈俊愉院士调往北京林学院任教,酷爱梅花的陈俊愉院士决心要打破“自古梅花不过黄河”的旧律,开始进行“南梅北植”的研究试验。经过不断的实生选种,终于从几千株梅苗中选育出“北京玉蝶”“北京小梅”2个能耐受-19℃的梅花新品种,并在我国三北地区进行了区域化试验,迈出了南梅成功北移的关键一步。在陈俊愉院士的指导下,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1位园林博士张启翔对梅花抗寒生理机制与抗寒品种培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发出高效的梅花抗寒评价技术。在张启翔教授的指导下,一拨又一拨的研究生历经30多年接续开展抗寒梅花育种研究,不断攻克远缘杂交不亲和、早期胚拯救、子代早期鉴定等技术难题,最终建立起抗寒梅花分子辅助选择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适合在我国北方露地栽培的系列抗寒梅花品种,并推广应用到三北地区,使梅花露地栽培区域北移了2 000km,实现了国人“塞北赏梅”的千年梦想。

为推动中国梅花走向世界,陈俊愉院士领导中国梅花蜡梅协会(现为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向国际园艺学会申请建立梅品种国际登录中心。通过不懈努力,国际园艺协会于1998年授予中国梅花蜡梅协会梅品种国际登录权威。陈俊愉院士当选第一任梅品种国际登录权威专家,开创了中国植物品种国际登录之先河,为中国梅花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在陈俊愉院士的主持下,北京林业大学鹫峰教学实验林场(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了梅品种国际登录精品园,是世界上首个集中展示一个国际登录品种的专类园,栽植200多个国内外优良梅花品种,现已成为北京著名的赏梅胜地。

如今,梅花北国次第开,并登上了国际舞台,凝结了陈俊愉院士和几代梅花育种人的智慧心血和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体现了“千方百计、百折不挠”的梅花精神,也是几代科研工作者在科技创新道路上勇于追求、奋斗拼搏的鲜明写照。

二、发挥梅花文化美育功能的实践

(一)聚焦人才培养主阵地,把梅花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美育重在立德,高校美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发挥梅花文化对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北京林业大学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将梅花文化和精神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例如,将陈俊愉院士追求梅花科研创新的艰苦奋斗史以及北京林业大学在西南边陲不断探索、逆境扎根的历史故事融入到“观赏园艺概论”“中国名花”“花卉品种分类学”“园艺专业综合实习”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同时开设“芳香植物学”“插花艺术与理论”等选修课程,将梅花文化融入其中。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将文化传承的美育理念贯穿于教学中,增强了学生对我国梅花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对在新时代背景下梅花文化的表现形式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树立了文化自信[5],做到了既授业解惑,又传道育人。此外,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梅花研究和梅花文化传播,以己之学,授之予人,使梅花文化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形成“以花德育人”的社会主义思政教育体系,实现梅花文化的美育价值。

(二)聚焦社会服务主窗口,把梅花文化作为科普美育的重要载体

美和科学都是一种启蒙,而科普也是一种美育。《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不仅是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普及,更是逻辑与理性思维的普及。科普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科学美来影响公众,培育公众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审美,培育公众的科学品质[6]。

自2013年起,为传承经典、弘扬梅花文化,北京林业大学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携手发起了花卉科普实践活动。组织教授、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组成专家讲师团,以大自然为教室、梅花为“教材”,为学生讲解梅花的起源和分类,介绍梅花品种的形态特征,并结合梅花“傲雪盛开”“凌寒留香”“朱砂梅红枝”“照水梅花头向下”等性状,将花卉知识、梅花精神与梅花诗词文化深度融合。在大自然的课堂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加深了对“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等诗词的科学内涵和文化寓意的理解。以梅花为载体,用梅花文化沁润孩子们的心灵,引导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对于塑造孩子们的梅花品格和精神,发挥梅花文化的美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以小学生科普实践为基础,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又合作拓展了“打造生态互动环境,共创和谐自然教育”“春暖花开,传韵流香”“大自然科普课程”等系列品牌项目。科普实践活动以北京为中心,辐射上海、河北、内蒙古等地区,科普对象从小学生拓展到幼儿园、中学生、教师、社团组织等群体,从鹫峰国际梅园为主要科普实践基地,拓展到异地并采用图片、实物、线上网课、科普培训等多种途径,极大地丰富了科普实践活动,提升了梅花文化的科普影响力。

梅花科普系列活动累计服务幼儿园、大中小学生等青少年群体及教师、社会团体等社会公众10 000余名。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团队能够深入挖掘梅花文化中高洁坚毅、赤胆忠心、低调谦逊的宝贵品格与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的契合点,积极推崇和弘扬梅花诗词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力量。同时,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普美育服务社会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强对“千方百计、百折不挠”的梅花精神、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的绿色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引导公众感悟梅花精神的力量,更加积极投身工作,努力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绿色文化的传播者。

(三)聚焦科技创新主战场,把梅花文化转化为花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梅花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梅花产业。北京林业大学梅花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梅花重要性状解析、远缘杂交、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在培育适应性强、观赏性高、专用性好的梅花优良品种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从而助力梅花产业的优质高产与提质增效。2012年,北京林业大学梅花科研团队主持完成了世界首种花卉(梅)全基因组学研究,引领全基因组学研究成为花卉基础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发展方向;2018年,完成了梅花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为梅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2021年,完成龙游梅的全基因组学研究,进一步完成对梅花重要观赏性状的精细定位,为梅花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持续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近年来,梅花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覆盖北京、河北衡水、内蒙古科右前旗、吉林公主岭、新疆乌鲁木齐、塔什库尔干、西藏林芝、黑龙江大庆、云南丽江、福建三明等地,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力多家企业开展梅花专类园、梅花产业化基地建设工作,促进了花卉企业的增产、增收、增效,为丰富城市园林早春开花植物种类、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服务三农和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加深花卉企业对梅花观赏价值、文化底蕴和精神品格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梅花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美丽中国愿景的协同发展,将梅花文化转化为花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为梅花文化发挥其美育价值拓展更为广阔的平台。

三、发挥梅花文化美育功能的实践成效

北京林业大学通过对梅花文化美育功能的探索与实践,在人才培养、科普服务及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观赏园艺专业相关课程为载体,将梅花美育价值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每年为2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梅花文化,发挥了课程育人作用,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入理解梅花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深刻内涵,进一步认识梅花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在科普服务方面,梅花科普活动的受众范围逐步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近5年,组织小学生撰写梅花征文和摄影作品共计400余件。同时,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并以北京为中心逐步向周边辐射,不断弘扬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例如,在内蒙古科右前旗第二中学召开的教育扶贫服务工作座谈会上,结合梅花科技成果展览开展了科普活动和梅花品种推广示范,让坚贞不屈之花在杭盖草原绽放。开展的梅花科普系列活动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市社会组织、中国花卉报等机构和媒体肯定、宣传报道,受到了广泛好评。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方面,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助力多家企业围绕梅花文化开展梅园建设、产业示范等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梅花文化在企业中的发扬和传承。例如,河北锦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抗寒梅花繁育标准化示范基地,促进了北方梅园和城市景观建设,有力推动了梅花旅游产业。该公司梅花产业化项目连续两年在河北省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佳绩。长兴东方梅园有限公司以北京林业大学技术为支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研制出梅花香水,有效填补了产业空白。以梅花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不仅影响着梅花产品、梅花旅游及梅花衍生品等梅花产业链,更是已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综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特质。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与追梦的坚忍顽强,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不仅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社会积极响应,同时也需要高校在课程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积极探索。梅花文化在思政教育、科普服务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进一步发挥其对青少年及社会大众的美育功能,从而让梅花精神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增强文化自信的使命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北京林业大学花卉梅花
李鱓·花卉十二开
欢迎订阅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次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花卉之二》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
Pilot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eness and Prosodic Features
梅花
水晶泥花卉栽培技术
梅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