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
(辽宁开放大学〔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的历史记录。单从个人角度而言,档案已经深入影响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每个人的每一项社会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档案,同时,离开了档案,也许什么事也干不成”[1]。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传统档案管理模式,致使“社会公众档案意识缺失”[2],一些人对档案漠不关心,对档案管理知之甚微,对档案利用缺乏自觉。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档案意识也不容乐观。
大学生的档案意识指大学生对档案和相关信息的正确认识和观念,对档案有着积极的价值取向和认同感,并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对档案及相关信息具有敏锐度和价值判断,从而自觉地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利用[3]。大学生档案意识缺失是普遍现象,“缺乏对档案最基本的了解”,“对档案价值认知度低,利用档案意识薄弱”[4]。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们对于档案的感知往往只是被动地填报一些具有档案属性或特征的材料。学校教育在客观上又没有相关推动,各校虽开设了各种通识教育课程,但没有档案教育的相关内容。档案意识缺失,自然谈不上档案素养和档案能力。所以,在大学生中出现类似填报档案材料粗心大意、毕业“弃档”、个别人伪造档案等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从人的全面发展和对于社会进步而言,档案意识缺失隐伏着潜在的危害。鉴于档案之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通识教育针对所有大学生旨在培养健全的人的“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性质,本文提出将档案意识教育纳入大学生通识教育范畴,在相关政策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给予应有的明确地位,在专业学习阶段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将档案意识教育纳入大学生通识教育范畴,有以下三个实践路径。
这是对大多数院校来讲,比较可行的实践路径。目前大学生通识教育类课程大体上有职业素养训练、职业生涯规划与职场素质训练等内容包容度相对较大的课程,笔者认为,档案意识教育比较适合融入其中。例如,有些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职场素质训练课程,包括职业规划、职业精神、职场礼仪、职业能力等内容,完全可以增加档案意识教育的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处于平行的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个实践路径的好处是不影响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只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开展档案意识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指导性提出在职业生涯规划与职场素质训练这类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档案意识教育内容。难度在于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制于师资等条件而被有意略掉。
相对于第一种实践路径,如果条件成熟,则可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独立设置必修性质的档案意识教育课程,要求各专业开设。可设置为1 学分,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档案意识教育,辅以档案基础知识普及和档案管理能力训练。这种实践路径的好处是通过设置独立的课程将档案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予以制度性强化,避免第一种实践路径在具体实施中受制于某些因素而被有意略掉的可能,让档案意识教育落到实处。难度在于设置一门独立的课程,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对档案意识教育做出明确要求的指导性文件,具体执行中可能被认为缺乏设置课程的“法定”或政策依据。
这种实践路径将档案意识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开展档案意识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两个环节。入学教育结合指导学生入校后及在校期间规范填报各种具有档案属性或特征材料的辅导,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大学生一入学就对“档案”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突出印象。毕业教育再次提醒学生高度重视个人档案,警示学生“弃档”等行为存在的严重危害,以及具备参加工作后可能根据需要承担档案管理工作的能力,让良好的档案意识和档案能力成为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素质之一。除了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还要灵活机动地独立开展或结合其他活动开展各种档案意识教育,使之常态化。相对于前两种实践路径,这种路径不必受制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一些困难,但也正因如此,档案意识教育的有效执行可能无法得到保障。
正确认知意识指让大学生对档案的内涵、性质、价值等有正确的认识,对档案管理的地位、作用、要求等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对收集、整理和利用档案有积极的自觉。可以个人档案为切入点,让大学生了解和理解档案及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档案,档案忠实记录着一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历史,求学、求职、晋职、创业等,没有档案几乎“寸步难行”。所以,必须树立强烈而鲜明的档案意识,让档案与个人成长相伴。在组织层面,教师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什么性质、行业、规模的组织,档案都是其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国家层面,可以通过案例来告诉大学生,档案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重要财富,甚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从个体到群体,从个人到国家,对档案的正确认知是档案意识教育的基础和“灵魂”。
这里的管理取之广义,可从主动参与、规范处理和积极利用三个角度来看。以在校学习为例,除了认真填报学校要求填报的各种具有档案属性或特征的材料外,平素积极汇总、整理其他具有个人化特征的准档案材料,比如参与各项活动形成的记录材料等,形成一份不断丰富的个人自建档案册,需要查阅使用时会准确找到。再如参与学生会等集体管理工作,主动将工作或活动的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实物材料等有意识地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和移交,这些材料很可能成为今后编纂“院史”“校史”的重要见证。规范处理是要告诉学生处理档案材料一定要认真规范,比如在校期间填报的各种具有档案属性或特征的材料,书写或录入必须规范和准确;走入职场后如果工作需要接触或参与组织的档案管理,本着对组织负责的精神更该精准严谨,这本身就是现代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积极利用可以说是档案意识教育的一个归宿,唤醒大学生对公民档案权利的自觉。
安全保密意识是对前述两个意识的引申。无论个人自主汇总、整理为个人备忘的准档案材料,还是因工作需要接触或参与组织档案的管理,抑或因私因公依规使用有关档案材料,都需要具有强烈的安全保密意识。除了物理材质或电子介质的档案避免受损、丢失、外泄等,还要特别注重保密工作。很多档案本身就带有保密要求,泄露相关内容会使个人信息安全、组织利益、国家安全等受到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加强档案安全风险管理”,“不得泄露履职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所以必须教育大学生具有高度的档案安全保密意识。比如参加工作后,因故接触到组织的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档案,或者直接参与组织档案的管理工作,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或规定,不能造成泄密事件。即使因故接触到其他个人的档案信息,也应做到视而不见、见而不言,因为很多个人信息对当事人来讲是隐私,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安全保密意识教育也使得档案意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要素。
在重点开展上述三个方面档案意识教育的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或教学需要选择介绍具有普及意义的档案基本知识。立足于普及,避免照搬专业化的档案学专业课程内容,因为这是作为面对所有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而非纯粹的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否则会陷入将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档案意识教育异化的误区,不但不能充分发挥通识教育课程的作用,而且很可能让非档案学专业的学生对档案和档案管理望而生畏。所以,要用通俗的语言表达、鲜活的案例佐证、恰当的内容选择,对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及今后工作关系密切的档案基本知识进行普及性教育,让大学生对档案管理有初步的感性认知。档案基本知识介绍是档案意识教育的延展内容,是具备档案能力的前提。
档案意识教育能否切实开展,首先取决于各院校是否高度重视。各院校应当充分认识档案意识教育的重要性,积极促成档案意识教育的有效开展,将其写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意见、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意见等文件,作为人才培养的素质指标之一予以政策性要求。其次,应当做好师资培训,早定标准、早定规范、早做培训、早做储备,不可随意草率。最后,结合学校特点和专业特色,开展普适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档案意识教育,在通识中呈现适当的差异。“在现代信息社会,公民意识的提高,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档案意识的提高。”[5]我们相信,将档案意识教育纳入大学生通识教育会越来越成为共识,并能够早日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