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立媛
(辽宁开放大学〔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和雷锋精神发祥地[1]。纵览百年党史,辽宁始终与党的伟大事业同频共振,与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紧紧相连。辽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辽宁是一片红色的沃土,这里有点燃星星之火的东北地区首个党支部,有党中央专为加强东北地区革命工作而成立的中共满洲省委;这里是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长期战斗的地方,涌现出抗日英雄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黄显声等爱国人物,东北抗日义勇军军歌成为《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蓝本;在这里打响的辽沈战役,为全国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中国革命的军事形势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这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走出国门的最后一站,抗美援朝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这里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1000 多个“第一”;这里是雷锋的第二故乡,雷锋精神从辽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遍布辽沈大地的红色资源,镌刻着辽宁儿女在党的领导下矢志不移、接续奋斗的红色印记,铸就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精神遗产。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课堂,不仅有利于文化传承和弘扬,更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迫切需要,对于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特别是担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命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素材和支撑。百年党史中形成的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见证了任何考验和困难都不能阻止辽宁儿女前进的脚步,任何艰巨的任务都在辽宁人民的坚持、创新、牺牲和奉献中出色完成。大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可以深入了解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故事,感受“六地”精神传承,并从“六地”文化中获得启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发展大业之所以取得成功,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奋斗的精神。
红色文化是民族自信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宁这片英雄模范辈出的红色沃土上,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辽沈人民的精神血脉。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已然成为辽宁人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彰显了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爱国主义精神生生不息。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有意识地将地方文化渗透到育人环节,使其成为重要的育人元素,能够更好地传播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提振辽宁底气,用地方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红色故事增强民族复兴的文化自信,凝聚新时代辽宁振兴和发展的磅礴力量。
当前,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侧重教师知识讲解,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讲述多,实践活动少;教育形式固定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教学模式滞后,学生学习热情低;党史学习教育重历史、轻现实,学生没有沉浸式的学习体会和感受。这些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辽沈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应有意识地利用本土红色资源,使之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讲好辽宁“六地”红色故事,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辽宁“六地”红色资源育人功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的总体思路,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需要思政课教师注重教学艺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增强辽宁红色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课堂教学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在理论课堂,提高党史学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主战场也在理论课堂。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深挖“六地”丰富的思想内涵,有机融入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讲好辽宁红色故事,使人物形象生动起来。在授课形式上,要改变以往教师理论讲授为主的状态,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如采用翻转课堂,让学生围绕辽宁当地红色故事,通过探究、研讨、调查、汇报、交流等形式动脑动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生动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效果。师生共同努力,让本土红色故事“活”起来,使红色基因传下去。
具有地方红色文化标志和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阵地。对于大学生而言,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就是校园。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发挥好校园环境的隐形教育作用[5]。例如在校园中设置一些辽宁地区爱国英雄的雕像,专业特色院校在校园中设置一些本地相关专业领域杰出代表的雕像、画像、展板等,使学生时时刻刻处在地方红色文化氛围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
教师应在体验式、沉浸式教学中巧妙融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首先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应用。利用实践基地开展实地参观学习、现场教学、红色宣讲等活动,充分利用基地实景使人身临其境的特点,寓教于景,用细节讲故事、用故事讲人物、用人物讲党史。也可定期安排优秀大学生到实践基地做志愿讲解员,回校后向其他学生宣讲感受。充分发挥实践基地作用,带领学生目睹和触摸历史,增强现实感、亲近感,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家国情怀。其次是加强虚拟仿真资源建设及运用。建设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党史学习教育虚拟仿真资源,既是破解出行等现实条件制约的有效方法,也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学习特点变化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发展的迫切需要。在由课堂教学真实世界和高度仿真虚拟世界构建的学习体系中,引导大学生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6]。教师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辽宁丰富厚重的红色故事讲述出来,将经典红色场景鲜活地呈现在00 后大学生面前,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变革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历史变得具体生动,让学生从地域红色资源中望见历史,在社会发展洪流中感悟历史。
综上所述,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使本土红色故事“活”起来,让当地红色资源“亮”起来,对于提升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实现铸魂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