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水平提升机制研究

2022-04-07 00:07董春辉
关键词:道德传统大学生

汪 辉,董春辉

(安徽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2)

一、引言

近年来,网络上曝光出多起大学生考试作弊、毕业论文抄袭等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缺少社会责任感以及缺乏高尚道德追求。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部分大众媒介为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刻意迎合大众需求,传播内容低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其最终目的是获取社会层面更多关注。大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和途径较少,对传统道德思想认知不足,造成当前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薄弱,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健康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的整体道德滑坡。因此,新时代大学生亟需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来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

要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仁”的精华,贯彻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生态和校园文化。要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韧”的奥义,鼓励新时代大学生发愤图强、自强不息。要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了解“义”的本质,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团队观念。要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领略“变”的奥义,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造认知,培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个人竞争力。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育人功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积淀,不仅历史悠久,内涵更是博大精深。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大纲,兼顾墨家、道家、法家等不同哲学思想[1],既有相对稳定性又与时俱进,具有强大生命力,不断创新和发展。

第一,儒家的理想人格、“五常”学说以及“中庸之道”都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具有教化功能。儒家的理想人格,结合人生追求的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型理想人格,它有助于教导大学生树立道德理想,培养利他性品格,培育个体的内省和实践精神。儒家的“五常”学说,即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世的五个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其中“仁”是内核,既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也是最广泛的德性标准;“义”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合体,强调个人的责任和奉献精神;“礼”是一种文明行为的体现,彰显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文明程度;“智”是指聪明,引申义包括道德智慧和科学智慧,体现的是人文及科学精神;“信”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为人处世的原则,是经世济民、兴业安邦之道[2]。“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境界的最高层次,它引导人们对待万事万物要批判继承,和谐中庸而不走极端,做人做事都要把握适度原则。

第二,墨家的人格观念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具有教化功能。 “兼相爱”是墨家学说的内核,它要求人们要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不区分家庭和社会地位,全部一视同仁,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 “交相利”是墨家学说的外延,也是“兼相爱”的追求目标,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利益,而应该放大格局,要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兼顾集体利益,并且始终坚持集体利益在个人利益之上,最终实现共赢。

第三,道家的修身思想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具有教化功能。道家讲究看待世间万物要持有辩证观点。“无为而治”是道家学说的内核。“无为而治”强调,如果事物发展是有道可循的,那就顺势而为,如果事物发展无道可循的,那就借助自然规律来引导事物发展,这是“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教育新时代大学生要养成理想人格,要顺应自然、释放本我,不逆势而为。

第四,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思想的道德教化功能。法治思想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喜欢对自己有利的而厌恶对自己有害的,这也是人类生存本能的体现,人想要在社会上谋得生存的一席之地,就要与别人竞争,就会去追逐“利”,由于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每个人都可以在矛盾竞争中追逐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利益。法家的刑德思想,要求教育主体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做到赏罚分明、恩威并施。法家思想认为管理过程中法、术、势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法”用以管理全部学生,“术”则用以教育引导“问题”学生,“势”则保证法术二者的正常运作,三者相互依存且相互补充。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缺位及其原因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缺位分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的重要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了解,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然而现代社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教化功能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存在缺位,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缺失。这种价值引导功能主要包含个人和社会大众两个层面,当前社会主流的价值理念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之间的价值取向产生偏差,加强了大众对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质疑。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进入攻坚克难时期,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创新发展未能跟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这种价值引导功能的缺失,直接导致个体、大众、社会组织等遗忘了文化传统的根基。

第二,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下沉力度不足。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及转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由于整个社会体系现代化程度逐步跃升,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诉求以及价值取向也更加开放。如果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时,一如既往采用说教式课堂教学,并且忽视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将会导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脱钩,无法发挥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的功能,难以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教化的理想化效果。

第三,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资源开发程度不足。稍加观察,我们就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找到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子。然而由于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视,导致大量优秀资源未能被及时有效挖掘,其作用未能全面系统发挥,造成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在现实生活中缺位。同时由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在开发过程中会出现不能全盘顾及的状况。整个社会对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缺位的原因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缺位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流失严重。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都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根基,更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根本所在。肩负一个民族荣辱兴衰重任的是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决定传统文化兴旺还是衰败的责任又落在教育制度上[3]。

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味追求更高的分数。近年来,人们已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未消失。此外,相较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学生群体对潮流文化和时尚文化显现出更浓厚的兴趣,传统的为人处世哲学、德育美育等被忽视。学生对学习成绩有明确的追求,即考更高的分,但是对如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缺乏合理的系统的规划。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正好为这些真正具有价值的追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水平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发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功能

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道德建设要继承发扬华夏传统美德,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提供了道路指引。道德素养是大学生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大学生要汲取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着力构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义利观。要重视群体利益,自觉把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挂钩,形成群体利益观。与此同时,还要传承并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高尚人格和精神品质。

新时代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强化道德舆论引导。恰当的道德舆论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伦理精神,社会道德舆论对大学生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暗示作用。第二,加强道德规范约束。大学生的道德规范约束包含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对于高校而言,主要依靠内部约束来强化大学生道德规范,内部约束包含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中的道德性规范。第三,加强道德修养激励。激励方式不光有精神激励,更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则是让大学生享受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物质激励是通过实物形式对学生进行激励,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激励方式。

(二)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思维对大学生自律行为的培育功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将外部的强制要求转化为内部的道德约束,这要求个人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准和道德品质。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思维强调借助社会公德和良好风俗习惯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举止,自律过程就是这种外部约束慢慢转变为自我约束的过程。自律是大学生群体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体现,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 “法治”的精神,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行为,依靠的不光是校纪校规约束,更要注重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潜意识的影响。要想把大学生培养成自律意识强的群体,必须同时加强自律和外部约束。通过将精神与价值渗透到大学生灵魂深处,把外部的制度约束转化为内在自律,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坚守的共同信念[4]。

新时代大学生自律能力培育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强化理念灌输。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先要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一些先进事例,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宣传先进典型案例是深化理念渗透教育最好的方法,通过发掘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事迹,通过微信、微博、校园网等媒体向大学生传播。另一方面,强化思路激活。首先要开放工作思路,大学生可以自主协商解决本班级内存在的问题。其次要让管理程序透明化,拓宽大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空间,搭建大学生建言献策的平台。最后还要通过校院两级领导接待日、校院两级领导信箱等形式,加强校院两级领导与学生之间的直接沟通,让大学生在心理上与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有深入接触,加深他们的集体存在感,自觉地把心放在学习和工作上,把满腔热情用在学校建设发展上。

(三)发挥中国优秀传统中庸思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培育功能

培养大学生和谐交往品格可以从引导大学生控制自我情绪,教育大学生真诚待人,教会大学生戒骄戒躁三个方面入手。根据中庸思想,大学生与人交往要有仁爱之心和善心,能为他人着想,能在为人处世上有清醒的认识,发自内心去帮助他人。同时,大学生要认识到与人相处不能一刀切,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人,毕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长经历、生活习惯等。

新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建立信任机制。大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能够激发大学生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要养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形成一诺千金的道德品行,成为新时代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承担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5]。第二,懂得尊重他人。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尊重,都有自己的自尊心。每个学生也都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等能够得到老师和周围同学的认可。因此,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个体存在感如果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同和尊重,那么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必然会建立亲近感,产生共鸣,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会更加紧密,这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人际关系大有益处。第三,学会关心他人。关心他人就是心中有他人,把别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是一种重视和爱护的体现。大学生要主动关心身边同学的身心健康,在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施以援手。因为相互关心,同学之间会产生家人般的亲近感。

(四)发挥中国优秀传统仁爱兼爱理念对大学生情感教化功能

教育主体要吸取“仁爱精神”的精髓,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情感管理,以平等、友爱的态度对待学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以爱为基础推行以生为本的校园文化能够引发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教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知识深度融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传递仁爱的内容。

“兼相爱,交相利”,教育新时代大学生要跳出只追逐个人利益的低级价值取向,新时代大学生在爱护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爱护他人、爱护集体,把个人成长立足于集体利益之上,在集体利益实现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个人利益也随之实现[6]。

新时代大学生“仁爱兼爱”能力的培育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都要相互关心、相互帮扶,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如果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没有信任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那么工作、学习效率都会大打折扣,团队凝聚力也会消失殆尽。和谐、文明、友爱的校园人际关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进而帮助学生构建互尊互爱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要建立畅通无阻的沟通互动机制。畅通无阻的沟通互动机制是营造高校风清气正、和谐友爱师生关系的保证。教育主体要认真做好沟通工作,并且要掌握沟通技巧,确保信息互通,师生之间交流畅通。通过建立校院两级领导接待来访和突发事件紧急响应制度,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难及时高效沟通,妥善解决校园紧急突发事件,此外,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有利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有价值的建议,要积极考虑采纳。建立畅通无阻的沟通互动机制,形成有效共识,全校上下集体为学校所设定的目标而努力。

五、结语

发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道德素养养成教育作用,要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思维锻造大学生的自律品行,要借鉴中国优秀传统中庸思想改善新时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全社会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作用,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道德传统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