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高博,杜秋红,东洋,刘靖,陶虹霏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四科,辽宁 沈阳 110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及多发疾病之一,其中因心力衰竭造成的致残、致死率较高[1]。有研究[2]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心力衰竭主要是由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坏死、心肌收缩力下降及心肌收缩不良等因素诱发,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达26%~46%。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早期开通“罪犯血管”的方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心力衰竭,但该治疗方式仍存在一定的风险[3]。有研究[4]显示,磷酸肌酸钠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磷酸肌酸,可抑制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的生成及血小板的凝聚反应,稳定细胞膜,有效保护心肌。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磷酸肌酸钠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实施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出现心力衰竭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33例。实验组男22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30±11.14)岁;入院Killip分级:Ⅱ级17例,Ⅲ级10例,Ⅳ级6例;平均发病至进入导管室时间(8.23±2.16)h;心电图显示:前降支12例,回旋支7例,左主干9例,右冠5例;合并高血压20例,合并高血脂10例,合并糖尿病19例。参照组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64.1±11.73)岁;入院Killip分级:Ⅱ级16例,Ⅲ级11例,Ⅳ级6例;平均发病至进入导管室时间(8.46±2.38)h;心电图显示:前降支13例,回旋支5例,左主干8例,右冠7例;合并高血压19例,合并高血脂11例,合并糖尿病16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或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经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24 h内出现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经检查确诊为心力衰竭且射血分数评分明显下降;实施介入手术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标志物水平上升。排除标准:具有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炎病史;患有恶性肿瘤或结缔组织受累等疾病;伴有严重内脏损伤。
1.3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包括抑制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程度、纠正心律失常、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磷酸肌酸钠(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476,规格:1.0 g)1.0 g+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5 d。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射血分数。②采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5 d后的静脉血标本,评价肌钙蛋白I、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③以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分级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指标≥2级,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指标改善1级,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呈加重趋势。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射血分数、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I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射血分数均高于治疗前,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I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射血分数高于参照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I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射血分数、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I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射血分数、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I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s)
组别实验组参照组t值P值续表组别实验组参照组t值P值例数33 33例数33 33射血分数(%)治疗前35.76±8.51 36.35±7.93 0.291 0.772肌钙蛋白I(μg/L)治疗前6.33±2.59 6.50±2.28 0.283 0.778治疗后51.11±10.52 43.32±9.84 3.107 0.003治疗后1.17±0.71 2.46±1.18 5.381 0.000 t值6.517 3.168 t值11.038 9.040 P值0.000 0.003 P值0.000 0.000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g/L)治疗前1 678.27±184.41 1 670.01±188.29 0.180 0.858超敏C-反应蛋白(mg/L)治疗前10.76±3.41 11.05±4.03 0.316 0.753治疗后327.27±62.67 643.38±57.28 21.388 0.000治疗后2.43±1.74 4.81±2.41 4.600 0.000 t值39.847 29.966 t值12.500 7.634 P值0.000 0.000 P值0.000 0.000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参照组的7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突发栓塞致使心肌出现缺血、缺氧,最终导致损伤、坏死,当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时会发生心肌能量利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心肌细胞收缩及舒张功能,进而发生心力衰竭[5]。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出现心力衰竭患者早期主要使用吗啡、硝酸酯类及利尿剂等药物进行保守治疗,也有研究[3]报道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明显,但该药物易造成患者出现心律异常及心肌耗氧加重等不良反应。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出现心力衰竭患者通常存在心肌缺血、抑制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生成等情况,导致患者心肌细胞功能、心肌收缩功能、舒张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6]。磷酸肌酸钠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磷酸肌酸分子,通过磷酸化合物中具有高能的磷酸键可有效保持能量代谢平衡,是人体中重要的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可稳定磷脂膜,从而发挥保护机体的作用[7]。
急性心肌梗死经介入术后,心肌缺血情况会得到一定缓解,虽然肌钙蛋白I、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会降低,但手术不能完全改善患者心肌缺血性坏死情况,且会增加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超敏C-反应蛋白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标志物,能造成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失调及血管粥样硬化,增加外周血管或冠脉阻力,进而加重心力衰竭程度;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为心血管肽类激素物质,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后,左心房容积指数将显著升高,造成水钠潴留,改变心室充盈压力,抑制脑钠肽的生成,因此,临床中也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作为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主要参照物[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射血分数均高于治疗前,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I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射血分数高于参照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I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参照组的7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通过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能快速通过细胞膜,迅速提升高能磷酸化合物浓度,维持患者体内高能磷酸键均衡,且抑制血清5’-核苷酸酶、溶血磷脂酶,保持心肌细胞膜磷脂的正常功能。朴成日等[9]研究显示,患者在使用磷酸肌酸钠进行注射治疗后各项心功能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磷酸肌酸钠治疗效果显著,能明显提升患者的射血分数及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