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瑶,安金,付冬琴
(1.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江西 抚州 344000;2.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西 抚州 344000;3.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 抚州 344000)
慢性鼻-鼻窦炎在临床耳鼻喉科属于常见病与多发病,疾病的致病因素较多,患者鼻窦黏膜及鼻腔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导致出现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研究[2]发现,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患者体内存在Th1、Th17介导的免疫反应,会对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造成浸润,同时,增加基底膜厚度,促使杯状细胞出现化生,间质纤维素发生沉积;慢性鼻-鼻窦炎伴 息 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体内会出现Th2介导的免疫反应,并对嗜酸性粒细胞产生浸润,并促使细胞间质表现为明显水肿[3]。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鼻-鼻窦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在不同病理分型中的比率差异,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72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27例;年龄26~68岁,平均(48.62±4.56)岁。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均符合慢性鼻-鼻窦炎诊断标准[4];病程>12周;鼻窦CT检查显示鼻窦发生炎性改变。排除标准: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纤毛不动综合征患者;精神异常患者;肝肾功能明显障碍患者;入组前3个月内接受药物治疗患者;重度皮肤划痕患者。
1.2 方法 患者均行变应原阳性皮肤测试。采集患者肘静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含量;于内窥镜下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HE染色,行病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中性粒细胞型组(n=25)和嗜酸性粒细胞型组(n=47)。①变应原检测:于皮肤表面开展点刺实验,点刺后如未发生任何反应,则判定为阴性;如点刺位置有轻微红晕症状出现,且丘疹面积较小,直径<0.5 cm,则判定为可疑阳性;如点刺位置有红晕、丘疹或风团出现,且症状直径为0.5~1.0 cm,则判定为阳性;如点刺位置的红晕、丘疹或风团直径为1.1~1.5 cm,则判定为中阳性;如点刺位置红晕、丘疹或风团直径>1.5 cm,则判定为强阳性;如发生全身性不良反应,则判定为极强阳性[5]。②血清检查:采集患者肘静脉血后离心取血清,检测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③病理分型检查:于内窥镜下取标本进行病理检查,若间质发生水肿情况,浆液黏液腺较少,炎性细胞对组织造成浸润,且腺体发生囊性扩张,则为水肿型;若腺体发生明显增生的情况,则为腺体增生型;若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则为纤维增生型;若有异性核肌性的纤维母细胞出现于间质内,则为间质异性的核细胞型[6]。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主要症状和体征(鼻阻塞、鼻黏膜充血、鼻息肉、鼻腔脓性分泌物)]、各指标与细胞水平(变应原阳性、中性粒细胞水平、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具体组织病理分型(水肿、纤维增生、腺体增生、间质异性的核细胞、腺体增生及水肿、纤维增生及水肿)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主要症状和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Table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between thetwo groups
2.2 两组各指标与细胞水平比较 嗜酸性粒细胞型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中性粒细胞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变应原阳性率、中性粒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各指标与细胞水平比较Table2 Comparison of indexesand cell level between thetwo groups
2.3 两组具体组织病理分型比较 两组具体组织病理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具体组织病理分型比较[n(%)]Table3 Comparison of specific histopathological typesbetween thetwo groups[n(%)]
鼻腔和鼻窦属于上呼吸道门户,对于人体呼吸、免疫等均发挥重要作用,慢性鼻-鼻窦炎对鼻腔与鼻窦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慢性鼻-鼻窦炎受全身与局部等多种因素影响[7]。男性为慢性鼻-鼻窦炎的高发人群,可能与男性的吸烟率更高相关,导致机体鼻腔内纤毛运动弱化,降低鼻腔内的清洁度,更易发病[8]。本研究中两组男性占比均高于女性,表明男性群体的慢性鼻-鼻窦炎发病率更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变应原阳性率与中性粒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变态反应是由IgE介导的反应,随着神经源性介质及促炎症因子的释放,会导致患者皮肤表面出现局部风团与红晕[9]。变应原阳性提示患者出现变应性鼻炎[10]。本研究结果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型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中性粒细胞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外周血与局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度相关,因此,在临床上可通过外周血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初步判断患者局部组织浸润程度[11-12]。中性粒细胞型组与嗜酸性粒细胞型组具体组织病理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不能根据细胞浸润程度判断具体组织病理学类别。
综上所述,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会影响局部组织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局部组织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