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下表面撕裂的MRI影像学表现

2022-04-07 06:08史洪建徐志涛
武警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征象移位半月板

史洪建,刘 潇,徐志涛

半月板在膝关节承重、压力缓冲、软骨保护、本体感觉及关节稳定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半月板损伤的准确评估,在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减少伤残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MRI是评估半月板损伤首选的影像学方法,敏感度为79%~93%,特异度88%~96%。半月板撕裂分型通常包括水平或层状撕裂、纵行撕裂、斜行撕裂、放射状撕裂及桶柄状撕裂(bucket-handle tear, BHT)等。笔者观察到一种较为少见的撕裂类型:半月板下表面撕裂(meniscus lower surface tear,MLST),这种撕裂发生于半月板下表面,其上表面完整,在关节镜检查时易被忽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8例MLST患者的MRI和临床资料,并将其与传统类型半月板撕裂的MRI进行比较,探讨MLST特征性MRI征象,旨在为关节镜检查及创伤预后评估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桶柄状撕裂” “水平撕裂” “复杂撕裂”为关键词,检索我院医院影像归档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中膝关节MRI病例。“桶柄状撕裂”95例,“水平撕裂”550例,“复杂撕裂”32例。以半月板下表面缺损、上表面完整,且移位半月板碎片与下表面缺损形态、大小相匹配为标准,筛选出28例MLST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2例为BHT,13例为水平撕裂,3例为复杂撕裂。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18~64岁,平均(38.6±8.3)岁;左膝15例,右膝13例;急性或陈旧性外伤20例,慢性骨关节炎7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

1.2 MR检查方法 采用GE Signa HD 1.5T MR扫描仪、膝关节专用线圈进行图像采集,患者取仰卧伸膝位。MRI扫描序列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包括矢状位TWI(TR 700 ms,TE 22.0 ms),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e, PDWI)+脂肪抑制(fat suppression, FS)(TR 2400 ms,TE 30 ms),矢状位TWI+FS(TR 2300 ms,TE 85.0 ms);冠状位PDWI+FS(TR 3300 ms,TE 29.0 ms);轴位PDWI+FS(TR 2460 ms,TE 85.0 ms);矩阵320×224;FOV 160 mm×160 mm;扫描层厚3~4 mm,层间距0.5 mm。

1.3 图像分析 由两位骨肌MRI影像学专业医师,采用独立双盲法对图像进行诊断分析,存在异议协商解诀。重点观察MLST撕裂特征、部位、半月板碎片移位方向,并记录MLST的MRI直接及间接征象。

2 结 果

2.1 MLST的MRI直接征象

2.1.1 撕裂特征 28例(100.0%)MRI均表现为半月板下表面缺损,上表面完整24例(85.7%),合并复杂撕裂累及上表面4例(14.3%),见图1A、C、E;半月板水平撕裂合并纵行撕裂28例(100.0%),其中包括复杂撕裂3例(10.7%)。

2.1.2 撕裂部位 28例中,内侧半月板下表面撕裂17例(60.7%),外侧半月板下表面撕裂11例(39.3%),其中4例(14.3%)为外侧盘状半月板。MLST发生于半月板体部12例(42.9%),体部、后角7例(25.0%),体部、前角5例(17.9%),后角2例(7.1%),后角、体部、前角2例(7.1%),可见MLST累及半月板体部较多。半月板撕裂局限于半月板外侧1/3(红区)4例(14.3%),累及内侧2/3(白区)24例(85.7%)。

2.1.3 半月板撕裂碎片移位方向 28例中半月板撕裂碎片移位方向依次为:后角19例(67.9%)、髁间窝14例(50.0%)、前角9例(32.1%)、外下隐窝(冠状位胫骨平台外侧隐窝)7例(25.0%)、前下隐窝(矢状位胫骨平台前下方隐窝)3例(10.7%)。

2.2 MLST的MRI间接征象 MRI间接征象按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1)领结残破征18例(64.3%):矢状位可见2层或2层以上领结结构的下表面缺损,TWI及PDWI序列呈高信号(图1A);(2)后角异常肥大征15例(53.6%),见图1D;(3)半月板翻转征9例(32.1%),双前角征5例(17.9%),后者也属于翻转征阳性(图1B);(4)熔岩流动征8例(28.6%):撕裂半月板的游离缘及上表面完整,下表面撕裂瓣片与主体分离、发生相对位移,并向髁间窝滑动,半月板游离缘状如流动的岩浆,因此命名为“熔岩流动征”(图1C);(5)碎片内移征6例(21.4%)(图1E);(6)外周残半月板征6例(21.4%)(图1E);(7)双后交叉韧带征4例(14.3%)(图1F);(8)空领结征3例(10.7%)。

3 讨 论

MRI具有安全无创、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模态成像的优点,可对半月板撕裂进行准确分型和可愈合性预测,是评估半月板损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MLST病理学基础为半月板下表面水平撕裂合并纵行撕裂,并半月板碎片移位;特征性MRI表现为半月板上表面完整、下表面缺损,这种撕裂无法归类于半月板撕裂的传统分型,临床较为少见,临床关节镜检查时易被忽视,造成病情延误;通过术前MRI将MLST与半月板撕裂传统分型进行鉴别诊断,可以提示外科医师在关节镜检查时重点探查半月板下表面,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3.1 MLST的MRI直接征象分析

3.1.1 撕裂特征和部位 半月板外侧1/3血供丰富称为“红区”,此区域半月板撕裂易愈合;内侧2/3血供匮乏称为“白区”,发生在此区域的半月板撕裂很难愈合。有研究发现,水平撕裂、放射状撕裂和复杂撕裂常累及“白区”,即使手术也较难愈合;而半月板纵行和斜行撕裂,常发生于“红区”,手术治疗后多能愈合;BHT是半月板纵行或斜行撕裂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在半月板后角的胫骨附着点附近,向前延伸至体囊部、前角,同时撕裂的内侧瓣向髁间窝翻转、移位,状如桶柄,其撕裂常发生在“红区”,通过手术干预后,修复的可能性较大。本研究结果显示,14.3%的MLST病例撕裂发生于半月板“红区”,85.7%的病例发生于“白区”,可见MLST更易损伤不易修复的白区,与传统类型的半月板撕裂临床预后存在一定差异。

MLST特征性MRI征象为半月板上表面完整、下表面缺损,缺损常累及全层厚度的下1/3~1/2,关节镜检查易漏诊;BHT累及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半月板全层,关节镜较易发现撕裂的上表面,不易漏诊。研究表明,BHT和水平撕裂发生在内侧半月板的概率分别为68%~80%和45%~55%,本组28例中,MLST中内侧半月板撕裂占60.7%,低于BHT,高于水平撕裂,可能与MLST半月板损伤机制不同于其他类型有关。MLST中67.9%的病例撕裂发生于半月板体部、体部合并后角,与BHT相仿。

3.1.2 半月板碎片移位方向 本研究显示,67.9%的MLST病例发生半月板碎片后角移位,50.0%的MLST病例发生髁间窝移位,前下或外下隐窝移位共占35.7%;而BHT半月板碎片均向髁间窝翻转、移位,其他类型撕裂则少有半月板碎片移位。Engstrom等提出半月板“半桶柄状撕裂”(hemi-bucket-handle tear, HBHT),其MRI表现为半月板上表面完整、下表面缺损,并半月板碎片向髁间窝移位。与HBHT不同,半月板碎片向髁间窝移位仅为MLST的一种情况,MLST半月板碎片还可向后角、前角、外下隐窝、前下隐窝等多个位置移位,故笔者认为,HBHT应归类为MLST的一种亚型,此类型约占本组病例的一半,易误诊为BHT。

3.2 MLST的MRI间接征象分析 几种半月板撕裂类型中,BHT与MLST的MRI间接征象最为相似,临床上易将MLST误诊为BHT,从而可能造成对半月板损伤情况的错误评估,影响临床干预措施。

3.2.1 空领结征和领结残破征 空领结征是BHT的典型MRI征象,发生率达88%~100%,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而本研究MLST病例空领结征发生率仅为10.7%,且为半月板下表面纵行撕裂、累及上表面所致。领结残破征是徐永忠等提出的概念,当撕裂只累及某一节段(如前角或后角),或仅累及体部内缘的小部分时,空领结征不会出现,而出现领结部分残缺。本组病例中领结残破征占64.3%,表现为领结下表面缺损。笔者认为,此征象是MLST区别于BHT的典型征象之一。

3.2.2 后角异常肥大征和双后交叉韧带征 有研究指出,BHT后角异常肥大征和双后交叉韧带征的发生率分别为21%~28%和32%~41%。本研究发现,MLST后角异常肥大征发生率(53.6%)比BHT高,而双后交叉韧带征发生率(14.3%)较BHT低,可能的原因是MLST半月板撕裂碎片体积较小、且向后角移位发生率较高,较易形成病理性肥大的后角,而不足以形成MRI上表现类似于后交叉韧带的形态。

3.2.3 半月板翻转征和双前角征 两者均属于半月板碎片向前角移位的MRI征象。本研究中半月板翻转征、双前角征发生率分别为32.1%和17.9%,而BHT两种征象发生率分别为25%~61%和29%~33%,均低于BHT,可能与MLST半月板碎片向前角移位较少,且翻转程度较轻有关,进一步说明MLST与BHT半月板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有差异。

3.2.4 碎片内移征和外周残半月板征 碎片内移征是BHT典型的MRI征象,半月板碎片向髁间窝移位,是产生BHT影像学征象的病理基础,在BHT病例中,两种征象发生率分别达51%~98%和89.5%~100%;而本研究中两种征象发生率较低(均为21.4%),可能的原因是MLST半月板碎片不仅可向髁间窝移位,还可向后角、前角、外下隐窝、前下隐窝等其他方向移位。

3.2.5 熔岩流动征 除常见的MRI间接征象外,本研究提出的熔岩流动征发生率为28.6%,MRI表现为撕裂半月板的游离缘及上表面完整,下表面撕裂瓣片与主体分离、发生相对位移,并向髁间窝滑动,半月板游离缘状如流动的岩浆,此征象未见于传统分型的半月板撕裂。熔岩流动征的形成,可能与MLST特殊的半月板损伤机制有关,有别于其他半月板撕裂碎片移位征象,是MLST具有鉴别诊断价值的特征性MRI征象。

综上所述,MLST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将MLST与半月板撕裂传统分型加以鉴别对临床关节镜检查、治疗方式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回顾性研究,临床资料收集时效性较弱,样本量较小,下一步将扩大样本,采取前瞻性并结合关节镜对比研究。

猜你喜欢
征象移位半月板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探讨
磁共振报告“半月板损伤”,都需要手术吗
半月板损伤怎么办
关于Bergman加权移位算子的n-亚正规性
没有扭伤半月板咋会损伤?
半月板,不运动也能受伤!
从草书艺术中的视觉形式看波洛克的抽象画
良、恶性甲状腺肿块的临床研究及超声及CT的征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