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俐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1170)
2021年10月12日,孙春兰在全国教材工作会议上强调“以全面提高教材质量为重点,创新教材建设理念,形成高质量教材有效普及、劣质教材加速淘汰机制。加强教材队伍建设,加快形成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2]提出要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每三年修订一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
“基本急救”(Z01)、“精通急救”(Z05)和“船上医护”(Z06)三门医疗救护课程,属于基本安全及专业技能适任培训范畴,均为STCW公约要求的培训课程,是航海院校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随着STCW公约的实施与多次修订,为有效履行STCW公约,进一步规范海船船员培训行为,提高船员培训质量,《海船船员培训大纲》(以下简称“培训大纲”)也进行了两次修订,对海船船员知识和技能的适任要求不断进行修订与调整。上述三门课程的教材曾于1998年和2010年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统一组织编写,并作为统编教材供航海院校广泛使用。部分航海院校和培训机构也自行编写出版了相关教材。对照国家新时期对教材建设的要求,船上医疗救护类课程教材在参编人员、教材内容及教材结构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且尚未有适合航海院校使用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立体化”医疗救护类教材。因此,亟待基于STCW公约和《海船船员培训大纲(2021版)》相关内容,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船员岗位实际要求,加快船上医疗救护类新型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新型教材既要满足船上就业实践技能的需要,又要兼顾学生参加船员适任考试的需求。
航海院校目前使用的船上医疗救护类教材大多为校企合作开发建设,编写主体表面多元但实质单一,校企合作有名无实。船上医疗救护类课程教材实际上多由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或医学专业毕业的培训教师编写。前者了解医学新业态、新技术,能把控教材内容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但由于不了解学生的特点及企业岗位的需求,编写的教材并不适合无医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在短期培训中使用;后者熟知教师岗位要求,了解学生特点,熟悉教学规律,能有效组织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以多种形式实施教学活动,但因教师长期脱离临床又无企业岗位实践经验,编写的教材内容多参照医学院校专业教材,内容宽泛,缺乏案例支撑,同样也不是航海院校的优选教材。
船上医疗救护类课程是为水上运输岗位的从业人员开设的短期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医学院校大部分学科,但与医学专业院校课程相比,其要求明显降低,很多内容只需达到通识水平。Z01是所有船员的必修课程,而Z05和Z06是海船操作级和管理级船员的培训课程。普通船员向管理级船员晋升须接受Z01、Z05和Z06三个阶段的培训考核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航海院校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专业学生在校第一学期须完成Z01培训并通过考核方可参加第二学期的Z05培训;Z06为船长、大副及其他指定负责船上医护的船员的培训课程。三门课程的知识覆盖面、难易程度、要求角度各有侧重,但总体上从普通船员到管理级船员对医疗救护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船上医疗救护类课程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用技能的问题,很多纯理论知识点与培养学生应急救护技能无直接关联。以“人体解剖结构及功能—神经系统”为例,教材中有大段描述脊髓结构的内容,却没有重点强调脊髓和脊神经功能。因此,学生在“脊椎损伤固定及搬运”实训中往往不知道应该在现场对脊髓和脊神经损伤情况进行判断,也就没有真正意识到正确搬运的重要性。另外,在船上医疗救护类教材中,对于“吸氧”等非常重要的急救技能的操作却没有涉及。对于海事管理机构组织的考试评估,学生基本上还是以应试学习为主,往往只关注理论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虽然也能通过考试取得相应证书,但就培训效果及质量而言远达不到岗位适任要求,一旦在船上遭遇“危”“急”“重”“伤”“病”,往往不知所措,难以正确处置。
《海船船员培训大纲(2021版)》[3]已于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新版培训大纲修订的Z01及Z05的培训目标一致,均要求学生在现场能采取应急救护行动,但两者在培训内容方面存在差异,见表1。
表1 《海船船员培训大纲(2021版)》“基本急救”与“精通急救”培训内容对照
从表1可见,对Z01与Z05相同的培训内容的要求有所不同,分别用了“理解”“了解”“熟悉”“能”等措辞表达,课时安排上也有所区别。旨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尺度,是“泛讲”还是“精讲”,是要求学生“一般了解”还是“熟练掌握”,要根据大纲要求做好取舍。但从近期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题库来看,在培训大纲中提及的内容均为必考内容,无论是题库量和难易程度均无明显差别,这就意味着大纲中要求学生“了解”“理解”的内容均应“掌握”。如学生已掌握了Z01中“人体结构及功能”(1 h)知识点并通过考试,还需再用更多时间(2 h)进行学习巩固Z05培训中的相同内容,Z05培训中18课时的理论课有10.75课时在“炒冷饭”。另外,Z05中的内容明显增加,涵盖了诊断学、护理学、药理学、急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诸多学科,且要求也有所提高,多为须“熟悉”“掌握”的内容,但大纲中新增加的理论及实践总参考课时数仅为19.25 h,课时量远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培训大纲是航海类院校教材编写及使用的参考指南。Z01与Z05在普通船员与管理级船员之间缺少应有的内容衔接与协调,导致两者的教材内容重复,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等方面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目前船上医疗救护系列教材仍沿用传统纸质教材,即文字陈述+图片+习题的模式。教材内容主要根据船员培训大纲的要求从医学院校专业教材中选取,注重教材的普及性、基础性,部分理论知识所占的篇幅过大,与船上医疗救护实际需求脱节,忽略了实操技能要求;教材编写缺乏统筹规划,内容及编排结构的灵活性、时效性、趣味性明显不足,不能做到丰富鲜活、因材施教和及时更新,更不能体现教材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特征;教材缺乏真实生动的案例和素材,脱离船上医疗救护临床实际,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形式单一,极易导致学习倦怠,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受传统教材的局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授课形式大多采用PPT+讲解的单一模式,理论灌输有余而实践训练不足,课堂气氛沉闷、缺乏互动,不能灵活组织参与性、趣味性强的课堂活动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职教20条”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强调教材建设队伍的多元化,需聚集专业力量,加大企业和行业等一线人员的参与力度,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引导行业、企业、职教专家与职业院校优秀教师围绕建设高质量、高契合度的教材开展各自工作[4],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船上医疗救护教材建设团队应由优秀专业教师、航运企业专家、临床医疗一线人员、职教专家组成,制订合理的编写方案,明确职责,科学分工。
学校教师根据航海院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在教材政治方向的正确性、教学目标结构的完整性、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宜性、语言表达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把关,同时对教材编写工作的进度等进行全面把控。企业专家的职责包括:提供相关职业标准和岗位职责、现场基本素材、用人需求标准(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根据船上工作条件、船员常见多发伤病的情况,提供船员需要掌握的医疗救护知识和技能项目;提供船舶航行中寻求外来援助、转运的途径及方法;参与案例编写、资源制作、教材评价等工作;提出教材编写形式及结构建议。临床一线参编人员负责将医疗救护相关信息、技术、案例引入教材,把控内容的专业性、准确性和规范性。职教课程专家负责保证教材的职业教育特色。
如何在2~3周内让无任何医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无临床实践环节的条件下自主而有兴趣地投入课程学习,并较高质量地完成急救课程培训,使其真正满足岗位适任要求,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基于教材现状及21版培训大纲的要求,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重新编排及有效整合,建议将Z01与Z05统编为一本《船上医疗救护》教材。新教材基于职业逻辑编写,并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进行教材内容的统筹规划,“项目化”“进阶式”呈现课程内容(如图1所示)。针对普通船员、操作级船员及管理级船员等不同对象合理确定教材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使各阶段相互衔接和贯通,力争做到既无不必要的重复,又无知识点、技能点的遗漏,把分散的不同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做到突出重点、归并重复点、抓住实用点、省略过时点、突破难点。“重点”应是对医疗救护技能的培养,如心肺复苏、包扎、止血、固定搬运、生命体征检查,以及“危”“急”“重”“伤”“病”“毒”的现场判断和紧急处理等;“重复点”即Z01与Z05课程中相同的内容,予以归并阐述;“实用点”即船员常见病、多发病和特种病介绍,不仅应教会学生常用诊疗方法,也应教授预防保健技能;“过时点”狭义层面是指跟不上现代医学进展的内容,广义层面是不符合船员工作实际的内容,如某些教材所介绍的药品已在临床上很少使用或对于船员来说不可能使用,在教学中应予以省略;“难点”即学生理论上难以理解或实训中难以操作的内容,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其立体化呈现。
图1 船上医疗救护教材项目化内容设计
船上医疗救护课程总体目标是让船员了解医学基础知识,具备常见“危”“急”“重”“伤”“病”的观察、判断、处理和求助转运能力,以便在特殊条件下能用所掌握的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进行简单自救或互救,以挽救病员的生命、改善病情、减轻痛苦,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项目一“院前准备”属于基础医学内容,是其他项目实施的知识根基;项目二“院前判断”是实施救治的前期步骤;项目三“院前急救”属于急救技能环节;项目四“综合救治”是项目一至项目三的有效融合;项目五“实战模拟”为项目一至项目四的巩固,以进一步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及综合素质。
普通船员选择入门级的工作任务,管理级船员选择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针对不同培训对象,课程可以按照螺旋方式安排,即在不同阶段学习同一门课程,但内容难度保持一定的梯度;也可以采用直线方式安排课程,在初级阶段学习难度较低课程的全部任务,在高级阶段学习难度较高课程的全部任务。
为使《船上医疗救护》一本教材满足不同岗位、不同级别、不同需求的人员的培训要求,教材可采用活页式装订。活页式装订不仅外观上与传统书籍不同,而且兼具“活页”和“教材”的双重属性,其最大特点就是使用灵活、受众面广。教材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是该教材所涉及领域的内容全集,方便使用者从全集中抽取内容子集进行定制,也方便加入新的书页,更重要的是可将每个项目或环节作为一个基础单元,自成一个模块[5]。每个项目或环节可以单独抽出来使用,也可以加入学生笔记页和作业页,将教材、笔记、作业等进行组合,成为一本学生学习和复习时方便好用的综合性参考书。教材为一体化专业课程量身定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把教材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材料转化为“自主学习材料”,最终以个性化的“一体化活页学习材料”呈现出来[6]。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企业的不同要求,灵活地为学生挑选、整合知识,加入课程相关的最新理论进行授课。由于活页式教材灵活方便的特点,可以由老师自由组织内容安排上课顺序;对于教材的编者而言,如果后期要更新教材,也可以实现“按需操作”,即对旧教材进行“活页式更新”。
立体化教材是将虚拟现实、二维码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纸质教材有机结合的多媒体交互教学产品,具有教学重难点立体呈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教学资源丰富、交互功能强大等优点,可以为学生提供完美的全新学习体验[7]。
立体化教材由主教材、教学平台及多媒体资源组成[8]。主教材可以项目化、案例化思路组织教学内容,对拓展知识、多媒体资源等以二维码的形式展示,方便学生扫描自学。根据不同内容,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是虚拟仿真资源、案例链接、微课、录课、动画等。虚拟仿真主要对复杂的结构、危险的场景、室内难以模拟的大型场景等进行展示,如创设事故、医院现场,让学生身在其中去感受环境、沉着应对;案例链接用来提供现实医学案例,让学生尝试分析解决问题;微课主要以知识点讲解为主,如“认识急救箱内物品”,方便学生预习和学习;录屏或演示视频以具体项目操作为主,供技能实训时参考;通过动画展示枯燥的课程原理,辅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如“动、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特点”“胸外按压注意点”。根据项目需要制作多媒体资源二维码并印在主教材上,学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自主学习与复习。在高职院校被广泛使用的智慧职教-职教云等教学平台,包括基本模块、学习模块、互动模块、作业考试模块、管理统计模块等功能模块,可集成和管理各类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有效服务。
立体化教材融合了纸质教材与数字教材的各自优势,既有线下课程的系统性特点,又有线上丰富的媒体资源,学生可听、可视、可看、可测。教材再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变化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如校园无线网络的覆盖、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学生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线上线下混合式高职教材的开发与使用创造了最为有利的条件[9]。“智慧职教”“云课堂”“MOOC”课程学习平台等大量的免费开放学习资源,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带来便利。
当前船上医疗救护课程教学方式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法,配合多媒体课件及简单的案例来完成授课,但这种课堂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科特色。灌输式教学课堂几乎没有互动,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促进思维的建立及临床技能的获取,学生在有限教学时间内难以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10]。
工作手册式教材是一种以“做中学”为特征的职业院校教学用书,具有工作手册和教材的共同特征,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在工作现场学习的需要,提供简明易懂的“应知”“应会”等现场指导信息;同时,又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特点和教学规律对学习任务进行有序排列[11],将岗位任务要求、工作步骤、工作重难点及解决方案、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或职业道德等与工作融合。教材编排可以案例引入、任务驱动形式呈现。
案例引入是把枯燥的医学常识转化成一个个典型的有血有肉的案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或者真实的场景中;任务驱动是将总体任务分解为进阶性小任务,让学生逐一去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12]。两者结合可以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会病人的感受,树立珍爱生命、服务他人的担当及责任意识;让学生在执行任务中培养应急意识,提高理解、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完成一项项任务的过程中去体会团队协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随着“双高”建设推进,国家对高职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教材作为“三教”改革的要素,作为承载知识技能的载体,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需要顺应形势加快改革。校企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配套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立体化教材,开展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教学,是高职教材建设的新趋势。但就现实来说,教材建设任重而道远,除需要广泛研究学校自身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需求外,还要有规范而又专业的行业指导、参编人员的多方协同以及相关方的经费支持等,才能最终开发出一批真正有价值的新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