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业伟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050)
2019 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1](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2]。“双高计划”的实施对高职教育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的具体体现,为高职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建设的基点和核心[3],是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实力的关键所在。自“双高计划”启动以来,业内对“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从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从知网的文献检索可见,在近百篇相关研究成果中,对于航海类专业群的相关研究仅有两篇[4-5],分别对“双高计划”背景下航海类专业群的特色定位、建设策略以及建设评价进行有益探讨,总体而言,相关研究与实践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入。
高职航海专业群属于交通运输大类水上运输类,主要包括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及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三个专业,其主要培养目标是船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船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船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社会公众对航海职业的认识不足,船员职业吸引力下降,导致招生和就业面临较大困难。总体而言,当前航海人才培养难以满足航运企业用人需求,亟须进行专业改革。
“双高计划”的实施为高职航海专业群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本文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专业群建设为例,探讨“双高计划”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进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
“双高计划”对深化产教融合提出了明确要求,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是专业群改革的起点,紧密对接产业链,是专业群建设的必然条件。[6]因此,进行航海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准确分析航运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加快,我国航运业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现代航海技术飞速发展,船舶智能化成为21世纪航海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家相继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等发展规划,特别是“海洋强国”和“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为我国航运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武汉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是长江流域四个特大中心城市之一。武汉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在历史上就是我国内陆最大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为地方航运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军民融合”发展是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士官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朝阳发展的事业和聚力同心的事业,也为航海专业群开展士官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航运业发展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航海专业群带来了机遇,但同时,航运发展对船员数量和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航运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而目前航海专业人才培养基本围绕如何获取“海船船员适任证书”开展,教学基本上是按照应试教育的思路进行,教学模式陈旧单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没有紧跟船舶先进技术,难以满足航运业对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航海专业群建设应紧抓机遇、迎接挑战,寻找自身特色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专业群。
航海专业群紧密对接航运产业,重点建设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及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三个专业,其中航海技术是专业群核心专业。横向对应航运业的“船舶驾驶、轮机工程、船舶电气”三个领域,纵向对应航运业中的“船舶运输、船岸联系、船舶检验、船舶修理、港口管理”产业链。专业群可以服务中部地区,为航运业三个领域五个产业链培养复合型高素质航海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群与产业对接情况见表1。
表1 航海专业群对接产业一览表
基于航运产业链构建航海专业群,群内各专业分别满足产业链不同“端口”对人才的需求,对应不同的岗位群。
(1)岗位关联:群内各专业对应的岗位工作职能相互关联,专业知识相互补充,专业技能相互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资源共享:群内各专业在教学资源、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合作企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可以实现高度资源共享互用。
(3)发展协同:群内各专业对应相同的工作领域,该工作领域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带动专业的共同发展,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产生较强的资源集群效应。
群内专业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航海专业群与产业链逻辑关系
通过对专业群与产业对接关系的分析,结合各职业岗位的能力分析,对航海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主动适应湖北省航运产业发展,发挥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聚集行业优质资源,面向国内国际航运市场,培养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三种精神”(航海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和“四种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STCW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交通运输部令2020年第11号)(以下简称“20规则”)等法规要求的复合型高素质航海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规划、“军民融合”战略及湖北省航运产业发展。
其人才培养规格主要如下:
(1)知识目标。具有本专业文化基础知识,熟悉相关法律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及英语知识;掌握船员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包括:确保船舶安全航行所必需的知识;货物积载和装卸知识;船舶作业管理和船上人员管理的知识;船舶机电设备操作及其维护保养的知识;应急反应和应急操作的知识等。
(2)能力目标。具备国际海事组织归纳的七项海员适任能力:航行;货物装载和积载;船舶作业管理和船上人员管理;轮机工程;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机电设备维护和修理;无线电通信。
(3)素质目标。身心健康、品德优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及服从意识,了解哲学、文学、艺术、美学等人文学科知识,熟悉航海文化,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航海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
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按照STCW公约和国家海事局相关法规要求,实施课证融合教学,使学生能够顺利通过适任证书考试,达到船员适任标准,获取船员适任证书。为此,在传统的航海人才培养模式中,各专业紧紧围绕STCW公约和《海船船员培训大纲》要求,以学生通过船员适任证书考试为主线进行应试教育,教学过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并且,根据STCW公约和“20规则”规定,学生未取得相关适任证书之前无法上船实习,因而其实践技能训练离岗位实际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然而,实践性强是航海类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船上实习实训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由于目前我国船员大多由第三方船员公司管理,即船员不是船东公司的“自己人”,船东在实习生培养方面的热情不高,因此造成航海院校与企业合作不够紧密、学生学习与产业实践不够紧密、职业能力训练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目前的航海职业教育与产业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必须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航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对接国际标准STCW公约和行业规范“20规则”,将内河船员职业标准与海船船员职业标准融入培养体系之中,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有效融合,开展“通江达海,进阶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对接 “支持级→操作级→管理级”航海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增加学生航海职业证书种类,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实施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的进阶培养。“通江达海,进阶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通江达海,进阶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在“通江达海,进阶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架构下,需要优化完善航海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江海直达和定向士官发展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上,增加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课程,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增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技能体系上,加快专业技能标准建设,实训技能考核标准化。在人文素质上,全面实现素质培养项目化。
实施“通江达海,进阶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工学结合,其解决的途径是校企合作。专业群应深化校企合作,与航运企业联合开办订单班,按照工学结合的理念,完善教学组织形式,坚持工学双向交替,建立“双主体培养,双元管理”的校企合作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和关键所在。航海专业群建设要深入海事局、航运交易所及航运相关企业,进行课程体系与岗位职业行动能力的调研,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相融合,融入“江海直达”“定向士官”及“智能航海技术”等方面的课程,调整课程结构,适应行业发展,按照“基础共享、中层分立、高层拓展”的思路,构建“德技并重、分层递进”专业群课程体系,突出“尚德、持证、崇技”特色。“德技并重、分层递进”航海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德技并重、分层递进”航海专业群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航海专业群探索“校企双向交替”教学模式改革。与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的校企合作单位携手,工学结合,完善教学组织方式,采用项目教学法,坚持“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双向交替,实施“四阶段”教学,构成“学校→企业(生产性船舶、教学实习船等)→学校→企业(生产性船舶、教学实习船等)”的双循环培养过程。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至关重要。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航海教学情境,虚拟仿真与实船设备操作相结合,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学中做”,教学做一体,使学生完成知识从理论向实践、从课堂向工作岗位的迁移,同时也完成自身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移。
教材是教学实施的重要保障。航海专业群应积极开发项目化教材,将航海类岗位适任证书要求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对接“支持级→操作级→管理级”航海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增加职业素养、创新创业、智能技术等内容,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化教材。
综上所述,航海专业群的高水平建设要对接现代航运业人才需求特点,侧重培养学生从事现代航运业的通用职业能力和船舶驾驶与管理等方面的专项职业能力,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资源优势,将船员职业标准渗透到航海专业群人才培养全过程,最终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