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秋,林忠,殷晓丽
(大连财经学院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长久以来,受现实条件所限和教学传统的影响,以教师主导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然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具有打破旧概念、原理、经验而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的勇气,和能够抓住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如何创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学生主动思考、广泛参与,师生有效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课题。
研讨式教学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1]在我国,郭汉民教授基于研讨式教学理念提出五步式研讨式教学法[2]。郭汉民教授认为,研讨式教学完全不同于单向传授知识的讲授式教学,它将研究对于讨论贯穿于全课程始终,以培养大学生多方面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归宿,其中就包括研究与创新能力。[3-4]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研讨式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很多国内高校也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实践研讨式教学模式[5-12]。已有研究从研讨式教学内涵到实施方案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但对具体操作细节与效果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从理论层面明确研讨式教学模式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基于调研数据和实践经验,以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可行性为原则,重点着眼于从操作层面探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细节,在借助研讨式教学来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1.内涵
研讨式教学模式重在传授方法,重在培养能力,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1]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疑难问题、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学科前沿问题为研讨内容,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独立钻研和认真思考,展开课堂讨论和交流,使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和补充,以达到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
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师生的互动性,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理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将课堂教学由灌输式的静态教学模式转变为互动式的动态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内生动力和自主性,强化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研讨式教学模式契合我国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适应国家和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探索,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一种教学活动范型,它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微观上掌控教学活动的操作性和灵活性。教学模式是以教学理论为依据而构建起来的,不同的教学理论会构建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强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研讨式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个体主动性的关键作用,注重体验式教学。该理论认为学习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内部心智行为的表征来建构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主体构造的过程,主体对发现的未知事物进行主动的了解,从中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教学者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引导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者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者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最终使学习者成为能够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研讨式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将研究和讨论贯穿于全课程的始终,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完全契合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2]
创新能力是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而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包括基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行为能力三个方面,在一般或大多数情况下均表现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行为能力的有效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基础知识学习、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新技法学习和创新新实践等途径实现[14]。明晰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理清教与学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效。
1.主体性原则
研讨式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学生占据课堂教学主体地位”这一教育理念,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自主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主体性原则的关键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师重心由主导教学转变为引导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经验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发挥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进一步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机会和氛围,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人格。二是学生重心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思维是主体的思维,要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研讨中,学生通过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主动的剖析,并且以合作、辩论、互动和分享等形式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习行为的主人,在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获得能力的同步增长。
2.问题导向原则
研讨式教学是在教改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结合教学活动进行专题讨论的课程形态,通过研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教师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根据授课内容、授课对象、教学目标等精心设计具备思考价值或者有一定争议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聚焦问题,自主思考和探究解决方法与技巧。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自主学习,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钻研和讨论,主动发现问题并获得结论或者提出解决方案,进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基于问题导向的研讨式教学是可操作性较强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可将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与问题研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参与问题思考,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让学生在多种观点的交锋中感受思想碰撞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13]
3.开放性原则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体现为其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环境和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即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和教师的现有知识,要求教师具备开放性的教学理念,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向设置研讨问题,为学生提供能够促进主体创造性发展的开放性教学环境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成为开放的观点流通场所。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认同教学结果的多元化,对于研讨结果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标准答案,而是要建立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研讨式教学评价模式的突出特点,即根据学生在每个阶段完成任务的情况评定成绩,并将这种评价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6]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讨式教学模式以主体意识培育为原则,以师生互动交流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倡导参与教学,强调学思结合,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的境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在日常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从课前准备、课堂研讨、课后总结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紧密围绕设置研讨问题、引入研讨案例、互动研讨、课程考评等关键环节对课程研讨展开具体且有效的实施,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讨式教学模式设计
以下以“公共管理学”课程中公共危机管理章节为例,论述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1.设置研讨问题
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基于“问题导向”教学,即教与学都紧密围绕着问题展开,将研究问题和探讨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认识过程去掌握认知结构。因此,由公共危机的基本内涵展开,围绕公共危机管理中最为核心的应急管理工作措施设置研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突发公共危机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其工作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这是决定公共危机管理取得何种成效最为关键的内容。研讨问题的设置是取得良好教学实效的关键,抓住“应急管理工作措施”这个核心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透彻地理解公共危机管理过程和机制,从而将课程内容内化于心。
2.引入研讨案例
课堂研讨所使用的案例必须与课程内容以及研讨问题具有良好的匹配性,能够充分反映课程重点、难点或者疑难问题。通常情况下,研讨案例既要易读易懂,又要能够引发思考和研讨兴趣,最好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选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防控作为公共危机管理专业知识的典型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于疫情防控过程中公共危机管理的措施及其成效,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参照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全国联防联控阻击战期间、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三个时间维度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做好研讨准备。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在介绍公共危机管理专业知识点的同时引入新冠疫情防控作为研讨案例,依托新冠疫情防控的过程将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和职能同步导入,可以使研讨案例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和探究更深层次问题的有效载体。
3.互动研讨
作为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互动研讨是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成效的集中体现。学生事先组建研讨小组,围绕课程内容自主搜集资料,做好研讨准备。在“公共管理学”课程的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环节中,小组讨论是最常见的研讨方式。小组讨论既有小组内的讨论,也有小组间的互评,将团队研讨与自由研讨有机结合。老师的提问、引导和启发与学生的辩论、答辩和提问是循环反复的,以此逐步深化关于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具体探析,探究优化对策。老师对于学生在讨论中的亮点和创新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适当引导,当研讨呈现出较好的成果或者达到预期研讨目标时,老师应适时示意结束讨论。每一小组对研讨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与展示,课后进行归纳并提交研讨报告,以此完成一次完整的互动研讨。
4.课程考评
考评是调动学生研讨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之一,课程考评设计要尽量体现对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约束部分学生的“搭便车”行为。为了保证学生更加充分地参与到研讨教学中,切实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提高研讨考评成绩在过程性评价中的占比,对于在课堂研讨环节踊跃发言、观点新颖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加分鼓励,并将过程性考核计入学生课程考评的总成绩之中。
为了解研讨式教学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搜集相关数据,进而展开分析。以大连财经学院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专业学生为调研对象,发放220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13份,有效回收率为96.8%。其中,男生36人,占16.9%,女生177人,占83.1%。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采用研讨式教学,53.99%的学生表示喜欢,43.19%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2.82%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调研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持认可态度,其中,56.8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8.92%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师生之间教学相长,10.8%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际效果,23.48%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调研情况可知,如果想要更多学生喜欢研讨式教学模式,关键是围绕占比43.19%的表示可以接受该教学模式的学生展开更加深入的调研,了解这些学生的详细需求,相应调整研讨过程的设计,促使这部分学生未来发展成为喜欢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成员。
深入调查发现:关于学生进行研讨的内容以及成果展示的自我评价,55.87%的学生认为充分展示了自身的能力,41.78%的学生认为还有进步空间,2.35%的学生认为不能有效展现自己的能力;对于研讨活动的过程当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学习情况,83.1%的学生表示很好地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14.55%的学生表示似懂非懂,2.35%的学生表示感到迷茫;关于研讨式教学对于学生应用型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否有帮助,89.67%的学生表示有帮助,9.39%的学生表示不清楚,0.94%的学生表示没有帮助;针对研讨式教学中需要学校方面改进的方面,19.25%的学生希望增加指导老师,7.51%的学生希望增加小组成员数量,33.8%的学生希望增加准备时间,39.44%的学生希望改善教学设备和场地条件;对于在研讨和展示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内容欠缺占27.7%,结构混乱占30.52%,研讨方式不值得提倡占3.29%,积极性不够占21.13%,其他问题占17.37%。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教学实际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了自身的能力,很好地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在以后具体展开研讨式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从指导教师、研讨人数、研讨环境、研讨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实施,将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在研讨与展示环节获得进步和提升,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优化。教师应持续反思并改进课堂教学存在的难点、问题及不足,认真研究来自于学生的反馈,尝试将研讨式教学与网络时代新的教学方式相融合,开展多视角的探讨,通过调研和实践来客观分析不同细节操作方法的效果和适用性,进而对研讨式教学模式进行更加全面的改进,更大程度地达到推动创新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