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医学改善宫颈癌患者心理痛苦及睡眠质量的效果评价

2022-04-06 04:30石丽君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宫颈癌医学痛苦

石丽君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361003)

2019年中国癌症调查报告显示,宫颈癌是继乳腺癌之后女性的第二大妇科肿瘤杀手,在癌症发病率中排名第8,我国每年宫颈癌新发病例数约为13万,占世界总数的28%[1]。宫颈癌不仅会危及生命,改变女性性征,同时会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和痛苦,造成患者睡眠障碍。叙事医学是尊重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以及滋养照护患者的临床新模式,通过让患者叙述自己的病痛,医务人员耐心倾听、回应患者的倾诉,是一种连接医患之间的重要沟通方式。叙事医学有助于临床工作者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目前该医疗模式已经延伸到照护创伤治疗、退伍军人工作、囚犯工作、临终关怀、姑息治疗、长期老人院照护、精神疾病患者以及认知能力受损的患者中[2]。叙事心理治疗作为叙事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和生命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选取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叙事医学在改善宫颈癌患者心理痛苦及睡眠质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年龄35~58岁,平均年龄(46.23±3.63)岁,平均病程(2.13±0.75)年,Ⅰ期12例,Ⅱ期9例,Ⅲ期9例;观察组年龄32~59岁,平均年龄(48.14±3.78)岁,平均病程(2.68±0.91)年,Ⅰ期15例,Ⅱ期7例,Ⅲ期8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纳入标准 1)符合宫颈癌的诊断标准;2)年龄18~60岁;3)具有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4)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排除有精神障碍或精神疾病家族遗传史者;2)排除已发生转移,预期寿命不超过半年者。

1.4 干预方法

1.4.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干预 日常护理工作中,随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时与患者沟通,住院期间安排至少2次心理健康讲座,出院后每2周进行一次电话心理辅导。住院期间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善于运用倾听的技巧,主动询问患者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每次以不同的主题呈现,讲座时尽量做到主题吸引患者,内容贴近生活,采用提问、讨论、分享等形式丰富讲座内容。电话心理辅导时主要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患者,每2周与患者以通电话的方式进行沟通[3]。

1.4.2 观察组患者给予叙事医学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的基础上给予叙事医学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分为3个模块,即阅读并分享故事、书写日记书、共情倾听患者倾诉。让患者通过阅读一些抗癌事迹、疾病感悟重新正确认识癌症,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疾病观,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慰藉内心,在阅读中找到认同感,重拾生活的信心;让患者通过写作的方式在手机或日记本上书写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把心里话写出来这一渠道疏散内心的痛苦;专职护士每月同患者进行一次谈话治疗,依患者需求采用面对面形式或电话形式,访谈选在患者方便的时间或地点,访谈前告知患者为了进一步分析她内心的问题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访谈过程中会录音,征得患者同意后开始进行访谈并录音,访谈的提纲主要涉及问题包括:最近有没有什么烦心事?现在你如何看待自己患癌症这件事?你现在的生活与之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或改变是什么?访谈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在访谈中护士善用开放式问题进行访谈,在患者讲述自己内心时,护士认真、专注倾听,尽量不要打断患者,适时回应患者,目的是让患者苦闷的内心故事得以宣泄。每次访谈时间控制在45 min内,避免给患者造成反感和不适,2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时间均为2个月。

1.5 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心理痛苦感受评分量表比较2组患者心理痛苦感受的改善情况,心理痛苦感受评分量表总分为0~10分,得分越高说明癌症患者心理痛苦水平越高;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PSQI量表总分21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睡眠质量越严重[3-4],采用远期生命质量评估(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量表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命质量改善情况,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命质量越高。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痛苦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心理痛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理痛苦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痛苦评分比较[例(%)]

2.2 2组患者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干预前后KPS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干预前后KP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宫颈癌患者普遍存在心理痛苦,而不良的心理状态会进一步加剧患者的病情[5],影响治疗效果和睡眠质量。彭青[6]对112例宫颈癌化疗手术后患者进行创伤后成长水平的研究,发现患者均存在心理创伤,且创伤后成长水平处于中等。也就是患者进行化疗后很难建立对生活的信心,难以重新认识疾病在生命中的意义。李伟玲[7]的研究发现宫颈癌患者普遍存在心理痛苦,且心理痛苦与焦虑、抑郁有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见,宫颈癌对于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导致产生心理感受痛苦,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和生命质量降低,关注宫颈癌患者心理问题十分必要。

负性情绪会加重患者疾病情况,因此,改善癌症患者的心理痛苦也可间接缓解患者的身体痛苦。本研究中将叙事医学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宫颈癌患者心理状况的改善,通过让患者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书写内心疾苦、诉说痛苦,并且通过医务人员的耐心倾听与回应,明显改善了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痛苦,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是叙事这一心理学方法通过“解构—重构”的模式,让患者转换认识问题的角度,缓解患者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睡眠是疾病患者休养生息、调理身体的重要举措,然而宫颈癌患者因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造成睡眠障碍的发生,同时疾病本身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机体疼痛感受。本研究采用叙事医学模式,通过让患者在阅读中重构生命的意义,在日记中抒发自己的苦闷,以及同护士的交谈中缓解心理压力,这些举措有力地改善了患者的失眠情况。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的睡眠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是患者通过阅读能与之产生共鸣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在阅读中平复内心,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中与作者共情释放了内心的苦闷,而将自己内心的疾病感悟和担忧通过文字书写的方式宣泄出来,有效缓解了患者内心的痛苦[2],进而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质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也在发生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深入到疾病治疗的各个环节,生命质量作为一种全面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测评指标受到重视[8]。本研究采用叙事医学模式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叙事医学心理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痛苦和睡眠质量,同时改变了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因而从身体、心理、社会角度提升了患者的生活意义,进而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作为健康的守护者,一方面应更加了解患者真实的内心感受,从而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另一方面,让患者感受到别人对她的尊重和重视,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支持,进而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感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猜你喜欢
宫颈癌医学痛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安徽医学》稿约
谁痛苦,谁改变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中国首个宫颈癌疫苗厦门诞生
分担痛苦
如何选择不同效价的宫颈癌疫苗?
痛苦力
宫颈癌术前介入治疗22例近期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