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华 林漪清
(厦门市中医院,厦门,361000)
失眠症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中医认为,气血失调极易诱发各类疾病,同时它也是引起失眠的重要病因[1]。但是,中医又将气血失调辨证地分为阴虚、阳虚失眠2类,因此对该病症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下对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在治疗此类患者时,应该正确区分2种病症。失眠主要是因为阳不入阴,阴阳失调,营卫不和,以及脏腑功能失去平衡等因素所导致[2]。其中,阳不入阴、阴阳失调是因为阳虚阴盛或是阴虚火旺;营卫不和主要是由于机体痰瘀阻滞、气血亏虚;脏腑失衡则主要是由心脾劳伤、心肾不交导致,加上胃气不和、肝失疏泄及心胆气虚等共5种,而且通过观察不同的失眠类型发现,上述5种失眠的类型,与5个脏器功能相对,失眠的产生会影响到各脏器功能。心神失养或是被扰,神不摄于心是其病机;肝魂被扰或是失养,病机是魂不摄于肝,诱发多梦型的失眠症状;肺魄失养或被扰则是由于魄不摄于肺,使得睡眠层次较浅且持续性地失眠;如果患者是早醒型的失眠,则是因为肾精或是肾气亏虚所导致,肾志失养,志不摄于肾;整夜不眠的失眠症状是因为思虑伤脾所导致的。
2.1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核心理论,临床常用半夏秫米汤合左金丸治疗心脾两虚型的失眠。该失眠证型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失眠健忘,目眩头晕,体倦食少,舌质较淡,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脉搏细缓。该病症主要是因为过度的思虑、心脾劳伤及气血不足导致。该方出自《灵枢·邪客》,具有养心健脾与安神清心的效果。对于由阴血亏少、心肾不足导致的阴虚火旺型的失眠,可以服用养心安神的天王补心丹,其方剂组成主要有:生地黄12 g,作用是滋补肾阴、调养心血;玄参15 g,帮助生地黄壮水以克制火气;天冬和麦冬各15 g,用来宁心补气,同时调养肺阴以滋水;丹参15 g和当归20 g补充心血;人参和茯苓各10 g,其作用是安神补气;桔梗15 g,用来载药上行;五味子15 g和朱砂3 g主要用来入心安神。章甘梅等[3]辨证地将失眠分为5种类型,即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胆气虚证3种虚症,以及肝火扰心证和痰热扰心证2种实证。
2.2 方剂治疗 方剂治疗主要是基于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使用和胃化痰,清肝泻火,调补心脾,宁神益气等方法,而使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气血调和趋于正常。娄爱琴和马云枝[4]指出,失眠总是与肝脾有着直接的关系,并基于肝肾阴虚开始实施辨证论治,对阴虚阳亢型的失眠患者实施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有着确切的治疗效果。郑世飞[5]将100例失眠患者,分成观察组(天王补心丹加减)和对照组(艾司唑仑、谷维素),2周1个疗程,3个疗程之后,通过随访的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治愈率要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元忠和赵冬梅[6]选取90例肝郁型的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则予以逍遥散加味治疗,连续治疗4周,最终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1.11%,而对照组是71.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去继续使用传统的经方加减治疗以外,有些医家自拟方药,如郭锦桥[7]对陈金鹏自拟的百合枣仁助眠汤在失眠症治疗方面的效果进行临床研究,指出其“从心肝论治失眠”理论,对于失眠的临床治疗具有极为明确的导向作用,效果突出。该方剂的配方主要有百合、炒酸枣仁、夜交藤、茯苓、合欢花、蝉蜕、生龙骨、生牡蛎、川芎、知母及酸枣仁。
2.3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 通过中药穴位贴敷对失眠症进行治疗时,常用的药物主要是吴茱萸,它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现代相关研究表明,该药物内含有14种吲哚类的生物碱,可以对胃肠动力进行有效地抑制,并使消化道的血液循环状态得到改善,也能够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8-9]。酸枣仁味甘、酸,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记载有“宁心胆而除烦,敛神魂而就寐”的功效。研究证实,此类药物所具有的镇静催眠效果与总皂苷、总生物碱类的物质相关[10]。肉桂热,温肾水的同时,可以引火归元,使心火适中,在心肾交通的作用下,起到安神的效果。安神药当中掺杂少量肉桂可以起到引火归元的效果,帮助其发挥治疗效果。常使用腧穴如涌泉穴,具备滋阴清热、引火下行的功效,也是对失眠进行治疗的常用穴位;内关属于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可以治疗与心神有关的疾病;神阙就是人体的肚脐,是“神之舍”,而且局部用药相对于皮肤更加容易吸收,是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中的常用取穴。贴敷药物的介质主要是以醋为主,这是因为醋在五味当中属于酸,具备收敛的特性,可以对阳气进行收敛,同时补益阴津,使阴阳能够逐渐归于平和,进而改善失眠状况。
当前,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治疗的方法日益多元化,而且疗效确切,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体现出辨证论治的思想,实现了个体化的治疗。与此同时,治疗的费用相对低,不良反应极小,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失眠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在实施中医辨证论治时,还需要强化对患者心理的干预,以此来提高综合治疗失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