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2022-04-06 08:25吴春琼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8期
关键词:中华汉字传统

吴春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拥有相当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会给学生思想世界的建构带来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同时,学生关于语文材料的认知与体验又呈现出多元的特点。教师需关注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层面的影响,合理规划课程内容,正确把握其价值取向,应当积极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的民族精神,建构正确的社会义荣辱观,培养与时俱进的道德风尚,不仅如此,还应确保学生能够从语文课堂上收获独特体验。

因此,教师应当以材料为基础,加以创造性的认知和使用,全方位、深层次地发掘教材所蕴有的文化内涵。作为长期奋斗在教学一线上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经典建构课堂,充分利用好统编语文教材,认真解读教材,了解教材背后厚重的传统文化背景,发挥教材特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一、引领学生从教材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仅能唤起人的好奇心,也能激发人的创造欲。对于教材,教师应当反复地看和读,做到了然于胸。然后带着学生一起翻翻书、看看书,问问学生,书中什么地方最吸引?初步引导学生亲近书,利用新教材的特点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统编本教材,课本的大小从以往的32开变为16开,外观大气,精美。图文结合,以图加以直观呈现,这是新教材的一大重要改进。教材选用的插图颇具特色,综合运用了以写意、留白为代表的若干种艺术手法,整本教材充满浓郁的中国风。教材选用的插图以水粉画为主,这些插图并不仅仅局限于书页的一隅,而是贯穿于整篇课文之中,就像一幅幅连环画,充满魔力,对学生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结合插画去理解课文内容,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这样,先入为主的,让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趣味盎然,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喜欢教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挖掘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一)善用插图,于细微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统编语文教材在插图选用上下了较大功夫,让艺术之美得到了充分呈现,为学生提供了走近和体验传统文化美的机会。教材每课均附有与之高度契合的整合情境图,且每幅图均呈现了某个特定情景,很有意思,而每一遍文章的插图又无不彰显这传统文化的元素。教材中古诗词的配图都采用水墨画,引人入胜。

一年级语文下册中设置了两节颇具特色的识字课,分别是《姓氏歌》《人之初》,其配图均使用了中国画,图文风格高度契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国学文化,让他们知晓什么是严谨结构,何为斐然文采,以及什么是文以载道。

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课《春夏秋冬》收录有相当精美的插图,选用的是颇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扇面造型;《字谜》则展示了热闹非凡的猜灯谜场景,均向外传达着浓郁的中国风,诸如此类的插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教学中,执教者要善于捕捉和利用教学配图,将其纳入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于细微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三、研读文本,传承教材背后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需围绕其文化背景予以系统且深入的了解,这样课堂教学时才能有目的和有规划地将传统文化呈现给学生。如,识字课,识字而教只是它的一方面,应该让汉字教学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因此,识字教学要让学生汲取有关知识,在认和知的基础上,做到熟练书写。还应当引导学生深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接受精神层面的洗礼,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和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在《天地人》这篇文章中,先给出了“天、地、人”三个字,随后展示了“你、我、他”三个字,一方面阐释了人和天地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描述了当代社会背景下“人”和“他人”之间保持有的关系。在课堂上,我们要把握好这其中的关系。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读读《三字经》的中“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之类广为传颂的佳句。积极向学生灌输“多读经典书籍”这一重要理念。

如,《金木水火土》这篇课文展现了万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金木水火土为何要采用此种排列顺序?”然后给出上述五种物质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用心体会,并告诉学生,这是古人所推崇的一种物质观,他们认为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孕育了一种朴素的辩证观念。

又如,在《口耳目》一文中,“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写出了对人姿态的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行止之美,帮助学生修养正确的仪容习惯。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怎么都快乐》告诉我们该怎样与小伙伴和谐友爱相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道理就在其中。而在《游子吟》诗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揭示出母爱的宽厚,唤起兒女感恩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怀。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反复吟诵《游子吟》,让孝内化于心。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拓展诵读,让学生找相关的古诗文诵读,比如,吟诵孟子的名句“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又如,吟诵《劝孝歌》中感人肺腑的名句“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激发学生的孝心,达至“孝”文化的传承。再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呈现了一种朴素感恩的思想,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能让学生产生颇多感触。

可见,若想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和发扬,一定要将教材当作立足点,加以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其文化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其传承途径有很多,课堂仅是其中一种。因此,教师更应因地制宜地延伸至课外,通过对课外阅读的合理设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三、引领学生从朗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读课文

开口即读书。我们要引导学生好好读书。教师可范读,亦播放诵读视频,还可以同伴展示。先要求学生模仿,在潜移默化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循序渐进地培养其惯性接收的能力,最终收到较为理想的诱导效果。而在大声诵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琅琅唱读声会汇聚成一股力量,建构一种感染力颇强的学习氛围,如此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且发挥彼此激发之效,在互相促进之中,收获较为理想的朗读效果。

(二)读童谣

在统编版教材一年级语文中收录了多首颇具民族特色的童谣,较具代表性的如《春节歌》《剪窗花》。这些童谣旋律优美,容易上口,节奏明晰且欢快,内容也颇具童趣。教师在规划教学内容时,可设置“一起唱歌谣”的环节,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背诵得到积累,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们深入感受一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读古诗

诗是一种极为优美的语言,中国古诗词蕴有无穷的美,这些美有着不同的层次,且是多方位的。统编版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收录有多首广为传颂的诗词,包括《咏鹅》《悯农》及《风》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执行“四诵”步骤:在第一遍诵读时,读准字音;在第二遍诵读时,把握节奏;在第三遍诵读时,了解诗意;在第四遍诵读时,体悟诗情。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吟诵深层次体验古诗词的无穷魅力,培育和拔高学生的“诗情”,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印记。

黑格尔认为,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很多时候扮演着最完美偶像的角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运用“以激情调动激情”的策略,要求学生会背之前先让自己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需讲解之处,教师一定要提前“吃透”。倘若教师能与学生一起诵读和背诵,势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学生的朗读信心,朗读的力量必定会加倍递增。

四、引领学生从书写汉字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仅存的、未中断过的表意文字,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至今的重要载体。汉字的一笔一划、一词一句都是故事。汉字的每一个字都能成为一首诗、一幅画。真可谓“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中国汉字的美,早已融进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风韵,藏着中国人的气质与风骨。

统编版小学一年级教材应当围绕汉字引入问题多下功夫,通过适宜的呈现方式传达和彰显汉字的各种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到,无论是哪个小学学段,均需关注汉字书写问题,要指导学生重视和做好汉字书写。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把汉字写成文化传承?写好汉字,即兼顾规范性和正确性。汉字由偏旁、笔画组合而成,结构复杂多变,不同的写法可以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严格遵守笔画顺序、偏旁部首等汉字书写规范要求,写正确规范的汉字。

写好汉字,就要把汉字写出形态美,写出艺术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纵观汉字字型可知,其建构在象形这一基础之上的,这赋予了汉字别树一帜、无穷无尽的形象意境之美。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写对汉字,还要以书法艺术高标准要求自己写出汉字与众不同的美感。写字练字尤具积极意义,同样是学生性情塑造、态度养成和审美趣味确立的重要过程。学生完成一份工整的写字作业,是对教师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写好汉字,就要写出文化的传承。汉字不仅是一种书写和交流的工具,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们书写汉字的过程,就是一种铭刻文化烙印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好好写字,将汉字文化传承延续。写好汉字有其积极意义,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彰显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夯实写字教学,端正学生写字态度,引导他们认真练字,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奠定基础。

總而言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教师应当慎重对待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发挥好教书育人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灌输给学生,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9(1):144.

[3]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2014.

[4]中国文明网.写好汉字也是一种文化传承[OL].http://www.wenming.cn/wmpl_pd/whkj/201711/t20171127_4502710.shtml.

责任编辑  梁国胜

猜你喜欢
中华汉字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