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式阅读:为戏剧教学注入活水

2022-04-05 08:21张敏高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戏剧教学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张敏 高萍

摘要 戏剧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和学生往往都忽视了对戏剧文本的学习。对此,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历史剧《屈原》为例,详细论述了链接式阅读方法在戏剧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并对实施这种教学方式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戏剧教学 链接式阅读 教学方法

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价值不可忽视,但在实际教学中,戏剧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学生阅历受限,加之学习戏剧的兴趣未能激发,对他们来说戏剧这一文学体裁只停留在分类学上。教师对戏剧知识缺乏研究,加之对戏剧教学的认识不足,戏剧教学常常被边缘化。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节选)是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活动·探究”,《屈原》一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戏剧的积极性。

下面,笔者以《屈原》为例,从戏剧学习的多维度链接人手,深度挖掘戏剧教学的价值,为厚实初中生的人文底色作必要的补充。

一、寻找教学原点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名的爱国诗人,他身上的爱国情怀让后人无限景仰。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时,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与观众见面了。作品以战国时期楚国历史为背景,以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道际作为素材,把诗人放置在自清晨至午夜这段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极其精炼地演绎了他的一生,成为那一特殊时代唤醒民众的号角和亮向黑暗迂腐的一把长剑。

九年级学生受限于阅历尚浅,初读剧本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作品中大量使用象征手法,极易引起学生閱读时产生困惑甚至排斥。

基于此,笔者将本课学习目标设定为:

1.有感情诵读独白,了解象征意义。

2.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

3.体会郭沫若戏剧诗性的风格、强烈的浪漫色彩。

二、寻求突破方法

基于编者设计意图与文体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1+N”链接式阅读的方法推进教学,将“1”定位为“屈原”这一人物形象,“N”是与屈原相关的诗作以及《屈原列传》中的相关资料,在比较阅读中关注戏剧本体要素。下面是本文的教学过程。

1.猜人物

[屏显]

他人生失意,“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史记》对他的评价;

他诗意栖居,创立了新的文学体裁“楚辞”。他是谁?

学生抢答。

师追问: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2.知生平

师:你对屈原还有哪些了解呢?

[屏显“链接”资料]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师生总结:屈原是出身高贵、第一位留下姓名的爱国诗人。

3.理剧情

师:一首首感天地、动鬼神的诗作汇成一部长诗,这首长诗被作者郭沫若改写成一部历史剧,并将他的故事浓缩在一天。在这部戏剧中,郭沫若主要写了什么?节选部分讲了什么?

(学生回答,师生总结)

4.议人物

师:齐读独白,感受屈原内心的痛苦与热烈的呼告,并思考屈原在长达13段的独白中呼唤什么?痛斥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屈原呼唤风、雷、电,呼唤光明与自由;他痛斥土偶、木梗、东皇太一神,实质是在痛斥黑暗、反抗压迫、呼唤光明……(言辞激烈,情感丰富)

师引导:呼唤、痛斥的内容既有具体的物象,又有抽象的“压迫”“光明”等,如何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明确象征手法)

播放视频《屈原》(节选),全班齐读独白部分的6~8段。(学生课堂练读、说感受、谈体悟)

演一演,音乐营造氛围,小组分工,模拟演出。(学生独白,情感饱满,义正词严)

5.聊戏剧

(1)师:戏剧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独白”,它能够充分展现人物激烈的内心世界,凸显人物的热血性格。屈原的求道、履道、殉道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人,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曾为其作传。

(屏显“链接资料”)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王怒而疏屈平。”

“太史公日: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又爽然自失矣。”

一《屈原列传》

(2)师:和选文相比,这两类了解屈原的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讨论明确:传记更为客观,语言精练、含蓄,但是需要借助工具书才能完全读懂;剧本在阅读上障碍很小,故事的冲突性强,语言富有激情,更有感染力,能体现屈原精神的内核。

(3)(屏显资料)

戏剧是……

6.明特色

(屏显“链接资料”)

《天狗》《凤凰涅榘》选段,对比阅读。

师生小结:戏剧是鲜活的,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所创造的《屈原》。郭沫若戏剧具有诗性的特征和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瑰奇,多用拟人、比喻、反复的手法,气势恢宏,都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寻思学习效果

这节课基于“1”——话剧《屈原》(节选),多角度链接“N”个资料,让学生快速捕捉信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几个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文本进行求同探异,比较整合。对屈原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认识,达到思维品质的训练效果。这就是链接式阅读的初衷:阅读上求宽、求深、求探索。

对学生而言,链接式阅读改变了阅读方式,变零碎化阅读为整体性、结构性阅读,不仅阅读量增加了,学生对文章的要义和精髓也有了纵向的延伸,屈原的精神内核无形之中也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对教师而言,教师从被动走向主动,从使用教材到开发教材,极大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成长意识,这一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是不可替代的。从课堂效果来看,“1+N”链接式阅读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阅读教学方向,厚实了学生的人文底色。

四、寻根链式阅读

1.“1+N”链接式阅读的概念与特征

“1+N”链接式阅读是由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章的阅读,是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它近似于群文阅读,但操作更为简单。与单篇的课文教学相比,链接式阅读主要具有呈现多元交互的特征,阅读对象由1个链接到N个,不同文本或互补或冲突或辩证,学生将两种或多种材料进行对照阅读,求同存异,阅读顺序既有纵深式的推进阅读,又有横向式的联系阅读,还有围绕着重点进行跳读等,阅读顺序呈现出网状的样态。这样在“1”的关照下,学生构建起知识、作者、文体等多维度关联,阅读广度、阅读深度、以至思维的深度都会有所改变。

2.多样链接,关注情智

为学生打好“人文底色”,教师不仅要完成人文情怀的转化,让学生拥有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也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所以链接的内容与形式要兼顾情与智。

(1)链接“引读”,打破壁垒

“引读”就是链接恰当的资料引导学生走近陌生的文本。因为部分经典文本的时代背景与表达形式对学生而言是相对陌生的,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恰当的链接,可以更好的切入文本的核心。戏剧《屈原》的创作背景距离学生甚远,学生之于屈原的理解大多囿于“爱国”“忠君”等标签式的肤浅感知,对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高远情怀的理解远远不够。基于屈原的精神和人生轨迹,以及历史剧《屈原》的诗性语言与创作背景,我们在引读材料中提炼出“诗意”與“失意”,这是屈原与郭沫若的诗意与失意双重内核。

郭沫若对屈原的钟情要追溯到1920年,二十多岁的才子郭沫若,写了剧本《湘累》,为屈原的反传统精神击节高歌。1926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的郭沫若随军路过湖南汨罗,在汨罗江畔举行祭奠屈原的仪式,为远征壮行,他写了《过汨罗江感怀》一诗凭吊屈原。1935年,漂泊日本的郭沫若难忘故国,写了一部长篇学术论著《屈原》来寄托思念。40年代,是郭沫若研究屈原的高峰期,接连发表《关于屈原》《屈原考》等一系列文章。可见,历史剧《屈原》的横空出世既应和了时代的要求,又得益于郭沫若前半生的精心准备。“屈原”在戏剧中奔走、痛苦、呼号,这也是郭沫若在现实的映照。

(2)链接“串读”,理解“焦点”

课堂由活动、任务推进,每一环节都有自己的问题焦点,学生的任务是思考、理解、发表看法。教师讲解固然可以短时见效,但单纯的讲解会有内化的障碍。教师围绕即时的课堂“焦点”,链接“串读”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串读”就是链接与文本有隐性关联的资料,以文补充、以文解文。“串读”资料不限于一两个,可以三个甚至更多,这就要求教师在繁多的资料中进行筛选、甄别,也要兼顾设定串联资料的呈现顺序,这样阅读教学更具有逻辑性。

课堂的“知生平”“聊戏剧”环节,引入相关说明性资料,可以让学生对陌生词汇有直观深刻的印象。身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大祭司,屈原每年都会伴随端午节走近学生的视野,但了解其生平的学生却鲜有人在,不知人物所为何,自然不理解他为何为之,屈原精神积淀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石,知晓他的故事是首要任务。

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是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在课堂最后,学生对这一“焦点”已经有所理解和感悟,此时以时间为序,串联其诗句,中学生在诵读中追忆、亲近、内化,获得精神的浸染与感化。

(3)链接“比读”,比较异同

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时,也会收获类似的发现。链接文本之间要有互相比照、交互的关系,这种链接不应局限于作者、文体、国界,它需要师生具备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多用于理解主题、鉴赏文本的情境。学生站在不同立场去挖掘文本的多元可能,感悟文本之间的细微差别点,对比交互之后再整合文本,通过比较、归纳、迁移的方式,学生的思维品质进一步得到训练与提升。

郭沫若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缘于作品中张扬的浪漫主义激情.也在贯穿始终的破旧立新精神和爱国主义深情。如何理解“诗剧一体”的创作风格,链接对比资料不失为很好的教学活动。教师截取《雷电颂》部分,与《天狗》《凤凰涅槃》并列对比,通过两组变式阅读,我们不难发现郭沫若戏剧具有强烈的诗性特征,处处洋溢的“爆炸”、激情、超越显露了郭沫若奔放的热情、冲动的气质。

比较异同不仅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也在培养可贵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提供研读资料,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尝试和争辩,深入质疑创学。如晚清学者廖平,现代学者胡适、日本汉学界部分学者坚持“屈原否定论”,教师呈现相关研究综述,以供学生思考。需要注意的是链接资料如果指向过于清晰,学生稍加思考便可得出结论,会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所以教师在筛选资料时要尽可能的丰富、客观,给学生留下思考余地,并让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和生活。

引、串、比的链接式阅读策略既是对学生精神的熏陶,也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过程。学生发现,原来每个文本之间都具有如此多的隐性联系,这样就能够激发起他们阅读探索的兴趣。同时链接的内容深度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内蕴,学生在不经意间就经受着历史文化的熏陶。多维度多层次的思辨让课堂鲜活起来,也让学生成为具有丰富情感体验、良好思维品质、深刻民族认同的中国人。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立项课题“链接式阅读——厚实初中生人文底色的策略研究”(立项编号:E-c/202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张敏,江苏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

高萍,江苏宿迁市南师附中宿迁分校]

猜你喜欢
戏剧教学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语文课堂传统戏剧艺术的教学理念
高中英语戏剧教学的课堂实效性研究
入乎剧境 精于体悟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