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新宇
摘要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一首千古绝唱,笔者从作品出发,探知诗人对外在世界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审视,以追求一种深度的语文课堂。张若虚在诗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礼赞,对生命的礼赞,文字背后有着诗人美好的情感。笔者从“见天地”“见众生”和“见自己”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意境关,情感美,感悟品鉴诗心,从而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 深度课堂 备课思路
一首诗自有她的命运。《春江花月夜》作为一首杰出的唐诗,被选编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散文欣赏》中,如今又出现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部分。笔者试以在安徽省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执教的《春江花月夜》研讨课为例,探知诗人对外在世界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审视,体现对深度语文课堂的追求。不揣陋见,与大家分享。
毋庸讳言,公开课有某种“演”的成分,需要“深度思维”。它不仅要结合学情,有温度,让课堂成为学生感受、思考的起点;还要面对听课的专家和教师,力求有深度,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浅尝辄止。笔者借用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中的角色——宫二的台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尝试赋予其新的内涵,试从“见天地”“见众生”和“见自己”三个方面一线串珠,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精髓,体悟诗心,感知诗教。
一、见天地一唯美的光华世界与浓烈的宇宙意识
何为“见天地”?笔者以为,“见天地”回答的是以张若虚为代表的唐人如何认识物质世界的问题。带领学生体悟诗中的“宇宙意识”,是教师的必备功课。闻一多先生就曾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指出《春江花月夜》诗中体现出“复绝的宇宙意识”。而理解“宇宙意识”,笔者以为就是理解诗人如何去表达“时空”。故笔者在“见天地”环节设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请学生揣摩诗歌题目,谈一谈对诗题意象的理解。如《春江花月夜》诗题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绝美的意象,令人心驰神往,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标题延伸到文本,揣摩在文本中高频率出现的意象,如十二见的“江”,十五见的“月”。借助意象,带领学生体会诗歌动人心魄的光华世界。
第二个问题是请学生找一找整首诗里出现的时间和空间意象。这样的意象非常多,仅从诗题而言,春、江、花、月、夜,都可以理解为表现时间的意象,空间意象更好理解。而在这许多的意象中,“月”这个意象连缀了整首诗,诗人借月发问,直追宇宙的起源,月寄相思,关怀游子思妇。可以说“月”是这首诗的线索和灵魂。当然,月还可以理解为情感意象和空间意象。月生而悬,月斜而落,非常明显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同时月印万川,月在碣石在潇湘,无处不在,这是空间的无垠。由此可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仅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绝美的光华世界,还传达给我们“宇宙”的意识。诗歌中的“宇宙”意识不仅体现在“理趣”,对宇宙的发问和思考上;还体现在“景致”上,在诗歌中无处不在的时间和空间意象上。
二、见众生——诗人借纯洁的相思爱情体感人情温度
“见众生”回答的是人类应该过怎样的道德生活的问题,通俗讲就是“人与人如何相处”的问题。张若虚给出了一种回答,去拥有真情,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只要有“情”在,人间是值得留恋的;只要有“情”在,人生就有追求和意义。通读诗歌,我们发现诗人的眼睛里不仅有景致和理趣,还有“情事”,这体现为游子和思妇的纯洁爱情。清代王尧衢就指出,张若虚“于代代无穷乘月望月之人之内,摘出扁舟游子、楼上两种以描情事。楼上宜月,扁舟在江。此兩种人,于春江花月夜,最独关情。”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本环节笔者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寻找体现游子思妇相思真情的细节。虽然人类可以不朽,江月可以永恒,但个体的人毕竟生命是短暂的,那么有限的个体生命在永恒的宇宙中如何安顿呢?是什么支撑着游子思妇在等待呢?笔者在课堂适时引入相关资料。元好问在《摸鱼儿·雁丘词》中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晋书·王衍传》也提及“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然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人生在世,离不开个情字,可以说“情”是构筑了人精神世界的基石。“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归人乘月,一个空镜头摇曳,言有尽而意无穷。永恒在真情面前是苍白的,真情超越了永恒,诗人在无限风光即将逝去之时,为我们寻找到了一个有情天地,张若虚为世间儿女提供了一种价值安顿。
三、见自己——体悟诗心,澡雪精神
“见自己”回答的是对自我的认识的问题。就本诗具体而言,就是理解诗人的心灵,浸润其中,由“知人”进而洗涤自己,感知诗教,澡雪精神。
本环节笔者设置两个问题。一是发问学生,虽然有关诗人张若虚的资料不多,但品读整首诗,我们大致能感觉到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帮助学生理解,我提供了宗白华先生提及的一则资料。《世说新语》记载了司马道子和谢景重的对话:“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日:‘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宗白华先生引申认为景致中可以投射心灵,心情朗澄洁净自然可见山川的光明。笔者引导学生去体悟诗人们更注意的是心灵关照下的美的景象,人情化的自然,因而我们看“景致”时,不能仅用“经验的眼睛”,还要用“想象的眼睛”“人情化的眼睛”去观景。比如,“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两句是写景,但又不止在写景。“无纤尘”不止是写景,也写出诗人内心澄明、纯净和无邪。在诗中,你会看到一个开阔、洁净、唯美、悲悯的人格出现在我们面前,目光中有对游子思妇的深情关照和对世间儿女的悲悯,这就是诗心。
第二个问题是启发学生,这首诗歌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什么养分?这个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回答,或浅或深。正如闻一多所言,“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笔者以为,当良辰美景与诗心人格相遇,便会酝酿出高妙无言的诗教。诗人高贵的洁净心、超脱心和同情心毕竟是可以润物无声的抚慰心灵的,以洁净心洗心灵尘滓,以超脱心别人世无常,以同情心观世间有情,每一个世间的灵魂都值得温柔以待,这就是诗教。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教师们总希望能用好这个例子。修习经典教材的目的不止在教学备考,还在能给生命以审美和思考。故而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浅尝辄止,期望能有温度,能有深度,能经由景明乎情,能经由思而抵达诗,当然这是是语文课堂的愿景,思而慕之。
[作者通联:安徽铜陵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