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伦
摘要:《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由德国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创作的一首音乐作品,被誉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全曲充满了柔美的浪漫主义情绪和齐整均匀的形式美,无论是在演奏技巧上还是在音乐旋律上都呈现出了极高的造诣。本文将进一步对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为人们对该部经典作品进行欣赏理解与深入研究做基础科学指引。
关键词:门德尔松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艺术价值
门德尔松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是德国近代最具代表性的浪漫派音乐家之一,其音乐作品以严谨完整、柔和舒适、优美恬静等为主要特征,充满了浪漫诗意的幻想,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作者生活的安定富足。门德尔松从小就能够接触到社会各类名流,养成了极为广泛的兴趣,尤其是在音乐领域展现出了极高的才华。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在1838—1844年间创作的,有着极为浓郁的欧洲宫廷舞曲的华丽感,集中了各种高超的演奏技巧,并融入了作者自身丰富的思想感情,全面体现了门德尔松的作曲能力、个人风格以及艺术综合造诣。
一、门德尔松生平简介及其音乐创作
1.门德尔松的生平
门德尔松于1809年出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是银行巨头,祖父是德国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正是这样的家庭背景为门德尔松后续的学习成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3岁时,门德尔松随父母迁居到德国首都柏林,于5岁开始接受全面系统的精英教育,传授他知识的教师都是各领域的一流专家。在9岁时,门德尔松就能够登台进行钢琴独奏表演,并于10岁时完成个人音乐创作,并受到了一定好评。12岁时,门德尔松还与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成了忘年交。门德尔松在音乐、文学以及语言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天赋,以至于他后来成了世界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以及演奏家,是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20岁时,门德尔松开始进行他的旅行演出生活,他来到欧洲各地进行音乐表演,并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与情感创作出了一系列经典音乐作品,主要包括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以及序曲等。在门德尔松39岁时,当听到姐姐去世的消息,他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并当场晕倒,半年之后也追随胞姐而去。
2.门德尔的松音乐创作
虽然门德尔松仅仅在世39年,但是他短短的一生中还是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作品不仅有着浪漫主义的丰富幻想,还有着古典主义的完整严谨,是个人音乐风格的创新体现。门德尔松音乐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柔和优雅、恬静动人、细腻华丽,被众多音乐艺术爱好者所追捧和喜爱。
门德尔松创作的音乐作品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乐队作品:五部交响曲(c小调第一交响曲、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a小调第三交响曲、A大調第四交响曲、d小调第五交响曲)、三部协奏曲(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二琴协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
(2)合唱作品:清唱剧(《圣保罗》《以利亚》)、九首经文歌、九首诗篇歌;
(3)戏剧音乐:歌剧、戏剧配乐;(4)钢琴音乐作品:《升F小调随想曲》《E小调回旋随想曲》等。
二、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特色分析
1.超高的技巧性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与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人们将《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誉为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全曲可以分为三个章节,不同章节都有着各自的特色,能够进行独立的演奏。其中,第一乐章作为全曲最为著名的一个章节,为热情的快板,能够向听众呈现出极为热烈的情绪,给人一种绚丽多变的感觉。第一乐章小提琴轻快地穿梭在木管乐器的背景下,作者将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有着良好的技巧性,还携带着一定的抒情意味。第二乐章由两个对比性的基本主题构成,旋律部分有着上下行交替“爬行”的特征,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作者在该章节的内容创作过程中频繁采用了八度演奏技巧和双音,无论是音乐旋律还是表达情绪都有着较大幅度的变化,能够带动听众的内心情绪产生起伏变化,给人传递出强烈的情感。第三乐章作为回旋奏鸣曲式的活泼快板,也是全曲情绪基调最为热烈轻快的一个章节,在该章节的内容设置中,高潮部分由轻快翻滚的十六音符的多个小节构成。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全曲采用了大量的演奏处理方法,并且涉及各种具有较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充分体现出了作者个人音乐的艺术造诣,演奏者需要具备扎实的演奏技巧和演奏经验,才能够演奏该音乐作品。
2.借助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特征进行创新创作
音乐古典主义时期主要指的是1750年至1815年这段历史时期,该时期又分为前古典音乐时期和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古典时期是晚期巴洛克音乐向古典主义音乐风格过渡的历史时期。18世纪中叶,由于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奥地利维也纳和德国成为音乐艺术活动的中心,众多音乐作曲家开始受到来自于皇宫贵族的赞助,该时期的音乐作品有着华丽、安详、柔和的特点,乐曲整体表现出严谨工整、气势磅礴的特征。而门德尔松作为欧洲浪漫主义时期(1820—1900)的代表音乐家,他的音乐创作不仅借鉴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理念与思路,同时也融入了个人的丰富情感和表达风格。《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就将古典主义学派的严谨作风与浪漫主义学派的高超演奏技巧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了独树一帜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热情,而又不失古典主义的沉稳。门德尔松巧妙地将抒情旋律纳入传统正规的古典曲式中,使古典形式与浪漫主义气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整首作品容光焕发。
3.个性化的处理
门德尔松在《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过程中,将自身擅长抒情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并没有遵循传统大调式的创作手法,而是创新采用小调式的创作手法,通过小调创作手段将娴雅动人的音乐内容与个人丰富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意想不到的音乐演奏效果。比如,在作品的演奏速度处理上,作者在第二乐章的表现上超出了常规的音乐节奏设定,利用极为缓慢的速度展开演奏,促使本身需要咏唱的6/8拍基本主题在缓慢演奏的拍子下,有着3/4 拍子或者摇篮曲的音乐韵味,赋予了该首作品更为诗意的艺术境界。而在作品谐谑曲的创作部分,更是展现了门德尔松的个性化处理。作者将作品的第三乐章处理为与第一乐章呼应,仍为奏鸣曲式,是一种典型的门德尔松式,给人一种生动诙谐的感觉,而这也是作者想要追求的音乐艺术效果。
三、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
1.对古典音乐传统创作风格的继承创新
西方古典器乐协奏曲形式是由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莫扎特奠定的基本创作原则,他重塑并定义了西方古典音乐,后面众多的音乐艺术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都是遵循着这一传统。门德尔松在创作《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时同样遵循了莫扎特確定的器乐协奏曲三乐章的结构,但是创新性地将浪漫主义激情框架在古典主义理性中。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所传递出来的“继承”音乐理念,主要是呈现在对古典主义音乐创作范式的大量坚持规范使用上,但也不是如法炮制,而是结合自身创作的主题内容和自身情感进行音乐创新创作,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音乐创作风格。通常情况下,协奏曲的创作在第一乐章进入主部主题之前,会存在一个引子,主要作用是用来诱导听众的情绪,促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音乐主题氛围中。然而作者在《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中却跳出了这一传统框架,而是直接点名主题,给人一种简洁之感。在古典主义时期,绝大多数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创作都是墨守成规,热衷于追求自由华彩,在曲子高潮部分尽量采用各种华丽的演奏技巧。而在《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中,作者则延续了音乐家贝多芬在曲子创作中将华彩部分明确记谱的方式,创作出了具有个人音乐特色的华彩乐段内容,其自然成为整部音乐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期间,作者并不是关门造车,而是曾多次与著名小提琴家戴维德探讨演奏的相关问题,并整理思路创作出了华彩部分的内容,此内容不仅音乐旋律优美动人,而且有着高超的演奏技艺要求,与作者本身的创作风格和音乐形式保持了高度一致。在古典主义时期,绝大多数音乐作品的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平行调关系是基于大小调式色彩的自然属性进行对比的,这样能够保证音乐演奏情绪的相互衬托。然而在《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中,大小调式所展现出来的艺术色彩却是相反的。第一乐章中,主部主题使用的是c小调,是热情的快板,听众能够直接感受到该部分音乐旋律的高昂激动情绪。虽然该主部主题在调式上是小调,但是在旋律上却呈现出了类似大调的激情。而当主部主题转入副部主题后,c小调变成了G大调,曲子旋律反而变成了恬静动人的状态,体现出了有如小调式的抒情。
2.彰显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典型手法
门德尔松在《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中充分彰显了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典型手法,并且音乐旋律中融合了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艺术风格。在西方音乐浪漫主义时期,人们都极为追求个人主义,在艺术创作中需要向人们传递出个人情感观点与创意,而社会也对每个人的主观世界高度包容和尊重。门德尔松所创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本身就蕴含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很多典型创作风格。比如,在第一乐章中,门德尔松采用了奏鸣曲式的创作手法,在一个小节左右的弦乐衬托下,直接利用小提琴独奏引出主部主题,就像是一个美丽的歌者在轻轻吟唱,深情而略带一丝伤感,整体音乐演奏的情绪起伏较大,这也充分体现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特点。在乐章内容创作中,作者还揉进了自身丰富的主观世界内容,向世人展现了音乐与诗歌、美术等艺术领域形式的跨感官融合,给听众带来了极为丰富的体验。
3.音乐表现形式简洁完美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在音乐旋律方面还有着简洁完美的典型特征,整体曲式走向明确清晰,不会让听众感到有任何突兀之处。简洁完美的表现形式与作者本身在编曲、配器等方面的创作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第二乐章,作者合理采用了三段体结构,赋予了作品极为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同时也展现出了作者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作者在配器上让乐队伴奏始终围绕在小提琴周围,这样能够发挥出其他乐器演奏衬托情绪的作用。而在中部段落则是先由乐队演奏出庄严的主题部分,接着让独奏小提琴利用双音展开变奏处理,使乐句更加饱满生动。在第二乐章结尾部分,小提琴演奏表现旋律变得更为微弱细腻,并在乐队衬托下开始逐渐消失,能够让听众回味其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一首有着独创精神的经典协奏曲音乐作品,无论是在乐章配置、曲式结构设定上,还是在旋律创作与乐器配置上,都有着独到之处,充分体现了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特点和风格特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完成了对古典音乐传统创作风格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彰显了门德尔松富有生命力的才华和浪漫主义的风格。
参考文献:
[1]秦思榕.门德尔松五部交响曲的创作演进与评价变迁[D].星海音乐学院,2020.
[2]施宸.浅析《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J].参花(上),2017(7).
[3]赖菁菁.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版本比较[J].艺术探索,2011(3).
[4]王满.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特色——以第三乐章为例[J].当代音乐,2018(1).
[5]李近朱.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
[6]王满.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特色——以第三乐章为例[J].当代音乐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