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禹治水”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文化原型溯源

2022-04-05 13:28陈远洋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原型人类命运共同体

陈远洋

摘要:作为中华文化原型的“大禹治水”传说,讲述了史前时期,面对天灾泛滥导致的灭顶困境,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中华先民们不分种族和部落,团结在人类英雄周围,结成“命运共同体”,共同对抗洪水,求得生存的故事。而产生在今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背景是日益加深的全球生态灾难给全人类带来的生存困境,客观上要求全人类破除种族和国家的区别,结成命运共同体,应对灾难,维护人类的生存。“大禹治水”传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存在着原型同构,即“大禹治水”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原型,从历史文化传统角度解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生渊源。

关键词:大禹治水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型

“大禹治水”的传说向我们描述了上古原始部落时代,面对灭顶之灾的“人类”如何在部落首领领导下,群策群力,战胜天灾,绝境求生的故事。这则传说经由经典的反复加工和华夏民族的累世神化传播,最终成为种族记忆,作为原型世世代代影响着种族生存和发展。而产生于当代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内涵在理论背景上是全球日益加重的生态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威胁全人类生存的天灾人祸;在叙事结构上是人类只有求同存异,团结一体,应对灾难,才有获得生机可能。显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大禹治水”神话在潜在叙事结构上是一致的,其本质上是种族记忆在当代的浮现,呈现为典型的原型同构。而“大禹治水”神话原型在结构上与西方“挪亚方舟”救世神话原型的区别,则从东西方文化传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生渊源做了生动的阐释。

关于原型,荣格曾用诗性的语言对其加以描述,他说原型是“我们祖先的无数类型的经验提供形式”,“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每一个原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①。荣格的原型说是原型理论的圭臬,以是观之,传说或者人和物要成为原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它们出自种族文化发源期,具有着古老而久远的历史;二是它们经由后世经典反复加工,成为种族牢不可破的文化传统;三是它们被持续不断的传播,对种族生存产生恒久影响,最终成为种族信仰的神话,成为原型。“大禹治水”传说正符合以上特点。

“大禹治水”最早见于成书战国的《尚书》。在《尚书·虞书·益稷》中有“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吠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大意是禹在舜、益、稷面前谈论自己治理滔天“洪水”,拯救被天灾洪水围困陷入绝境的“下民”,通过疏浚河道,引流入海,狩猎耕稼養民,最终使得天下安定。《尚书》之名本意即为“上古之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记录了从史前尧、舜、禹时代到周代一些事件。“大禹治水”出自上古之书中的记录尧、舜、禹时期的《虞书》,恰好是中华民族开辟鸿蒙的时代,古老而悠久。这个没有信史可据的上古时代赋予了“大禹治水”传说无限的历史想象性,散发着种族文化发源时期的原始味道。

“大禹治水”传说除了《尚书》的记载外,在先秦两汉的诸多典籍中都对其有相应记载。如《诗经》:“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左传》:“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庄子》:“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孟子》:“禹疏九河,?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类似的记载还出现在《国语》《论语》《墨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史记》等典籍。汉代以后,“大禹治水”传说泛滥于世,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耳濡目染、相伴一生的文化传统内容。其渗透在国民精神血液中,代代相传,洗脱不掉。

经由数千年的传播,“大禹治水”传说已成华夏民族救世神话,这集中表现在对大禹的祭祀崇拜,其直接体现就是今天遍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贵州等十余省,横跨了华夏文化中心区各处的禹穴、禹庙或禹碑,以及大禹祭祀活动等。例如禹穴,就有四川北川传为大禹降生处的禹穴,浙江绍兴大禹葬身的禹穴,湖南衡山大禹藏书的禹穴,陕西石泉大禹憩息的禹穴。再如禹碑或大禹功德碑就有五六处,最早的当属湖南衡山,相传为大禹所建,因建于峋嵝峰上,故称“峋嵝碑”。尤其是禹庙,更是遍及全国各地。禹庙兴起于秦汉,盛行于唐宋,遍立于明清,最著名的龙门禹庙建成于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唐宋时期,禹庙祭祀列入国家祀典,各地禹庙随之增多。至明、清,则州、县几乎皆有禹庙。在所有大禹祭祀物中,最有名的大禹古迹当属浙江绍兴会稽山下的大禹陵,据传大禹驾崩于会稽,并葬于此,这里便有了禹陵、禹庙。与这些大禹祭祀物相应,大禹祭祀活动从精神文化层面更深刻地雕刻了华夏民族文化品性,特别是唐宋开始大禹祭祀列为国家祀典,大禹从民间到政府层面彻底神化。

“大禹治水”传说,经由上古传奇,经典反复传播,以及民间的祭祀崇拜和神化,的确成为“我们祖先的无数类型的经验提供形式”,在华夏民族的精神血液中永恒的刻下了“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成为华夏民族的文化原型。

每一个原型都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晶,现实中总是以某种稳定的结构形式一再对种族的生存发展发挥着隐秘的影响,无声地宣示自己从古至今的恒久存在。原型作为种族最初的记忆,从其形成之初就具有了稳定的内在结构,而且总是在相似的情景下或隐或显地用同样的方式对种族生存和发展产生恒久的影响,以此而言,原型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结构是种族文化基础性的原型结构。

“大禹治水”具有什么样的神话原型结构呢?这需要我们把历经千百年持续传播的“大禹治水”传说梳理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神话故事。由于上古神话均以口传文学为主,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后,其故事版本和细节均变的芜杂,要指认哪个版本是最好最全,既徒劳,也非必要。最好的做法就是既然这些神话已经是种族记忆而深入人心,那么接受一切传说,整合其为一个整体去看待它,是合乎情理的。F23E3869-7B9C-4AF8-8CEF-6B8325AA8095

口传的“大禹治水”神话在中国古代诸多的典籍文献中被记述,与其说每一个记述都不那么完整,不如说每一个记述完善了该神话某些方面细节。比如《山海经》交代了故事的主要框架,包括起因、大禹出生和结果:“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鲧治水失败,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命禹继治水,禹终成大功定九州。但山海经没有说明大禹治水的诸多细节。而《淮南子·地形训》云:“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汉书·沟洫志》引《夏书》云:“禹堙洪水十三年。”可见最初大禹治水也采用了其父鲧的方法“堙”(堵)。失败后,禹奔走东南西北(《吕氏春秋》),勘察地形,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疏决江河,十年未阚其家”(《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为此大禹“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黧黑,遂以死于外”(《史记·李斯列传》),历经千辛万苦。其间,大禹杀相柳(《山海经·大荒北经》,《山海经·海外北经》)、擒水怪无支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最终,在河伯献图(《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伏羲帮助测量、旋龟和应龙等部族的鼎力支持下(《拾遗记》卷二,《楚辞·天问》),治水成功。天下太平后,“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举行了盛大的“治水”共同体庆功大会。

把尽可能多的相关记述集聚一起,一个情节曲折,细节真切的完整的“大禹治水”神话浮现。而从背景、危机、经过、结局四个关键节点来把握“大禹治水”神话原型结构,其蕴含的为“命运”而“共同”斗争的主题凸显。显然,“大禹治水”发生的背景(原因)“洪水滔天”,人类遭遇到了毁灭性的自然大灾难(危机)。是什么导致的洪水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洪水带来的直接危机就是天下被水围困,人们处于断根绝种的境地。治水英雄前赴后继,大禹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团结大众,组建治水救灾“命运共同体”,竭尽全力治水。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洪水终于被疏导出去,天下水患解除,人民生存得以延续。

“大禹治水”神话原型最终呈现为这样的结构:天灾泛滥——灭顶困境——种族英雄团结大众,结成命运共同体,群策群力——绝处逢生。历史相隔久远,十多年的治水过程已经语焉不详,但故事的框架结构仍然清晰可见。

与之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产生背景,面对的危机,解决方案和愿景四个方面和“大禹治水”有着一一对应的叙事结构。

和“大禹治水”神话毁灭“天下”的滔天洪水背景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的背景——全球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对人类生存潜在威胁更为复杂和严峻。伴随工业革命以来的资源开发,环境破坏,物种加速灭绝,资源枯竭,生态失衡,温室效应,水平面上升,大范围的恶劣气候,地震、海啸等愈加频繁。略举几例:2004年印尼大地震,引起大海啸,波及几乎整个印度洋,直接导致近23万人死亡;②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直接导致8万余人死亡或失踪,受灾总人口超过4500万;③2011年日本大地震,直接导致2万余人伤亡,同时引起的海啸,摧毁了日本福岛核电站,导致严重核泄漏事件,对周边海洋生态造成不可逆的长期污染。④而起自2020年的新冠状病毒传染病,截至2021年7月,累计确诊人数超2亿人,死亡近500万人,全球每个国家都陷落其中。⑤

全球危机需要全球去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决方案就是面对挑战不分民族不分国家,全球团结在一起,群策群力,共同与危机做斗争,去把握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机会。“大禹治水”神话揭示了灾难面前唯有不分民族和地区,团结一致,结成命运共同体,群策群力,才能获得更多机会。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否定英雄的杰出才智,但更依靠全球团结全球智慧,以汇聚了全球的力量去与全球危机做斗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就是全世界构建一个求同存异,为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这一共同目标奋斗。史前发生在中国这个大地上的“大禹治水”,历经十数年,最终成功,获得了让当时“天下”各个种族得以生存的理想结果。虽然,人類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间不长,全世界对它的理解和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但面对全球困境,全人类的危机,人类除了结成命运共同体,别无出路。可喜的是,人类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截至2020年8月份,全球197 个缔约国中有190个国家已经批准该协定,全球各国一致同意在本世纪内“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同时认识到这将大大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事实说明,和“大禹治水”相比,即便相隔数千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愿景本质上仍然是以全人类生存为根本。

通过以上对比,从背景(原因)、危机、方案,到最终的结果或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大禹治水”在内在结构形成了同构。

“大禹治水”神话在灾难面前不抛弃不放弃,团结一致、厚土重迁、坚韧不拔与灾难做斗争,其中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构成了中国救世神话原型最为精彩和最有情怀的内核精神,这个精神今天又再次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继承。当我们在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渊源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这个理念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溯源。显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再一次回应了“大禹治水”那悲壮而又崇高的全族类共同解救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大禹治水”神话原型同构,恰恰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智慧的产物,是中国古代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①〔瑞士〕卡尔·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1页。

②③《二十年全球大地震一览》,《企业标准化》,2008年6 月(下),封底2.

④刘清扬:《日本全国在311大地震发生时刻为遇难者默哀1分钟》,《看看新闻Knews》,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921682121699424&wfr=spider&for=pc。

⑤《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网址:https://voice.baidu.com/act/newpneumonia/newpneumonia/?from=osari_aladin_banner#tab1.

参考文献:

[1]卡尔·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F23E3869-7B9C-4AF8-8CEF-6B8325AA8095

猜你喜欢
原型人类命运共同体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一起来探案
包裹的一切
《海王》妈妈的原型就是妮可·基德曼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