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步升散文创作的众妙之门

2022-04-04 18:06吴世奇
飞天 2022年4期
关键词:古槐才情石磨

吴世奇

纵观马步升将近四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不难发现小说与散文构成了其文学创作的两翼。如果“陇东三部曲”“江湖三部曲”等八部长篇小说,以及《老碗会》《马步升的小说》等中短篇小说集,代表了马步升在小说创作上的造诣,那么《一个人的边界》《天干地支》《陇上行》《纸上苍生》《故乡的反方向是故乡》《短歌行》等散文集,则显示了马步升在散文创作上的功底。在马步升千姿百态的散文作品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发行的散文集《天倾西北》意义非凡,读者能够通过它找到开启马步升散文创作众妙之门的金钥匙。

在《天倾西北》中,体现了马步升散文的“知识写作”风格。阅读马步升的散文,更能领悟文学的认知功能,这与其丰富的知识储备密切相关。孟子的“知人论世”观念对理解马步升的散文十分有效。孟子曾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马步升系统学习过文学、历史、哲学,除了作家身份外还是一个文史领域研究员,出版过《西北男嫁女现象调查》《刀尖上的道德》《兵戎战事》等学术论著。马步升在文学创作之余,还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历史书籍、学术论著等,《世界文学》《明清小说研究》《中国作家》等就是其经常翻阅的期刊。马步升这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构成,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其散文风格,使其散文带有浓厚的知识性、文化性、哲理性,与张中行、金克木、余秋雨等学者的散文具有颇多相似之处。

马步升这种风格的散文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也被称作“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哲理散文”,这类散文因融入学理知识而蕴涵独特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如在《天倾西北》这部散文集《国之槐》一文中,马步升从生长在大西北崇信县一棵树龄高达三千二百年的古槐着笔,先是探究面积不大的崇信县存有这么多古槐的原因,认为除了地理、地形、气候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崇信县膜拜古槐的文化传统,促使古槐与村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在分析出这个原因后,马步升进一步揭示了膜拜古槐与华夏文明的深层联系,认为在周代槐树就象征尊贵的地位,并以地位最为尊崇的三公上朝时便站在三棵槐树下等为例进行论证。最后,马步升的笔触又回到崇信县得名于中唐时期崇信军、开筑于祖籍安息的李元谅任上,联想到只要有功于国家,有德于人民,有信于职责,无论哪国人都会受到人民的怀念,并以西汉金日磾、大唐李元谅、现代白求恩等人事迹为例,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大境界、大情怀。

在《天倾西北》中,反映了马步升散文的“旅行写作”特征。阅读马步升的散文,能够不积跬步也可至千里,跟随其脚步尽情神游名山大川。马步升像一位精神游侠,行走在西部大地上,走常人不常走的道路,去常人难以到的地方,看常人难见到的风景。马步升在《在大西北走来走去》一文中说到:“几十年来,我去过大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如果依照较大的地理概念衡量,比如省区市州之类,那么,也可以说,我去过大西北的所有地方。”在一定程度上而言,马步升的散文是用双脚走出来的,是用双眼看出来的,其此种风格的散文也可称作“游记散文”。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的游记散文,吴均《与朱元思书》、柳宗元《小石潭记》、姚鼐《登泰山记》等篇目,都是写景状物、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佳作。

传世的游记散文应当是作者身临其境甚至身临险境的作品,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所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对此,马步升可谓深谙其中三昧,其非常喜欢徒步去游人稀少的地方观览考察,认为那样的所见所闻会多一些个人色彩,不仅将行走视为对奇山异景的憧憬,更是把行走当作了人生的一种状态。在散文集《天倾西北》中就有不少折射出其脚力、眼力的篇目,成为了描绘西部大地上人事与风物的绚丽篇章。如在《马耳山记》一文中,马步升无意间登临一座离家不远的土山,行至半山坡发现里面竟然暗藏一个约有三五千户人家的镇子,大小山坳里都有村民聚落,登顶后更是感慨山与城的时空关系。“我有些纳闷,从我家看山,山是永远的存在,而在山上看我家,我家却在或有或无中。”这种由观看景色到体悟道理、抒发感情的散文,在马步升描写新疆大漠、青海草原、甘肃大山等作品中不胜枚举,读者经常能够从中领略许多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在《天倾西北》中,显示了马步升散文的“才情写作”特征。无论将马步升的散文归为学者散文、游记散文或者其他风格类型,都离不开其本人横溢的才情。广泛而深厚的阅读,以及丰富多彩的阅历,更多的是为马步升散文创作提供素材,将二者融合形成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则是才情。倘若只有丰富的学识,缺少情感的体验,这样的散文容易显得说教意味太浓,会滑向说明文一样的文体,或者纯粹的学术研究论文。反过来说,只有见识而缺少学识的作家,也很难创作出优秀的文化散文,因为这样的作者在面對名山大川、历史名胜、风俗人情时,可能会因缺少生发点而产生“眼前有景道不得”的遗憾。马步升散文中带有的大气象、大格局、大境界、大情怀,以及语言上的形象、生动、活泼、诗性,与其在西部大地的行走有关,也与其个人修养相连,体现了脚力、眼力基础上的脑力、笔力。

马步升的才情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天倾西北》中,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感知到一位心思缜密、情感细腻、思想深邃、视野广阔的立体感很强的马步升。如在《三万盘石磨》一文中,马步升在敦煌参观“天赐一秀”博览园时,被园区里面由三万多盘石磨铺成的路面所吸引,先由石磨联想到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石磨在北方农村的重要性,进而写到传统农业生产时期农民的劳苦与艰辛,以及对制作石磨匠人所表示的尊敬。在回望一段尘封的历史后,马步升目光又回到了现实,认为走在石磨上带有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寓意,这个博览园对石磨的展示值得赞扬,它是在竭力“留住乡愁,留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留住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从一条石磨道路,联想到传统农业与农民生产生活的辛苦,以及传统文化的深沉回声,这无疑显示出马步升非凡的才情。

概而言之,通过对《天倾西北》的深入探究,我们能够发现马步升散文创作的奥妙所在,是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结合,是学识与见识的耦合,更是用才情将它们进行沉浸式融合。

猜你喜欢
古槐才情石磨
石磨
咏北京冬奥会健儿
石磨:乡愁的老唱片
听古槐讲故事
山和海
观菊赏鹦有怀
古槐的梦
柳枝词
推磨
浓浓石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