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朋娜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0)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2.64亿,占比18.7%,这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在互联网时代,当大部分人群都在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红利时,老年人却在经历居家难关、出行难关、就医难关、支付难关等众多考验,而对待老年人的态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1]。基于此,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有针对性的政策,如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从政策上为智慧养老的发展提供宏观的规划支持。202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养老产业统计分类》,为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智慧养老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尤其是正处于困境中的老年人及其家属。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智慧养老服务领域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探索出智慧养老的多种模式:基于远程监护的智能互联网家庭养老模式,利用远程医疗技术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性护理、康复以及卫生援助等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3];基于智能家居的辅助居家养老模式,一套可提供个性化护理并根据老年人个人资料和周围环境进行自主调节的环境辅助生活系统(AALS)在欧洲诞生[4];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看护养老模式,来自美国的卫生保健专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设计出“Nursebot”,其主要任务是提醒人们注意日常作息,并指导其适应周围环境[5]。这些模式对于我国发展智慧养老具有诸多借鉴意义。目前,我国对于智慧养老的探索以及实践集中于“平安通”以及智能家居改造。例如,广州已经大力推行“平安通”,借助电子感应检测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并及时预警。
智慧养老是促进“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与养老服务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由传统方式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建立更加优质便捷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从衣、食、住、行、医疗保健、休闲娱乐乃至紧急救助等各方面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智慧养老贯穿协调第一、二、三产业,需要整合大量社会资源,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集群化发展、社区配合的智能养老模式[6]。目前,我国在居家养老智能化建设方面存在多样性,在老人居家、社区建设、医疗建构等方面都有独特形式,真正实现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服务形式基本体现为“系统(平台)+服务+老人+终端”[7]。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智慧养老产业自2011年兴起后,建立了以社区、家庭、养老机构等为依托单位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明显缓解了传统养老服务产业的严峻形势,在社会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受限于我国养老产业的整体发展颓势,智慧养老产业刚兴起便在初步探索阶段困难重重。我国智慧养老的发展需要整体地规划与推进。
在一次次的探索运用中,智慧养老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推广,且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其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疫情的暴发及常态化让整个社会意识到信息不完善、不准确、不更新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信息未及时获取及更新,直接影响到服务工作的开展以及后续推进,为老服务更是如此。当前,老年人由于接触网络信息较少、缺少相关的知识培训、学习能力减弱等原因,逐渐失去了对网络的敏感性,形成“数字鸿沟”。从服务层面来看,工作人员对于老年人的详细信息缺乏统一的汇总与分析,只局限于在开展某项服务时获取有关的部分信息,极易造成信息混乱,对于老年人也造成困扰。养老信息不完善造成智慧养老难以持续深入推进。随着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层出不穷,针对老年人的诈骗也愈发猖獗,老年人因缺乏有效的判断力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威胁生命。
智慧养老服务是一项需要总体规划、深入布局的工作,需要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但目前已进入“无钱养老+无人养老”阶段。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未能提供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人才培养环节,社会对于养老服务的投资也略显乏力。在智慧养老服务过程中,专业人员不只是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服务人员,如医生、康复师、护理人员、家政服务人员、社区工作者等,也是在智慧养老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专业工作者。但目前国内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匮乏,资金缺位导致人才流失,在智慧养老服务的前、中、后期,专业人员均未完全到位,能够开展理论探索和进行基层设计的高端人才更是稀缺,这就决定养老服务长期处于较低水平[8]。同时,较低的工作效能感导致许多护理人员数量选择辞职,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调查发现,某社工站为街道内的老年人提供医养服务,原则上需配备三名专业医生,但实际上只有一名,难以满足街道内老人的医疗需求,服务效率与质量难以保障。
调查发现,社区内的老年人及其家属对于智慧养老概念知之甚少,对相关智能产品了解不足,智能产品在为老服务中效用发挥不够。由于价格以及使用熟练度等问题,智慧养老产品目前仅在中上层的老年群体中使用较多,口碑并未大范围建立。智慧养老服务仍然仅仅是少数老年人才能享受到的优质服务,存在严重的两极化倾向,这与宣传工作不到位有较大关联。目前的宣传方式主要有:长者饭堂讲解宣传、养老服务中心宣传、借助相关辅具宣传、护理人员上门宣传等。辅具租赁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宣传方法,但效果仍不可观。同时,现有的宣传方式与内容并未在形式上与方法上达成统一,缺乏相应的上层指引。因此,开拓更加有效的宣传方式、建立上下联通的宣传模式,广泛宣传推广智能产品已刻不容缓。
推进智慧养老,数据平台建设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可选择以街道为单位部署数据平台建设,对辖区内的老年人信息资源进行汇总整合,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形成从上到下的完整信息链,并及时更新用户数据。在一定程度上细化老年群体,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机制,例如针对空巢老人、失能半失能等特殊群体,各服务站点承载使命,及时关注老年群体需求,提供专业服务。同时,积极挖掘有效资源,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为有条件的老年人开展相关培训,加强老年人的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教育,助力老年人跨越“银色数字鸿沟”,促进智慧养老蓬勃发展,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除此之外,还要通过知识宣传、培训等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属的信息判断及鉴别能力、防范诈骗能力,引导老年人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真实信息,保障其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老年人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特征,要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需要各专业人员发挥独特优势,共同解决问题,提升生活水平。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智慧养老建设需要高新技术人才做好设备保障、技术和平台的升级、完善和维护,也需要高素质的管理、服务人才来实现数据平台的高效运转和品质服务[10],即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立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建立个人档案,统筹开展服务。具体而言,可针对老年人家属以及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开展为老服务的技能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促进老年人互帮互助,对身体康健、热心公益的老年人进行培训,组建专业的老年群体互助组,一方面解决老年人无人照看的问题,另一方面提升部分老年人的生存技能。有学者指出,智慧养老的发展需要组建无数专门的团队,从适应辅导、心理辅导等方面出发,真正做到了解老人、满足其需求,实现智能化养老[9]。
许多老年人之所以对智能养老产品保持怀疑态度,是因为对产品性能不了解,以及产品本身适用范围不广,并未形成深度的影响力。因此,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要加强宣传力度,想老人之所想,解决其后顾之忧。互联网及智能养老产品能够保证老年人得到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养老服务,比如养老需求能得到及时快捷的回应,养老服务水平能使老年人基本满意等[11],做好宣传工作可强化这一优势。对于有需求的老年人,可选择先试用一段时间的智能化产品,增加了解与体验感,例如广州市某区借用长者饭堂所形成的网络推广平安保、智能小手机等,同时引导长者使用其他的智能化产品,促进长者之间的交流互助,该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该方法对于宣传工作具有诸多启发:在具体操作时,要了解熟人效应的重要性,发挥传播力。要增加对智慧养老的政策支持,不仅要给予资金支持,更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全社会积极执行,构建上行下效的宣传网络。
智慧养老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契合国家解决老龄化之困的理念,凸显了对于老年群体的重视与关怀,同时也显示出新时代背景下政府与社会对于更新养老方式、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渴求。文章通过对当前智慧养老服务存在问题的阐述,尝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包括应重视搭建完整的信息链、人才链,打造信息即时互通、人才结构完整、宣传工作到位的养老服务,借助科技发展加强智慧养老建设等,让老年人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