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性探究

2022-04-03 19:01:18宋扬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当前有关非遗传承的现状,分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证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而提出一些融合策略,旨在从理论层面为两者的融合提供思路和参考,促进非遗传承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非遗传承;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1-093-03

【本文著录格式】宋扬.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性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1):93-95.

引言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给出了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蕴含的智慧和优秀文化可充分激发个人和群体的创造力,对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工匠精神、爱国情怀有着深远的影响,起着很好的育人作用,有助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职业素养。因此,探讨两者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沉甸甸的古董文物,也不是恢宏壮丽的景点名胜,而是活色生香的文化,它颇具智慧,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随着当今社会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非遗传承成了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例如,在政策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优秀的与非遗有关的案例内容被编入学校教材,有力地促进了与非遗有关的教学活动的展开,并通过实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在国家、省、市、县的“4级保护体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1]。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个人和群体对非遗传承的必要性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似老气横秋的古董,谈及其传承就成了一个过期的话题。其原因在于,当今的社会变革巨大,生活节奏飞快,在追求经济利益和产值速度的时代洪流中,“旧事物”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这种观点说明社会上仍存在很多对非遗认识不够的现象,同时也提示我们传承非遗还有很多路要走,需要不断地创新思考才能获得更广泛的认同。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和审美能力有缺失

我国的设计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大发展,逐渐引进、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2]。在它的影响下,诞生了号称改变了全世界2/3城市天际线的“国际式”风格。“国际式”这一理性、极简的风格理念,使藝术设计作品的形式趋向于简约,但也会导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对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的关注,导致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缺失和审美层次的降低。同时,极其珍贵的历史文脉,也会逐渐在包豪斯体系中被忽视,甚至被遗忘[3]。

(二)培养模式和产业发展存脱节

时代前进的步伐无时不催生着产业变革,目前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过多关注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基础能力培养,缺少对人才培养是否能很好对接市场需求的思考,这种现象必然使得培养模式和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这种缺憾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设计的实用性、经济性的特征认识不足,对地方产业特点的关注不够。

(三)设计思维和教育理念显守旧

高职院校通常在本校艺术设计专业通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后产生一定的惯性思维,教育理念守旧。有的院校还存在过多关注学习者对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的掌握、造型能力的训练,而对设计的创新素养关注不够的情况。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主动对接产业变化,引导人才培养模式适应较为先进的产业方向,使学生创作更具备民族性、地方性、特色性、创新性,从而更好地使受教育者立足职业岗位,全面提升就业质量。

三、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融合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一)非遗传承需要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助力

非遗传承出现困难的原因包括现有传承模式自身的因素和社会层面的问题。自身因素方面,现有普遍的传承,如典型的陶瓷非遗传承,更多地依赖“师徒传承”“家族传承”模式[4]。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很多刚接触非遗不长时间的“新手艺人”将技艺当做谋生的手段,他们往往缺乏真正的艺术熏陶和对非遗的热爱与信念,这导致其遇到困难或处于瓶颈期时更易退却,鲜有老一辈非遗传承人迎难而上的执着。该现象甚至导致很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人走技失”、 缺少传承人而失传的困境。在社会层面,大众对非遗价值的认识深度仍有不足,对非遗从业者的社会认同度还不够高,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非遗传承。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的出台,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样重要的地位。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规模数量上占有优势。不仅如此,由于高职学生在入学前期自主选择专业,对艺术和手工艺等方面比为谋生而拜师或被家族内部“命令式”学艺的年轻非遗从业者更有兴趣;其次,这些学生经过系统的高职教育,其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毕业后可为解决今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做好能力上的准备;第三,更为重要的是,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指向性明显。经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更好、更踏实地扎根生产一线,在充分贡献自己智慧才干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通过一些学术、交流的活动将非遗精神内涵展现给大众,从而引导大众对非遗有正确认知,使大众对非遗产生更深的情感,促进非遗的传承。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非遗文化赋能

毋庸置疑,艺术设计需要通过设计手法对原型进行提取加工、资源整合、理念植入,使得设计作品具备实用性、美观性及创新性。真正打动人的设计通常不是只有使用价值的设计,而是兼有使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有内涵的设计。将设计品赋予内涵,才能赢得人们在价值层面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令人欣喜,但同时由于规模的扩张,师资队伍建设和硬件投入相对不足,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受到制约,这点值得我们深思。

非遗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显示出其活力,究其原因是其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等价值。这里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出独具有魅力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巧思,内涵十分丰富。从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非遗文化不失为一片启迪设计思维的沃土。

四、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融合途径探析

(一)将非遗引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深化“三教”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三教”是职业教育质量的“生命线”,也是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5]。将非遗引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在教师、教材、教法三个层面做思考,融入非遗技艺与巧思,可以获得更鲜活的例子使受教育者感知、借鉴,启迪受教育者获得更精妙的设计思维,从而全面提升艺术设计人才的非遗文化素养,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同时,高职院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还是育人的场所,对人才的价值观的引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和解惑是教师的本职,对“师者”来说,“传道”是第一位的[6]。非遗文化技艺经历史的沉淀,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工艺技法。非遗里众多鲜活的案例蕴含的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内涵,通过适教化的整理、加工,可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提升课程思政的有效性,更易被学生接受和吸收,达到把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汤”的效果[7]。

(二)建设大师工作室,传承非遗文化,培养工匠精神

“大师工作室”又称作“技能大师工作室”,它是高技能领军人才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的平台,是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的“直通车”[8]。通过建设大师工作室,配备固定的教学场地,可以让更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传承人走近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以大师工作室的建设为依托,弘扬、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学生们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在高职院校大师工作室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可以发挥其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助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三)丰富社团文化,开展非遗设计竞赛

高等学校的社团是课堂教育重要的延伸和补充,因而被称为学校的“第二课堂”。社团是更加亲近学生群体的组织,在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出特长、培养学生价值观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立 “非遗”社团并丰富社团活动,能很好地吸引兴趣浓厚的学生加入。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领下,学生们长期处在比较轻松、有趣的社团环境里,能潜移默化中培养对非遗的兴趣和感情,与此同时,社团也提供给他们走近和钻研非遗文化的平台,使学生可以进一步升华所学。此外,基于课堂教学的知识和社团的活动,还可以开办非遗主题类的竞赛,鼓励、培养更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独立创作的能力,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现非遗文化传承由被动转向主动,让学习更有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的智慧、技艺、精神对提升人才文化修養、艺术技能,对丰富人才的精神生活意义重大。非遗的传承和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程度高,彼此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协同效应明显。两者的融合既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提供了启迪创造思维的钥匙,也为非遗拓展了传承的渠道。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发展的协同性为彼此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可能。相信经过更多相关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经验的摸索,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事业会焕发新的活力,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华.艺术类高校服务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J].天工,2021(07):58-59.

[2]王玉. 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状况研究[J]. 美与时代(上),2012(10):35-37.

[3]刘嫄. 转型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路径研究——以云南红河学院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2020(005):94-95.

[4]山日钦,吴军明,夏孝言,吴琳,桑月侠,余娜,邵文娟.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探讨——以陶瓷非遗为例[J].陶瓷研究,2021,36(01):6-9.

[5]林克松,刘璐璐.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三重逻辑[J].当代职业教育,2021(04):44-50.

[6]段淑萍.“三教”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蕴和路径[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4(03):87-91+94.

[7] 姜泓冰. 上海高校十三年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改,新型课程体系逐渐成型——把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汤”[N]. 人民日报,2018-08-09.

[8]赵慧群.基于大师工作室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9(03):89-94.

作者简介:宋扬(1989-),男,汉族,江苏省扬州市,一级建造师、高级室内设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室内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星.云.海》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花月夜》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职教论坛(2017年23期)2017-11-15 21:19:00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人间(2015年17期)2015-12-30 03: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