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陈空间中的虚实关系应用研究

2022-04-03 21:43:24吴忞怿徐虹蒋锐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期
关键词:虚实博物馆应用

吴忞怿 徐虹 蒋锐

【摘要】博物馆作为实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一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载体,营造良好的展览陈列空间是提高博物馆展览影响力、促进观众理解展览内容、提升博物馆形象的重要一環。展陈空间不同于其他功能性空间,它在满足人体工程学中合适的尺度与比例和舒适的基本流线及的同时,将通过文物展品向观众表达展览内容,是充分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的途径,故展陈空间更需要体现观赏价值。有节奏的虚实关系是在形式美学中是最能营造空间氛围、引导观众对展览内容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虚实相互对立,不同的对立组合中又形成有趣的节奏或平衡关系,使得展览更具观看性。该文通过笔者接触到的展陈设计过程中所使用的虚实关系,总结出展览实际应用,对其进行延展性探讨与深入研究。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虚实;应用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1-202-03

【本文著录格式】吴忞怿,徐虹,蒋锐.博物馆展陈空间中的虚实关系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1):202-204.

“人们的一切活动、感觉、交往等都是处于虚实空间之中。”徽派建筑中通常用连廊、庭院、天井、格栅、隔断等元素打破原有墙面的连续性,形成有节奏的虚实关系,增加空间合理性的同时使空间更加生动有趣。而作为以文物藏品为传播媒介的展陈空间,它完全跳脱基本的使用功能性,在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的同时,空间趣味性及观赏性显得极为重要。展陈空间中,只有将视觉、听觉、触觉元素相互配合、营造有律动的虚实关系,才能促进观众对展览主题思想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展览主题延伸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笔者所说的虚实关系,是较为广义的虚实关系,即虚实是依托某一环境中相互关联而产生的,与纯粹意义上的的虚与实相区别。

一、展陈空间虚实关系的视觉营造方式

忽略博物馆建筑结构直接形成的虚实界面,在展览陈列设计中,主要关注的是纵向界面的虚实关系处理。室内空间在视觉营造上主要通过色彩、材质和形状三个方面诠释,展览空间也不例外。不过,展览空间对于这三种元素在运用上有相对于其他空间设计来说不同的倾向性。以下内容笔者会结合一些展览应用进行剖析。

(一)色彩

色彩是人的第一视觉感知力。博物馆展览中,观众更倾向于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观看有亮点的展示,因此,色彩是展览空间营造的重头戏。展览中的色彩不仅仅只基于猎奇心理,应是根据展览策划文案的主要思想而确定的某种色彩明度及纯度上的契合,使得群众可以通过展览的主色氛围产生移情的心理作用,从而达到传播展览表达语言的作用。

在“永远有多远@当代艺术”展览中,主要探讨生命由生到死再到重生永生的过程。展览序厅及第一单元采用明度适中、无纯度的灰色主基调,让观众虚化墙体的体量感,去集中关注展品及图版文字实体本身,与带领观众进入“生命观”这个话题。

第二单元营造出“地下王国”的虚拟微缩世界,并在此实现“永恒”。红色不禁联想到对生命“延续并行”的渴望,与镂空状的灰色毛毡形成强烈的虚实关系,空间氛围使观众将思维从文物展品的年代、使用技法潜意识过渡到人死后对生命的理解。

第三四单元讲述生命死后通过科技手段或灵魂的升华以一种飞天或异体替代的方式实现物种的进化,从中提取了更具未来感的蓝色、极具生命力量的绿色及科技感的银色,营造出生命尽头的另一种可能,从而引导观众引发对展览话题的深入思考。整个空间中,蓝色亚克力积木和绿色地毯构成了“实”,灰色银色形成了“虚”,使观众目标专注在积木上的文物本身。

(二)材质

材质是营造空间虚实关系、实现观众良好空间体验的关键。如今,各种新型材料的运用与普及使得空间设计材料有更多选择,这也使得材料之间的搭配可形成更多视觉上的碰撞,促使空间具有丰富的虚实变化。

在“叶克伟陶瓷艺术展”中,结合叶克伟陶瓷大师哥窑“古为今用”的思想,展陈设计上以宋朝哥窑盛行时室内陈设中具有代表性的纤秀整洁的木制线条与具有现代特色的银色铝质面板为主要元素,实现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表达思想上相一致。在积木使用上,极具轻盈感的透明亚克力积木与木制线条方形积木削弱陈列道具的尺度感,突出体量较小的哥窑瓷器本身,增强两者的虚实对比,使得展览更有亮点。

(三)形状

展览中特殊的展示形状会加强某组或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通常要用平面界面和立面界面两个维度的凹凸及异形来进行强调。在“挽绣作新词”展览的第四单元部分,设置了抬高的裸展区域,与其他用帘子相互隔开的单元空间形成虚实关系,同时这呼应了古代传统女性内心保守又极度渴望摆脱束缚的精神状态。在“永远有多远@当代艺术”展览中,第一单元内的“三佛图”被放置在墙龛之中,这种立面上的凹凸变化形成有律动的虚实关系,使人们更新奇地去观赏作品本身,达到传递展览所想表达的内容。同时,在通过古今对山水画的不同展示上,地面部分我们将两组作品用两个相互对立的三角形地毯相互关联,指引人们对两组作品产生古今对自然山水的生命思考,真正实现古今生命观的对话。

由此可见,合适的颜色、材质及陈列布置运用更有利于营造符合展览内容的总基调,带领观众产生合适的情绪体验,促使观众更易也更愿意解读展览,并产生更多延伸性的对事物本身及精神的思考。

二、展陈空间中视觉影响虚实关系的主要元素

展陈空间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营造展览空间氛围同样有不同的使用元素,通过灯光展柜场景数字媒体等元素的使用,原本枯燥的展览文字變成观众愿意主动寻求展览空间所表达的思维。

(一)灯光

光在现代展览空间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展览空间对光影变化营造出的虚实关系,达到合适的空间氛围,是现代展设计不可缺少的设计元素。这类似在素描写生中,画者不断加强明暗交界线、提亮受光面、加深背光面,用更清晰的语言表达物体在空间中合理的存在。

受到场地及建筑空间设计以及文物安全保护标准的限制,大多数展厅仍是以人工照明为主。展陈设计中,将不同照度、光照色相通过点、线及面光源的形式将展品及场景打亮或形成展品之间潜在的关联,凝聚空间中的“实”与“虚”,增强背景与展品的对比关系,吸引观众聆听展览所表述的故事。

(二)展柜

展柜的第一属性是安全性,其次就是使陈列展品更具观赏性。展品陈列主要有悬挂式、平铺式、嵌入式等几种基本方式。这些陈列都与展柜息息相关。大面积的底座和厚重的顶部灯光界面会使展柜笨重而抢镜。近些年展柜设计更加倾向大面积的玻璃界面,以便在营造虚的室内空间的同时保护展品安全,从而虚化展柜在空间中的体量与尺度。同时,展览中可以通过对展柜界面进行再加工,从而集中观众视线到展品本身。在“挽绣作新词”展览中,几件重点文物画卷悬挂于展柜内,并且根据文物大小采用相应的看口形式,将看口四周贴磨砂贴膜,使得观众视线不得不聚焦在文物本身,从而逐渐聆听展览的故事路线。

(三)场景

展览空间中,场景是一个特定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的多维度展示,它将与其他文物相互联系组成策展人想要向观众表述的语言逻辑。同时,场景可以生动地展示有情境感的虚空间,它将成为故事的纽带,将展览中散落的点有序结合成一个面。笔者将场景视为“虚”空间。场景往往是将展览路线中比较生动或具有代表性的情境重现在观众面前,这意味着它更多的是唤醒观众丰富的想象,从而突出展览叙述线路的连续性及易懂性。它是在展览知识输出过程中间接放松大脑的地方,这有利于创造有节奏的展览体验。

(四)图版文字

单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图版文字是形成展览空间虚实关系的粘合剂,更是调整整个空间氛围的潜在要素。观众审美水平日益提高,文字加图片的堆砌不再是观众期待的展览文字形式,设计师需要在文字段落之间构建面积、色彩、字体等具有构成感的平面或立体构成形式,使“虚”化的墙面有“实”的文字内容,同时增加空间的“虚实”对比。

三、其他知觉影响展览的虚实空间关系要素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和影像艺术日益崛起,并逐步取代传统的艺术形态,成为当代艺术的主要创作语言,艺术越来越突破了视觉感知的范踌,而向包括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内的所有感知领域发展,“全觉艺术”走进群众视野。在博物馆展览中,除视觉外的其他感知一定是展览中的加分项,有利于使展览形成具有故事情节的主基调或起伏感。这些感知从表象上并没有改变空间中的虚实关系,但从观众的精神层面或感知度而言,其他感知都会使此时在空间更“实”,观众的理解力也会加强。

(一)听觉

展览中,听觉感受往往是被人忽视的感知元素。没有听觉的展览就像无声电影。一方面,倘若在展览中加入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展览故事的背景音乐或者在视频中聆听内容,展览则更容易被读懂,同时可以调动观众的情绪,激发其对展览主题的深入了解。例如,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永远有多远@当代艺术”展览中,设计者在四个单元中分别加入了循环播放的背景音乐,并且在观众即将走入下一单元的单元标题时,会感应后开启风声、雨声等从自然界中提取的不同声音,将生命这个主题升华到与自然的联系。另一方面,展览中一部分的听觉元素用来深入了解展品本身。例如,在“刻艺求工·乐清细纹刻纸”展中,我们从部分重点展品上提取代表性元素,并配取相应的录音,起到解释展品作用。客观来说,听觉在展览空间中看似是“虚”的层面,但是可以起到强调某一展示区域或展品本身的作用,从而间接强调展览中“实”这一层面。

(二)触觉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更多地应用于博物馆展览,触觉感知在展览中也越来越受重视。互动区、互动视频等都是让展览和观众互相交流在有效途径。例如,在“桃花坞与杨柳青”年画展中,尾厅设置在互动环节,让年画真正从展柜里“走出来”。在互动区,观众可以自己动手拓印年画,并可以带走以作纪念。在叶克伟陶瓷艺术展中,尾厅中的互动区设置了自己动手复原陶瓷碎片,观众用体验的方法去感受陶瓷工艺。同时,触觉也包括与视频的感应互动、机器软件游戏设置、人工智能机器人、3D模拟体验等方式,这些都可以提升观众在展览中的参与感。

四、结语

中国古代思辨哲学中阴阳两仪的思维模式中所讨论的虚实、正负、动静、有无这四组重要范畴恰恰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艺术设计上的相互关联。

从展览客观存在的空间本身而言,它作为容纳展品的容器,必然是以展品和某些与展览主题相一致的特性元素为重点表现对象。此时,展览空间通过不同的设计元素将展品串联起来,形成完整、有亮点、更易理解的展览。这类似一组静物通过画者的画笔,将重点突出、将背景虚化,形成有节奏的虚实空间关系。只有从展陈空间中虚实关系的对立中寻求统一,两者对比鲜明又和谐互补,达到微妙平衡的状态,才能保持展览空间中必要的张力,使观众被展览吸引。

参考文献:

[1]梁圣复,李英.空间虚实谈[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03).

[2]高祥生.室内陈设布置中的形式美——主次与虚实[J].建筑与文化,2016(07).

[3]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4]王端廷.从视觉艺术到多觉艺术—当代艺术的发展对展览方式的挑战(上)[J].美术观察,2015(02).

作者简介:吴忞怿(1994-),汉族,安徽枞阳人,初级馆员,研究方向为展陈策划。

猜你喜欢
虚实博物馆应用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30:09
试论黄格胜山水画作品之“留白”的理解和运用
论彩铅素描与古典油画直接画法的共性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03:12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47:01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02:20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以传奇京剧《化人游》为例谈戏曲虚实论及审美规律
戏剧之家(2016年9期)2016-06-04 11:26:41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