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民族的标识,也体现了最深层次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可以赋予栏目包装作品更深层次的含义,有助于电视台、电视频道及节目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栏目包装课程是在新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了适应时代需求,也要不断改革与进步。本文从栏目包装课程的概念及作用入手,分析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对传统文化融入栏目包装课程的意义进行论述,意在证明栏目包装课程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民族创新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栏目包装;教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TB48-4;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4-0-03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里就隐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且形式多样,题材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社会也越来越“趋同化”,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社会急需要正能量。如何在大学阶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是高校课程思政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栏目包装课程的基本概述
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以电视为依托的栏目包装产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于是有些高校开始行动起来,引进师资,加强栏目包装课程建设。高校栏目包装课程主要开设在影视类专业中,如戏剧影视、动画等专业,这些专业开设栏目包装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就业考虑的。
(一)栏目包装课程的概念
栏目包装课程是影视类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围绕电视栏目、节目进行视觉形象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主要分为栏目包装理论学习与栏目包装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在理论学习部分,主要包括讲解栏目包装中的品牌概念、设计原则及审美理念等内容;在实践操作部分,主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After Effect、Maya等软件进行栏目包装的二维、三维表现与制作。栏目包装课程的知识体系包括平面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影视语言、动画制作等各个部分的综合运用。
(二)栏目包装课程在影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课程体系是各专业培养人才的核心,是在教育、教学的指导下对课程进行总体的安排与设置,包括了课程学习的顺序与主次。各大高校根据专业的设置及培养人才的趋向,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优化专业及课程体系的建设,栏目包装课程就是在课程体系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孕育而生的。
影视类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四个方面,一是广播电视相关内容的策划与制作;二是电影及影视相关内容的拍摄与制作;三是影视动画相关内容的学习与制作;四是戏曲、戏剧相关内容的设计与制作。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各大高校栏目包装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把栏目包装课程当成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有的学校则把栏目包装当作选修课程。无论课程性质如何,栏目包装课程主要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因为该课程涉及的学科门类交广,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影视欣赏能力、画面设计能力,也需要掌握基础的二维软件及三维软件知识。如栏目包装中的字体与画面的设计,需要学生学习构成基础及字体版式设计相关的课程;栏目包装中的素材处理与三维制作,又需要学生学习二维软件基础、三维软件基础等相关课程;栏目包装中的后期合成部分,又需要学生学习剪辑、影视后期等相关课程。栏目包装中的镜头表现,则需要学生学习视听语言及影视理论等课程。所以说,栏目包装课程的确立,需要事先在课程体系中有顺序、有计划地安排基础课程的学习,它是专业实践课,只有掌握专业基础,才能开始栏目包装的创作与设计。
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基,中国人一直以来重视文化教育,历史上有像孔子样的一批思想家与教育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各大高校开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
(一)以传统文化课为载体的教育
中国教育一直以来都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小学书本中,也经常见到传统文化的身影。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高校把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必修课的范畴,加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1],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
在国家层面的指导下,各大高校纷纷把传统文化课纳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的是以必修课存在,有的是以选修课存在。在专业课程为主的大学教育里,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情况并不乐观,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学习内容较广,边界不清。各大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及文理科属性的不同,开设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以文化历史为主线进行教学,有的是以文化种类为主线进行教学,还有的以文化哲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出现了“杂”与“泛”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与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的薄弱有很大关系。
第二,高校传统文化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互动与实践。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课堂上缺乏有趣的互动,单纯的理论与图片的讲授,很难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手段的单一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形成行动上的自觉。
第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偏弱。高校把培养学生专业实践、专业创新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在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方面做得还很不足,这是需要长期探讨与思考的问题。
(二)以校園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校的文化理念为基础,在国家育人思想的指导下,围绕学校的育人观念进行展开。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别主要有征文、读书活动、大型展演及文化艺术节等,是学生思想教育,陶冶情操,丰富校园生活的重要阵地。在文化育人的大背景下,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开始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如上海市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的活动,邀请面人、沪剧等近四十位非遗传承人走进上海高校开展非遗文化的展演、讲座等活动,受到了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学生的欢迎,形成了一场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盛宴。
(三)以校园文化环境及宣传为载体的教育
校园文化环境包含了“硬环境”与“软环境”,所谓“硬环境”指的是校园的建筑设施等实体。优越的硬件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或学习氛围,如图书馆、教室、操场、体育馆等。“软环境”则指的是以校风、学风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健康的校园氛围,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形成和睦的人际交往有很大帮助。在校园文化的宣传方面,同样也包括硬和软两个方面,如校园宣传栏、校报、校园广播台属于实际存在的硬件宣传,而学校网站、公众号、微博等是以网络等新媒体为平台的软件宣传。在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中,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宣传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湖南大学校内的岳麓书院,就是校园传统文化硬环境的体现,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建立,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印记的缩影,位列中国“四大书院”,它的功能不仅是校园文化环境,还承载着千年学府给予现代大学生的谆谆教诲。
三、高校栏目包装课程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艺术,就其本质功能来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遣娱乐的需要,但中国传统艺术自创生之初,就充分体现出注重人伦教化、经世致用的人文精神[2]。栏目包装作为影视艺术的一部分,其核心也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栏目包装作为一种艺术,本身也承担着教化及为国家服务的使命。
(一)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与美学价值,栏目包装作为包装电视栏目、节目的一种形式,也需要文化理念、美学理念进行相应的支撑。栏目包装在发展初期,其作用是对电视节目片头或片尾进行标注,以分割节目与节目,是一种电视节目身份的识别,也是区分栏目或者电视台的标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包装的文化内涵慢慢体现出来,各大电视台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重视对电视包装的投入,电视包装形象设计成为电视品牌与价值的外在体现。栏目包装塑造的是品牌战略,传达的是栏目的价值观,栏目的文化理念在品牌的塑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直以来栏目包装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从最初的水墨、印章元素的运用,到现如今对于剪纸、皮影、吉祥图案的运用,栏目包装对于传统文化的探索从未止步,展现了人类发展文明中的人文精神。但是,目前栏目包装市场中,大多数的作品还是以商业化包装为主,围绕潮流或时尚进行设计,其文化内涵可见一斑。在栏目包装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不单单是对传统文化理论的讲述,还需要学生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发掘出符合节目定位及内容的元素并进行改造。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德行上感知传统文化,还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从专业学习的角度,诠释影视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塑造学生正确的文化观。
(二)促进学生民族创新意识的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摒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3]。当下,各国之间竞争激烈,发扬民族创新精神是一切竞争的前提。从中国的四大发明,到火箭、航空器的建造,都需要创新。所谓民族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及发展的关键,民族创新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民族创新指民族创新精神,来自于民族的忧患意识及民族责任感,要为民族的发展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另一方面,民族创新指的是民族文化的创新,是在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为了继承或延续民族文化而开展的创新活动。艺术的本质是其具有社会性,从原始社会到今天,中国文化始终体现了民族的属性与社会的属性。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哲学宗教、自然景观、节气、建筑、民俗、服饰等,需要我们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民族创新意识进行继承与发扬,这里的发扬不是单纯地喊口号或者对于历史的描摹,需要我们根据当下的审美习惯,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
栏目包装课程为培养学生民族创新意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培养学生民族创新性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依据地域的文化再创新。学生可以根据电视台所属的省份,进行该地电视台地域文化的二次赋予。如安徽卫视的栏目包装可以利用徽州的建筑风格、风景名胜等进行再创作。
第二,依据节目内容的再创新。可以根据节目内容的不同,进行相关传统文化元素的再注入。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片头就是运用汉字笔画进行动画的组合设计,体现了中国汉字的魅力。
(三)实现传统文化在实践教学中的传承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进一步延伸,是教授学生从理论转化为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感悟传统文化的价值。栏目包装作品最终通过电视进行视觉呈现,国内电视节目的受众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记忆。在栏目包装作品的创作中嵌入传统文化元素,是对中国精神的致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电视包装课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可以集合实践教学的特点,把理论的知识向实际转化,训练学生把具有历史印记的传统文化元素与时代设计元素结合,提高学生的自身创造性。
实现传统文化在实践教学中的两方面“传承”,一是以学生自身为载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为通过课堂学习,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结合自身的设计理念进行创作训练。二是以课程成果为载体的传承。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可以在校园内进行展播,以栏目包装课程为主体,辐射更多的学生深入认识传统文化。优秀的学生作品还可以上传到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传统文化无限的表现空间。
四、結语
高校影视类专业自创办以来,一直紧随时代前沿,围绕如何创作优秀的影视作品,培养影视高素质人才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栏目包装课程在高校的开设时间较短,目前大多数高校还以学习软件,掌握栏目包装制作技术为主。技术是栏目包装创作的关键,赋予栏目包装作品更多的文化内涵是核心。在文化育人的大环境下,栏目包装课程需要改革,需要深化课程思政,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影响。
综上所述,艺术是为人服务的,表现文化、宣传文化是艺术的使命。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栏目包装课程中,有利于学生树立民族自信,有利于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有利于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也为民族及国家弘扬“中国精神”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曹兴江.“身在课内而心在课外”困境的“建构主义”解决方案[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9,38(5):1-5+13.
[2]马新,杨朝明,刘德增,杨守森.中国传统文化读本[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9):1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9-02-23].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53.htm.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