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实践

2022-04-03 03:02邹秀琦黄鑫云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创生态系统创新创业教育

邹秀琦 黄鑫云

摘  要:“三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被寄予了更高质量的追求,在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就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和系统设计进行再思考,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总结实践经验,以期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化、专业化,培养拔尖的创新创业人才,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三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4-0-03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简称“三创”)的良好发展环境,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为加快推进福建省“三创”人才培养,福建省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三创教指委”[1]。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备受重视并蓬勃发展,已有研究对内涵及意义、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开展过程中尚缺乏系统梳理及再思考,一定程度淡化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复杂性、社会性、耦合性、系统性,有必要进行再分析、再思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以期为高校创业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2]。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理解有所偏差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在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部分高校在面对教育改革工作中考核的压力下,为求快、求有,省略了前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研讨,在没有形成正确理解的情况下,一方面一味照搬照抄其他国家或其他高校的教育体系,复制相关的实践基础设施,导致学生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得到操作层面的锻炼,但无法得到系统、长期的指导,不利于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培养。因此,我们发现在高校中常有时髦的创业训练基地、创客空间、产业孵化园建立,却只能维持短暂的一段时间,学生参与其中所能获得的指导有限,阶段性的实践活动未能支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功能的片面化理解,认为其目的就是开公司、促就业,功利化倾向明显,压缩了学生自我潜能挖掘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空间。而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方面缺乏正确理解正是其首要原因。

(二)保障机制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明显特点是极大程度地依托于创业类竞赛,特别是面对“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竞赛,各大高校均给予高度重视,也确实能看到在一级级的选拔、指导、打磨、孵化过程中,竞赛中的重点项目、重点队伍能够得到系统性的指导。但以2020年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中国大陆进入决赛的项目数为1 200个[3],这意味着全国2 738所普通高等学校,平均每所高校仅有0.44个项目入围,且竞赛本身在评分标准中存在相对一致的追求,容易造成只有具备一定科技含量的项目才能脱颖而出,仍有大部分高校无法通过竞赛开展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因此,过度依赖创业类竞赛将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缺乏完善的基础保障机制,架空产学研融合的教育机制,无论是基础设施或经费方面无法真正向有创新创业需求的学生提供,竞赛导向也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地受阻。

(三)模式有待完善

总体而言,各大高校已有意识地创建校本化、学科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但普遍存在教育方式方法单一、机械性完成指标的现象,造成教育模式缺乏交互性与互动性、课程设置存在单向灌输和指标导向、各项工作模块缺乏联动,除一些排名靠前的高校集创业课程、创业导师、团队集训、实践中心等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大部分高校仍尚未形成完整的模式,注重形式大于内容,如目前高校中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的教师多为辅导员,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开设创新创业模块课程,只为填补培养计划中的学分要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敷衍应付;部分高校虽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第二课堂”,但存在“重兴趣而轻思考”现象,缺乏系统培养,造成创新创业教育无法激发学生自主性研究,体系中的短板决定了项目无法长效落地、教育资源無法发挥最大效用[4]。

二、“三创”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再思考

(一)树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已有二十余年,随着“三创”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教育要升级突破,需要先进的理念作为支撑[5]。首先,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克服唯指标、唯竞赛、唯形式的教育导向,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遵循正确的认识规律、多元的结果规律、需求导向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规律、创业者特质规律、企业发展规律等。其次,与“三全育人”相衔接,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6]。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局限于对传授创业知识和训练创业技能,更多的是一个体系庞大的综合素质教育过程,应该嵌入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全院、全程、全方位的协同教育中。最后,自上而下地确立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精确理解,上级层面提供了政策、平台支持的同时,应加强对高校层面的解读、培训,尽可能避免各高校在落地过程中过度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短视化、功利性的价值而忽视创新创业教育对过程性的要求及其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能力及塑造优秀人格方面的本质作用。因此,要致力于将“三创”打造成为我国现代教育文化,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想创”“敢创”“会创”[7]。

(二)尝试构建多元多层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要破解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有所偏差、保障机制缺失、线链模式的问题,就要完善其多角色参与、开放循环的多元主体互动系统,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即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参与主体为中心,以多个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活动的组织以及资源为要素,支撑要素聚集、交互、运行,最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生态网络系统。

一是尝试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特征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类比对应,通过借鉴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外部非生物要素、内部生物要素、要素影响性及整体性、空间性、网络性、生产功能、动力机制、物质基础、演化途径等特性及规律,克服存在的片面化、短视化的理解偏差。二是综合各高校目前开展状况,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在已有创新成果、创业文化氛围及教育内容、政策潜移默化的影响培育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参与主体依托各大支持机构[8],与各种类型资源达成对接,在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基础上逐步实现最优资源和最合适主体的动态准入准出,通过由上而下的规划设计,针对系统运行机制与环节建立相匹配的保障机制,由下而上地自发发展或共同推动、相互结合,其中系统资源通过创新创业支持机构汇集并在全系统内部、各大主体间流通,系统中开展的教育培训、资金赞助、创业研究、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教育全流程中的各大环节均通过资源的协调共生及传递共享机制支撑运行,最终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三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利用要素影响性及整体性、网络性以点带面,解决缺乏交互性与互动性、课程设置单向灌输和指标导向、各项工作模块缺乏联动的问题,发挥模式的最大效用。首先在系统组成上突破,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搭建校内外资源流动;其次在物质融合上突破,将机械拼接的创新和创业教育“两张皮”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教育形态,即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再次在动力机制上突破,在做到有序衔接、层次分明、全面铺开的同时充分考虑个性化需求;最后在演化途径上突破,建立连贯性、系统性、具有实战性的实践,确保落地见效。

三、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

(一)生态系统层级联动:完善“政府+企业+学校”三螺旋式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

三螺旋理论即政府、企业、大学三大创新主体联合形成协同力量。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与社会发展相对接,开放式的教育模式能够将三方资源相融合,达到“1+1+1>3”的效果。以福建大学D学院为例,首先D学院立足专业特色,在服务地方发展的工作中理清专业与地方政府的交互策略影响,在项目团队为地方提供服务的同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效预防了与实际生产脱节的问题;其次,结合地方环境政策和制度保障,进一步拓展校外创新创业资源,与校内资源联动,联合三方力量构筑起以政府为主导、学院为主题、企业参与的三螺旋式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如森林碳汇计量专项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闽清站)、乡村规划专项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常口站)等,由此打通了校政、校企合作,实现信息流动的同时解决了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脱钩的问题。

(二)生态系统物质融合:创新“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知识产权教育”三育融合的教育内容体系

通过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的梳理发现,在全面推进阶段前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分别是两个“一维教育”,然后才有“双创”概念的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朝着三维甚至更多维发展。在“三创”背景下,福建师范大学D学院尝试跳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平面思维,创新性地打造“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知识产权教育”三育融合的教育内容体系,有意识地弥合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的裂隙[9],加强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方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知识产权成为保护创新成果、促进创业落地的保障。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知识产权微课程科普讲座,邀请一线专攻知识产权法专家入校授课;另一方面,为学院所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指导服务,在为创新创业大学生严把产权关的同时引导其树立依靠知识产权法保护创新创业成果的意识,由此形成三育融合的特色教育体系,满足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三)生态系统动力升级:构建“通识·嵌入·专门”三层贯通式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因过度依赖创业类竞赛,将大量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小范围地、短期性地集中在极小部分学生上,导致后期动力严重不足。一是忽略了创新创业教学课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作用,没有覆盖全体学生群体;二是与专业学习脱节,无法达成双向推动作用;三是针对性不足,无法满足具有个性化创新创业需求的学生群体。福建师范大学D学院构建“通识·嵌入·专门”三层贯通式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在“通识”层面,一是落实全体本硕博生导师制度,基本完成全院范围的师生联动、本科生加入科研团队;二是发挥学生力量全力宣传,建立科创部为专门创新创业服务学生队伍,成立“辅导员—科创部—获奖团队成员”组成的“三创宣讲团”,全面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咨询、指导和服务,设立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创业典型“学生自主创业典型事迹报告会”,建立创业院友库、强化创业院友联系及其典型引领。在“嵌入”层面,一是借助“学术讲座—博导论坛—学术交流讨论会”等学术活动开阔学生研究视角,提升创新意识,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D学院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开设专业讲座60余场;开展线上线下学术沙龙讨论会近150场,参与人数高达2 000人次;二是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组织学生赴野外开展专业实践,开展原创性、接地气的学术研究,践行“两山”理论,增强“四个服务”能力。推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服务基层扶贫和生态修复实践。在“专门”层面,一是为处于创新创业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如需要政策解读的创业团队提供創新创业政策宣讲和咨询、创意阶段需要以赛促练的团队提供高水平竞赛机会、为处于想法落地推广的团队提供社会资源对接等;二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项目,举全院之力启动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教师“传帮带”培养计划、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轮训计划,培养校内、联系校外创新创业明星导师。由此通过合理配置实现有序衔接、层次分明的培养体系。

(四)生态系统演化护航:打造“模拟—实训—孵化”三级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不可否认的是,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是创新创业教育一项有力的实践检验。目前高校主要依托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入驻创业园等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呈现出显著的点状性、单一性的弱点,导致实战性弱。福建师范大学D学院打造“模拟—实训—孵化”三级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阶段一是苗圃模拟培育期,将创新创业教育各级各类课程体系和导师项目团队中的横向课题打造成创新创业苗圃开展模拟训练,力求使全体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过程具备基本认知和理解,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规范;阶段二是创业园实训期,筛选在模拟培育期中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项目团队入驻学校创业园或学院专设的创业办公室,实战性地通过项目运营实施创业行动计划;阶段三是科技园孵化期,根据创业团队项目类型,帮助团队进行政府、社会资源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由此满足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既要确保实践能力培养全覆盖,又要提供精英式、个性化培养的模式。

四、结语

“三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各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情况建设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找准突破点。福建师范大学D学院“联动融合、升级护航”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效解决了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脱钩、教育体系杂散割裂、培养体系层次不明、实践环节实战性不足等问题,以期为国家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时代担当的创新创业拔尖人才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全国首家“三创教指委”成立[EB/OL].[2019-5-10].http://jyt.fujian.gov.cn/jyyw/ttxw/201905/t20190510_4873942.htm.

[2]贾建锋,赵若男,朱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基于美国、英国、日本高校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評论,2021,14(3):309-324.

[3]中国经济网.第六届“互联网+”大赛总决赛在广州开幕[EB/OL].[2020-11-18].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11/18/t20201118_36022528.shtml.

[4]白天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及创新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2):1-4.

[5]裴晓敏,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6):21-24.

[6]搜狐新闻.吴岩:跟跑、并跑、领跑,跑出创新创业教育“中国加速度”[EB/OL].[2019-08-08].http://www.sohu.com/a/332486484_355090.

[7]裴晓敏.创学视野下的创造过程哲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13.

[8]杨梅.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对网络创业意愿的影响[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9(2):33-39.

[9]裴晓敏,等.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探索

——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8,31(4):87-89.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三创生态系统创新创业教育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三创”中的重要性研究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