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愿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协同改革探究

2022-04-03 03:02王赛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

王赛娇

摘 要:新工科和课程思政是高校培养未来工程人才的新思维和新方式。新工科愿景下,推进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各种现实难题。本文以台州广播大学为例,围绕新工科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和内容,从机制保障、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协同改革的对策,为构建新工科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提供样本。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协同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4-00-04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旨在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产业行业要求的工科人才。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也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环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这明确提出了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格局。与人文社科学科不同,工科学科基于自然认知,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存在着较多的难点。新工科愿景下,准确把握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正确分析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构建新工科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责任和新使命。2017年,台州广播电视大学积极响应新工科建设,探索了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在2018年启动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本文以台州广播电视大学为例,对近年来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协同改革作出思考与分析。

一、对于新工科与课程思政协同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新工科是引领高等工程教育的新方向,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紧跟时代变化和科技发展,加强创新型未来工程人才的培养,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实现“1+1>2”双赢,对于提升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协同改革是新工科建设的有益补充

新工科建设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在于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这就需要在专业学科教育活动中开展素质教育。而如何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需求,在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发展学生素质教育,是新工科学科改革的一个关键点。课程思政意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专业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塑造个人优秀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为新工科的学科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是新工科建设的有益补充。

(二)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区域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外来压力,需要一批能积极应对未来变化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推进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筑牢思想根基,有助于大学生在千变万化的局势面前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成长为更符合社会所需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这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实际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和新要求,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借助于新工科建设的良好契机,根据市场未来发展需求,从理论武装、价值引领、实践养成等方面积极探索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不仅是新工科建设改革的新需求,更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实际行动。

二、新工科愿景下课程思政协同改革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专业课与思政课相互独立,存在“两张皮”现象

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专业类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类课程是独立开设的。专业类课程教学以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学术知识为主要目的,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实践。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为主要目的,侧重于政治引导和价值塑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专业课和思政课两者几乎没有联系。思政课教学往往不分专业,同一本教材,同一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均没有融合工科专业的特点进行课程改革,存在着针对性偏低的现象,而专业课教学由于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原理分析与应用实践,忽略了知识的历史背景和价值意义,存在着实效性偏低的现象。专业课和思政课的“两张皮”的现象,给新工科和课程思政协同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工科专业类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

工科专业类课程与人文类课程的差异显著,一方面工科专业课程多为自然科学,主要面对的是冰冷的机器设备和枯燥的定理公式,缺少人文气息,这就决定了工科专业知识本身所隐含的人文信息量本就很少,難以挖掘可融合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工科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习惯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逻辑思维的训练,且多年未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课程思政教学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容易生搬硬套,变得疏于形式,降低了教学质量。同时,工科学生也已养成了理性的学习习惯,多以理性思维来解决问题,注重问题的结果,轻视专业知识与知识价值关系的思考,这都给工科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瑞普生物造成了阻力。

(三)协同育人机制存在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思政教学活动面临着新的任务与挑战,这就要求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协同合作,形成协同效应。但在现实中,工科学科与思政学科教师在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各个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又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相互之间缺少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导致工科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在教学资源上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因此,工科专业课程只能依靠本课程的内部信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满意度,阻碍了新工科和课程思政的协同改革效果。

三、新工科愿景下课程思政协同改革路径与策略构建

(一)全员联动,建立思政教育合力运行保障机制

新工科和课程思政改革涉及多个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各部门协同作用,层层落实。基于这样的思考,台州广播电视大学从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激励保障等三个方面建立思政教育合力运行保障机制,正确把握新工科和课程思政改革运行中的不同矛盾,协调不同主体和不同环节的关系,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第一,以国家教育部等有关政策为指导,提出本校改革指导意见。目前新工科建设,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技术与人文的相互贯通,对未来工程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期望。实现这个任务,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解读和落实有关政策与文件。首先,学校组织教职工学习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提高对新工科与课程思政协同改革的思想认识。同时,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台州广播电视大学的实际情况,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实施、师资配备、科研保障等多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部署和规划,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二,成立领导小组,为协同改革提供一定的组织保障。成立协同改革领导小组,为新工科和课程思政协同改革提供优良的制度服务、教学服务和后勤服务。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各院系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校领导负责从战略的角度做好协同改革的顶层设计;办公室负责召开各类会议,收集意见并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同时做好工作布置和工作督查;人事处负责补充新工科和课程思政“双师型”教师的聘任和考核,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师职评制度;教务处负责开展新工科和课程思政专题学术交流活动,负责专业调研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各院系负责细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拓展校企合作项目,统筹规划推进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学生处负责指导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和的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小组各成员相互配合,职责明确,为协同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保障。

第三,制定教师工作质量评价新标准及配套的激励机制。基于新工科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生测评、各类比赛活动等多个维度制定了教师工作质量评价新标准。其中,教学设计评价包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思政元素设计、实践教学设计等评价;教学实施评价包括教师专业教学素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听课评课行为实施等评价;学生测评则从学生的认可度和获得感进行评价;各类比赛活动评价指各类教学类与学生实践指导类的比赛,如“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教学比赛、“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指导活动等。同时,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了配套的激励机制。除了物质奖励,同时还作为教师评奖评优、业绩考核、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突出了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内外结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第一,加强师资培训,全面推进“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学校围绕“大思政”格局和“新工科”建设行动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地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全面推进“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一方面,聘请专家来校讲授,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带领教师外出访学,积极与其他高校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拓展教师视野,增强教师的实践活动能力。培训学习内容既包括新工科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也包括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对于专业课教师,要求重點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思政课教师,要求重点学习新工科领域概要知识,学习新工科背景下思政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各类培训学习活动加深了教师对“德育”和“智育”的人才培养辩证关系的理解,促进了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和协同发展。

第二,校企协同,共建高水平“双结构型”师资队伍。教育部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师资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打造校内优秀教师队伍的同时,学校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引进政府、行业、企业专家进行补充,构建以专任教师为骨干、以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为补充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双结构型”师资队伍。

“双结构型”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组成,他们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一方面,校内专任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行业专家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与社会阅历,适合讲学和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意识。“双结构型”师资队伍为培养质量高层次的未来人才提供了师资保障,能有效推动新工科和课程思政协同改革。

(三)优化专业学科课程结构,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第一,根据未来需求,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达成度指标。202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2]。在此思想指导下,学校对于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认真研究分析国家新经济、新产业尤其是地方支柱产业及信息产业发展要求,改进工科专业在技能上的培养目标要求,加强了信息学习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培养要求。二是结合学生的毕业需求,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未来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调整思政培养要求,加强了坚持原则的批判思维能力、有效沟通的合作能力等培养要求。同时,重新制定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指标,除了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增设了素质能力考核指标,包括行为文明习惯、创业创新能力、社会适应度、社会满意度等。

第二,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学科课程体系结构。多学科交叉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与发展策略。围绕未来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由专业学科、人文学科、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课程体系,如圖1所示。专业课程模块中专业核心课程群是教学计划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任教,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拓展课程群包括面向未来的新工科课程,如数据分析、智能制造、机器人设计等,由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共同任教,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创新创业课程需行业专家的指导,内容包括个人与团队、创业管理和风险评估等,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通识课程模块包括通用知识课程群和思想政治课程群。其中,思想政治课程群除了校内专任教师担任的计划内的思想政治课外,部分拓展课程如地域文化等课程,则由政府或企业的杰出人才来校讲课或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考察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整个课程体系综合了工科专业学科、智能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多个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突出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特点,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

第三,指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课程思政改革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思想政治课程,而是在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为了落实课堂改革,帮助专业教师充分挖掘与知识点对接的思政元素,学校积极组织各类专业交流会与研讨会活动,组织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一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专业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指导教师合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探索嵌入式教学方式和探索式教学方法,同时依托当地政府与企业,邀请专家进课堂进行补充,开展补充式教学模式,有力提升课堂教学改革实效。

(四)整合多方资源,多措并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第一,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优良的思政网络教育平台。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的学习更依赖于网络,同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网络媒体。学校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了课程思政专题网站,一方面,及时传达国家教育部等有关精神,宣传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和榜样事迹,积极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网络氛围;另一方面,为教师和学生的线上教学活动提供网络资源平台,让教师既可以通过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和教学笔记,又可以在平台上第一时间获得相关教学资源,而学生则可以发布课堂学习随感等,打造互动的课程思政网络课堂。另外,还充分利用广播、微信、微视频等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以丰富的、有趣的形式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信息的多样需求,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服务能力。

第二,构建校企协同的育人实践体系,拓宽课程思政改革路径。企业有着优秀的文化资源,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可以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能有效增加课程思政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使课程思政真正做到入心、入情。学校协同台州当地的知名企业,如中国飞跃集团、浙江永高股份有限公司等构建了校企协同的育人实践体系,实现专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同时,根据企业需求,开展了不同的协同培养模式,包括需求模式和互助模式。需求模式是对接企业未来岗位的需求开展的育人模式,主要把专业工程实训、毕业设计等作为实践内容,重在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互助模式是指校企双方以项目合作方式开展的育人模式,主要把调查研究、志愿服务为主的教学活动作为实践内容,重在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服务他人的职业精神。

四、结语

目前新工科建设对未来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标准,更对所培养人才的思政素质提出了新的期望。立足高校实际,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各项保障制度,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拓展校企合作项目,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新工科建设中多举措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育人合力,是新时代高校的重要使命。面对不断变化的未来,高校需要应势而动,抓德育,促智育,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不断推进,不断深入,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高〔2020〕3号.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新工科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