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伟 吴文中 李君
摘要:在铜粉与Fe(NO3)3溶液反应体系中,从热力学上分析,Fe3+与NO-3(H+)都能氧化单质Cu。实验已证实反应体系中Fe3+氧化Cu的行为,并通过设计数字化实验呈现了NO-3(H+)也参与化学过程的事实。研究表明: Cu/Fe(NO3)3溶液体系首先发生Fe3+氧化Cu的过程,然后NO-3(H+)氧化体系中的Fe2+,且验证了NO-3的还原产物主要以Fe(NO)2+形式存在。
关键词: 铜; 硝酸铁; 稀硝酸; 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2)03-0080-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提出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明确指出,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运用化学实验进行实验探究[1]。近年来,高考试题常出现以氧化还原反应为知识载体,尤其是利用存在竞争反应的探究性实验来设计试题。
本文尝试分析Cu/Fe(NO3)3溶液反应体系,研究Cu被Fe(NO3)3溶液氧化的微观过程,以馈读者。
2 预测Cu与Fe(NO3)3溶液反应可能的化学过程
2.1 分析Fe(NO3)3溶液的组成
对于学生而言,分析Fe(NO3)3溶液的组成并不困难,其溶液主要存在的离子是Fe3+和NO-3,由于Fe3+水解使得溶液呈酸性,因此从物质组成上看,Fe(NO3)3溶液理应同时具有Fe3+和NO-3(H+)两种物质的性质,当教师提出“Cu与Fe(NO3)3溶液混合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化学过程”时,学生也很容易得出反应式(1)和反应式(2)两个化学过程,并能预测如下实验现象——溶液会变蓝绿色[Cu2+(aq)为蓝色,Fe2+(aq)为浅绿色],同时有气体(NO)产生,该气体遇到空气会变红棕色(NO2)。
Cu+2Fe3+Cu2++2Fe2+(1)
3Cu+8HNO33Cu(NO3)2+2NO↑+4H2O(2)
有文献[2]认为: 铁盐溶于水时,简单Fe3+与水分子发生水合作用生成Fe(H2O)3+6,Fe(H2O)3+6再经水解形成多种单核羟基配合物离子或多核羟基配合物离子,存在的配合离子主要有Fe(H2O)5(OH)2+、 Fe(H2O)4(OH)+2、 [Fe2(OH)2]4+、 [Fe3(OH)4]5+和[Fe4O(OH)4]6+等。鉴于Fe3+水解的复杂性,查阅相关热力学数据,并利用Wolfram Mathematica11.0软件计算不同浓度Fe(NO3)3溶液中的H+浓度如表1[3]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Fe(NO3)3溶液中HNO3浓度并不大,当c[Fe(NO3)3]为1.0mol/L时,溶液中HNO3的浓度也只有0.15mol/L左右,pH傳感器测得1.0mol/L Fe(NO3)3溶液的pH约为0.79左右,与理论计算相近。
那么,低浓度的HNO3能与Cu发生反应吗?
2.2 分析Cu/Fe(NO3)3溶液体系的热力学数据
在Cu/Fe(NO3)3溶液体系中,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热力学数据如表2所示(T=298K,下同)。
现以0.5mol/L Fe(NO3)3溶液为例(pH=1.03),计算非标准状态下(1)式和(2)式反应的ΔrGm来说明反应的方向性,具体计算如下:
对于(1)式,查表[4]计算ΔrGθm=ΔfGθm(Cu2+)+2ΔfGθm(Fe2+)-2ΔfGθm(Fe3+)=-82.94kJ·mol-1,则非标准状态下(1)式的ΔrGm/kJ·mol-1=ΔrGθ+2.30RTlgQ=-82.9+2.30×8.314×10-3×298lg{[Cu2+]/cθ}{[Fe2+]/cθ}2{[Fe3+]/cθ}2=-82.9+2.30×8.314×10-3×298lg1.0/1.0×(1.0/1.0)2(0.5/1.0)2=-79.47,即该反应ΔrGm<0,说明反应(1)能发生反应;
同理,对于(2)式,查表计算ΔrGθm/kJ·mol-1=3ΔfGθm(Cu2+)+2ΔfGθm(NO)+4ΔfGθm(H2O)-2ΔfGθm(NO-3)=-407.2; ΔrGm/kJ·mol-1=ΔrGθ+2.30RTlgQ=-407.2+2.30×8.314×10-3×298lg{[Cu2+]/cθ}3[p(NO)/pθ(NO)]2{([H+]/cθ)3(NO-3/cθ)}2=-407.2+2.30×8.314×10-3×298lg(1.0/1.0)3×(100/100)2(10-1.03/1.0)3×(1.5/1.0)2=-377.69,即该反应ΔrGm也小于0,说明反应(2)也是可以发生的。通过以上计算可知: 得出0.5mol/L的Fe(NO3)3溶液与铜粉体系中,无论是(1)式还是(2)式反应都是可以进行的。
也就是说,上述2个化学过程在热力学上都是可行的,甚至可以认为Cu与很低浓度的硝酸也能反应进行到底。文献“硝酸铁溶液溶解银镜的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索”[5]一文通过热力学数据的计算认为,当Fe3+浓度大于3.6mol/L时,Fe3+可以氧化Ag,Fe(NO3)3溶液因水解得到0.000929mol/L H+时,HNO3就可以氧化Ag,同时得出“若Fe(NO3)3溶液中的Fe3+能氧化Ag,在此酸性下NO-3定能氧化Ag”的结论,但并未阐述硝酸铁溶液溶解银镜的动力学细节。值得注意的是,热力学上可行的化学过程,在实际的反应中的反应速率须由实验验证。
3 实验验证与讨论
实验1 取10mL 0.2mol/L的Fe(NO3)3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0.1g铜粉并不断振荡。足够长时间后,观察发现棕黄色的Fe(NO3)3溶液逐渐变为蓝绿色,说明Cu已被氧化,实验过程中未见有气泡产生。取反应后的上层蓝绿色清液,向其中滴加2滴铁氰化钾[K3Fe(CN)6]溶液,蓝绿色的清液中立即有深蓝色沉淀产生。
实验1的有关现象和相关离子检验已表明,Cu能被Fe(NO3)3溶液氧化得到Cu2+,发生的反应主要是反应式(1): Cu+2Fe3+Cu2++2Fe2+。实验1还说明平衡常数大的过程不一定优先发生,反应的快慢还与反应物的浓度关系密切,热力学数据只能说明发生的可能性与自发性,但不能推测其反应速率的大小。
那么,Cu/Fe(NO3)3溶液体系中是否真没有发生Cu与HNO3溶液作用的过程?因为Cu与低浓度的硝酸作用过程可能仅得到少量NO,使实验者无法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为此设计下列实验2来说明Cu与稀硝酸的反应速率问题。
实验2 分别取0.6mol/L、 0.5mol/L、 0.4mol/L、 0.3mol/L、 0.2mol/L、 0.1mol/L的HNO3溶液各50mL,然后向其中均加入1.5g铜粉,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实验发现,室温下,铜粉与低于0.6mol/L的稀硝酸均难以发生快速反应。10h后,铜粉与0.5mol/L和0.6mol/L硝酸作用才见到淡蓝色溶液;3d后,铜粉与0.4mol/L的硝酸反应才见到淡蓝色现象;铜粉与≤0.3mol/L的硝酸即便混合10d后也未见到明显的淡蓝色溶液,后续实验验证≤0.3mol/L硝酸的pH基本不变,溶液中难以检测到Cu2+。
该实验说明铜粉与低于0.6mol/L硝酸的反应速率都不大,其中铜粉几乎不与≤0.3mol/L稀硝酸反应。
综上可见,即便是2.0mol/L的Fe(NO3)3溶液与铜粉混合,也主要是Cu与Fe3+之间发生反应,这是因为2.0mol/L的Fe(NO3)3溶液存在的硝酸的浓度也只有0.235mol/L,而銅粉难以与≤0.3mol/L的硝酸反应,因此,似乎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Fe(NO3)3溶液与铜粉混合,只发生Fe3+与Cu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了说明铜粉与Fe(NO3)3溶液只发生Fe3+与Cu之间的反应,设计实验3验证。
实验3 分别取100mL浓度都为0.6mol/L的FeCl3和Fe(NO3)3溶液于2只烧杯中,向其中均加入3g铜粉,振荡、静置。30min后,发现铜粉与FeCl3溶液混合后,在铜粉附近得到了蓝色溶液,而铜粉与Fe(NO3)3溶液混合后,却得到了深棕色溶液(注: 由于深棕色溶液的浓度较高,看上去几近黑色,且未见有气泡产生)。
假如铜粉与0.6mol/L的Fe(NO3)3溶液混合只发生Fe3+与Cu之间的反应,那么铜粉与Fe(NO3)3溶液的反应的现象应该与铜粉与FeCl3溶液反应的现象相似(注: 由于Cu2+与Cl-能形成配合物,使得CuCl2溶液的颜色为蓝色或蓝绿色),但实验结果说明——铜粉与0.6mol/L的Fe(NO3)3溶液混合显然不只发生Fe3+与Cu之间的反应那么简单,因为后续实验还证实了铜粉与0.6mol/L的Fe(NO3)3溶液反应得到的溶液中存在Fe2+和Cu2+,所得溶液不是蓝绿色而是深棕色。
铜粉至少不能与≤0.3mol/L硝酸反应,0.6mol/L的Fe(NO3)3溶液中硝酸的浓度≤0.3mol/L,但铜粉与0.6mol/L Fe(NO3)3溶液混合,NO-3一定参与了反应,否则铜粉与Fe(NO3)3溶液混合和铜粉与FeCl3溶液混合后的宏观实验现象应该相近的。
因此,如何表征铜粉与Fe(NO3)3溶液反应过程中NO-3是否参与反应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此时,我们想到可以利用硝酸根离子浓度传感器验证铜粉与Fe(NO3)3溶液反应中NO-3是否参与反应,为此,设计如下实验4。
实验4 将3.0g铜粉加入到100mL0.6mol/L的Fe(NO3)3溶液中,用硝酸根离子浓度传感器检测反应过程中NO-3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可知,Fe(NO3)3溶液中的NO-3参与了化学过程。
4 探讨Cu与Fe(NO3)3溶液的反应过程
铜粉与Fe(NO3)3溶液反应过程中得到的深棕色溶液是什么?铜粉与Fe(NO3)3溶液反应过程中NO-3浓度为什么会减少?反应体系除了Cu与Fe3+之间的反应还发生怎样的化学过程?
仔细分析Cu/Fe(NO3)3溶液反应体系,除了发生上述反应式(1)(2)外,还可能发生反应式(1)所得的Fe2+被HNO3氧化的化学过程反应式(3),如表3所示。
按照同样方法,通过计算反应式(3)的非标准状态下的ΔrGm来判断反应的方向,查表[6]计算可得(3)式的ΔrGθm/kJ·mol-1=3ΔfGθm(Fe3+)+ΔfGθm(NO)+2ΔfGθm(H2O)-3ΔfGθm(Fe2+)-ΔfGθm(NO-3)=-56.42;则ΔrGm/kJ·mol-1=ΔrGθm+2.30RTlgQ=-42.76+2.30×8.314×10-3×298lg{[Fe3+]/cθ}3[p(NO)/pθ(NO)]{[Fe2+]/cθ}3{[NO-3]/cθ}{[H+]/cθ}4=-56.42+2.30×8.314×10-3×298lg(1.0/1.0)3×(100/100)(0.5/1.0)3×(1.5/1.0)×(10-1.03/1.0)4=-28.34,即该反应ΔrGm也小于0,说明反应(3)也是可以发生的。
分析上述3个化学过程,其中反应式(1)和(2)都属于固相(Cu)与液相(Fe3+或H+、 NO-3)之间的反应,而反应式(3)发生的是阴阳离子液相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我们都知道固液相之间的反应相对于液相之间的反应往往更慢,固液相之间质子的传递更困难,因此有理由相信: 反应式(3)可能是快反应,而反应式(1)和(2)相对来说是慢反应,事实也说明,铜粉与≤0.3mol/L的硝酸很难发生化学反应。
但是,假如反应式(3)发生的话,则会有NO气体生成,但事实上实验3中并未发现铜粉与Fe(NO3)3溶液反应时有气泡产生,反而得到了深棕色溶液,这深棕色溶液又是什么呢?为此,设计如下实验5说明问题。
实验5 在盛有10mL 0.3mol/L的硝酸的试管中加入0.1g铁粉(注: 铁粉能与0.1mol/L的硝酸反应)并不断振荡。实验现象——得到了深棕色溶液。
把实验5中的硝酸溶液更换为FeSO4和NaNO3混合溶液,然后滴加浓硫酸也能得到深棕色溶液。原来,这实际上是一个“棕色环实验”,是一个专门用来检验NO-3的系列反应。NO-3有氧化性,在酸性溶液中能把Fe2+氧化成Fe3+,而NO-3则还原为NO,NO会与FeSO4反应生成深棕色的硫酸亚硝基合亚铁[Fe(NO)]SO4,又叫硫酸亚硝酰合亚铁,由于浓硫酸的密度比较大,因此会在溶液与浓硫酸之间形成一个类似于环状的棕色物质,故称之为“棕色环实验”。值得注意的是,[Fe(NO)]SO4最终会缓慢分解得到Fe2+和NO,由于释放出的NO非常缓慢,实验者往往难以发现。后续实验证实深棕色的[Fe(NO)]SO4放在空气中足够时间后会转化为黄色浑浊溶液,该黄色浑浊溶液含有硫酸铁、硫酸亚铁和少量的氢氧化铁沉淀物。铜粉与Fe(NO3)3溶液反应过程中NO-3的浓度发生了明显的下降,但看不到NO生成,是因为NO被Cu与Fe3+反应得到的Fe2+吸收了。因此我们认为,铜粉与Fe(NO3)3溶液反应过程可能的先后顺序是这样的:
Step1: Cu+2Fe3+Cu2++2Fe2+
Step2: 4Fe2++NO-3+4H+3Fe3++Fe(NO)2++2H2O
Step3: Fe(NO)2+Fe2++NO↑
总反应: 3Cu+8HNO33Cu(NO3)2+2NO↑+4H2O(其中Fe2+可认为起催化剂作用)
综上,可以认为Fe2+能作为铜粉与≤0.3mol/L稀硝酸反应的催化剂。为了验证这一结论,特设计如下实验6。
实验6 在盛有100mL 0.1mol/L稀硝酸中分别加入0.1g铜粉和0.05g FeSO4固体,振荡,一段时间后得到蓝色溶液。
另外,在Cu与Fe(NO3)3溶液反應过程中,我们不但能检测到溶液中存在Fe2+、 Fe(NO)2+,同时也能检测到浓度不低的Fe3+。对于体系中存在的Fe2+是容易理解的,因为体系中Cu过量,但对溶液中同时也存在Fe3+就难以理解了,因为反应式(1)(2)(3)的标准平衡常数都很大,理应反应进行到底。
但需注意的是,上述的理论阐述是仅建立在热力学基础上的,讨论问题时并没有考虑反应体系诸多化学过程的反应快慢问题。实际上正是由于反应式(3)是快反应,而反应式(1)是慢反应,才保证了溶液中可以保持浓度不低的Fe3+,进而完成氧化Cu的全过程,这与H2O2溶液加入FeCl3溶液(催化剂)以促进H2O2快速分解的实验中,在反应体系中不但能检测到Fe2+也能检测到Fe3+的道理是一样的,即由于反应体系中存在浓度不低的Fe3+才使得Cu可以被Fe(NO3)3溶液中低浓度的HNO3氧化。
5 结语
Cu/Fe(NO3)3溶液反应体系,从热力学上看,Fe3+和NO-3(H+)都能分别氧化Cu,通过控制变量实验发现≤0.3mol/L的稀硝酸却很难氧化Cu,当在Cu与≤0.3mol/L硝酸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FeSO4溶液后,溶液最终能变蓝色,这说明稀硝酸与Fe2+之间的反应是快反应。2010年安徽卷第28题中采用Fe(NO3)3溶液溶解银镜的机理又是怎样的呢?Ag比Cu的金属性更弱,Fe3+能氧化Ag吗?限于文章篇幅,这一问题留给读者去思考研究,本文不再详细讨论。总之,当我们研究某化学问题时,不仅需要从热力学视角讨论反应的方向和限度,更需要从动力学视角探究化学反应的细节和快慢,这应该在化学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2]寒峰. 聚合硫酸铁的制备及其优化工艺研究[D]. 天津: 天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9~20.
[3]吴文中,陈越峰,罗一芳,柴国英. 深度研析氯化铁与碳酸钠溶液反应[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1, (5): 28~32.
[4][6]傅献彩等. 物理化学(第五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483,496.
[5]朱正德. 硝酸铁溶液溶解银镜的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索[J]. 化学教学,2011, (5): 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