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媛淳
我们走过千山万水,
只为学会在人生这条路上行走,
看见更多风景,遇见更多人。
2018年的夏天,我和家人背上行囊踏上杭州之行。时隔三年,杭州之于我,仍是朦胧而隽美的他乡。
抵达杭州时已是晚上,当晚我们在南宋御街觅食。次日,当我们动身前往西湖时,淅淅沥沥的小雨已经打湿了民宿前的柏油马路。一路上,历代文人雅客笔下的西湖在我心中浮现。待到真正进入景区,我终于在小雨淅沥中见到了蒙着薄雾的西湖,我日日夜夜期盼的西湖。我们绕着西湖边走,看到停在湖边的船舶,看到了沐浴着雨水的荷花,看到了湖面的游船,看到了远山。柳树整齐地绕湖而排,长长的柳条垂到湖面上。细雨微风下,柳树更衬西湖之美,它们就像低头思索的江南女子,在湖边想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心事。
在雨雾中,我们坐船前往湖心岛。雨越下越大,雨滴拍打着船舱的玻璃窗,我透着窗欣赏西湖的风景。雨中的西湖有诗歌中烟雨江南的韵味,雨雾越浓,韵味越浓——难怪有人说“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雾西湖,雾西湖不如雪西湖”。我沉醉在云雾缭绕的西湖美景中,就好像沉浸在梦境中,目之所及是山、水、树、花,建筑也如画中的楼阁。
舱中还有其他游客,开始时大家用方言与同伴各自交流着,后来就互相攀谈起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一同于雨中共游西湖,也是难得的缘分。大家分享着旅行的心情,探讨旅行的路线,好像是相识多年、结伴而行的好友。没有参与探讨的游客,有的凝望西湖美景,有的低头在本子上记录,有的举着相机摄影。下船后,大家在湖心岛上转转悠悠,一路赏景,这场雨完全没有浇灭游人的兴致。如今,我再忆西湖,那被雨洗刷过的翠色正浓的叶、那被雨淋湿的乌黑的树干、那粉墙黛瓦和墙角树下芳香湿润的泥土,都令我难以忘怀。
杭州之行的第三天,我们参观了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在依山而建的浙江大学之江校区,抬头是参天大树,低头有秀美的湖水,放眼望去,还能看到钱塘江的滔滔流水。朱红的砖头筑起一栋栋楼舍,大大的时钟在钟楼上勤勤恳恳地工作着,宿舍楼前摆放着学生栽培的多肉植物,还有我不知名的小草也安静地在花盆中生长……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每一栋楼都互不相同、各具特色。当我面朝水泥墙筑起的建筑,转眼看到满墙粉红的另一栋建筑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艺术为生活带来的视觉之美,收获了一份对艺术前所未有的敬畏……
这几年我听过很多长辈谈论让孩子提前进入高校参观、接受高校的熏陶、激发对高校的向往之心。回想起三年前的我,只是怀着一颗简单纯粹的旅游观赏之心走进不同高校,看看校园里的风景,不管是高大的建筑还是路边的野花。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要靠近这些高校,不管它们处于什么地理位置、有怎样的办学理念——只是一种简单的崇拜。即使在今日,我已经踏入高校的大门,我仍会对已经去过的那些校园充满憧憬,但也丝毫不减当下对大学生活的期待。或许这就是旅行中“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美好吧。
在杭州的最后一天,我寄出了送给友人的明信片。明信片是我到过这里的见证,更是朋友之间感情的见证。在信息快速传输的时代,我握笔写下一字一句,把这张小小的卡片寄给千里之外的友人,我想这是一种浪漫。在这一天,我们一行人登上了《白蛇传》提到的雷峰塔,夜游了河坊街。在去河坊街的路上,导航出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我向一位迎着晚风散步的婆婆问路。我还记得婆婆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极力想要跟我说清楚的样子,那是我在旅行中多次感受到的善良模样。
2018年8月15日,我结束了杭州行,如今提笔写杭州之行,原本朦胧的记忆又渐渐清晰了起来。当我在回忆中慢慢地去品杭州的人、杭州的山、杭州的水、杭州的空气……我发现自己又在经历一次全新的旅行。
我们走过千山万水,只为学会在人生这条路上行走,看见更多风景,遇见更多人。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在杭州住的民宿的房東,我们答应他要再去一次的。他还记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