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运用

2022-04-03 21:28陈梦曾小玲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3期
关键词:研究法比较文学寓言

陈梦 曾小玲

世界多元文化相遇并存,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多元发展。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介入中学语文教学,为其教学模式改革开辟了新途径。中学语文教学运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法、平行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有利于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习惯,帮助中学生在“求同辨异”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其多重解读文本的审美鉴赏能力,并培养创新思维和学科共通能力,促进他们以开放视角、国际眼光、跨界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一、影响研究法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运用

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法推崇实证法,注重材料,讲究考据,着重考察不同国家民族的作家作品在文类、题材、主题、形象、技巧、风格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穿插介绍影响中外作家创作的背景知识,梳理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各种联系,启发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使其在“求同辨异”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師可以运用影响研究法,通过分析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中外作家创作的相互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民族文学创作的相互融通及其意义与价值。

讲解鲁迅作品,可以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特点等,分析短篇小说《药》对西方小说叙述手法的借鉴,找出契诃夫对鲁迅创作在叙事笔法、人物刻画、小说结局处理上的诸多影响。比较孔乙己与俄国作家契诃夫《套中人》中的小人物别里科夫的异同。孔乙己和别里科夫虽然面临不同的国情,但却有着相似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别里科夫整天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孔乙己则穿着长衫,满嘴“之乎者也”。二者如此相像,既体现世界各国小人物的共性,也反映了中俄文化的差异。

教学老舍的《小麻雀》,可与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进行比较。两篇文章的体裁相同,都表达了对麻雀的喜爱,但不同国家的作家对麻雀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诗篇目同时选取了冰心的《荷叶·母亲》和泰戈尔的《金色花》。教师采用影响研究法来讲解这两首散文诗,更能提升教学效果。在《金色花》中,孩子变身为一朵金色花,依伴母亲身旁,尽情嬉戏玩耍,表达孩子对母亲的眷恋回报。在《荷叶·母亲》中,荷叶对红莲的庇护暗示母亲对孩童的庇佑,表达孩子对母亲的感恩怀念。两位作家都推崇爱的哲学,两首散文诗有着母爱无私伟大、孩子依恋并感恩母亲的相似主题。

二、平行研究法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运用

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法采用科学的逻辑推理方式,关注不同国家民族文学中相同的主题思想、创作题材、人物情节的异同比较,为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寻找互证互识的沟通平台。语文教学运用平行研究法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自觉的比较意识和批判鉴别能力。平行研究法具有开放性、开阔性和开拓性,有助于教师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对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作品进行异中之同、同中之异的跨文化比较,避免简单类比或比附,改变对封闭孤立的作家作品一元解析的现状,帮助学生认识文学创作的世界共性和民族特色,认识不同国家民族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与显著特点,启发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和开放视野去发现世界文学的异同与美妙。

新版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把具有相同主题的中外文学作品编排在同一单元,较好地体现了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思路。例如,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编排动物主题的课文,选取了中国的《狼》《猫》《鸟》和外国的《动物笑谈》;第六单元编排寓言四则,将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和中国古代《吕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列子》中的《杞人忧天》收入其中。

教学七年级《伊索寓言》四则,可以与中国寓言进行中外文体的跨语言、跨文化平行比较。中国寓言与《伊索寓言》异曲同工,都是人类早期创作的艺术精品,叙述语言简洁幽默,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对人性有着敏锐的观察和评判。然而,由于社会背景、历史传统和文化类别的不同,中国寓言和古希腊寓言必然在题材来源、表现手法和角色设计上各具特色。中国寓言具有明显的政治伦理色彩,为人们提供一种悟道的生命体验。《伊索寓言》带有浓重的西方宗教色彩,以动物拟人化描写来探究社会现实问题。如此解读《伊索寓言》,能够为中学生带来新的文化视角和开放思维。

平行研究法从相互联系的观点出发,打破时空、国家、民族、文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具有可比性的作家作品进行科学的对比和深入的同异辨析,促进人们了解他人之长,在多视角比较中进一步开放自己,补己之短,从而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融入平行研究法不仅有助于拓宽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视野,而且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开放心态和思辨能力。

三、跨学科研究法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运用

跨学科研究法是比较文学第三种重要研究方法,指站在其他学科的角度上观察、研究和鉴赏文学,对文学进行新的阐释和新的发现。中学语文教学运用跨学科研究法有助于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习惯,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教学中开启学生的视角置换思维,提高多重解读文本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科共通能力。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为语文跨学科教学搭建平台,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运用跨学科研究法,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作用和探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多重融合,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解读,从而开拓文学审美的多元视域,强化跨学科思维训练。

例如,讲解课文《项链》,传统教学主要从阶级论出发,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进行道德评判,批判她追求享乐、爱慕虚荣,把作品主题简单归结为揭示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生活和唯利是图的恶劣社会风气,难以引起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心灵共鸣。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来分析《项链》,则可以转换文本解读的视角,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主题。例如,从美学角度来解读《项链》,读者不难发现玛蒂尔德的天真幻想隐含着自身的审美诉求。她为自己的虚荣心和享乐思想断送了十年美好的青春,无疑是以她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的悲哀。然而,残酷的现实促使她清醒,在面对重大人生变故时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勇于承担责任。玛蒂尔德为还债而劳累奔波的十年苦难生活,使她超越了自我,实现了自我的生命价值,彰显了一个拥有坚强灵魂和惊人勇气的新生的玛蒂尔德。

可见,以其他学科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诠释,还原文本阅读的真正本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文学与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猜你喜欢
研究法比较文学寓言
坚守与通融——《中国画学全史》传统史学研究法探微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研究法”教学模式在《功能性食品》理论教学中的实践
前瞻性研究法和经验治疗法在改善妊娠贫血和分娩结果中的效果比较
法国和美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探析
在社会政策研究中使用生活史研究法:“第三部门”/公共部门跨界案例
寓言的马甲
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