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鹏莉
(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点是培育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信息素质是向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重要技能之一,是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素质是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主要手段。因此,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不应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应与信息化时代和使用者的需求相适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知识素养培养已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对学生信息能力的需要,学生的信息需求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三全育人”理念的出台,旨在引导高校在立德树人中加强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引导,高校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三全育人”教育观的出现和发扬推广,对于其他的课程教学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教学参考价值。
信息素养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三全育人”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三全育人”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主体,学校应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发展需求,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式教学向积极的主动学习进行过渡,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1]。
“三全育人”主要目标是“育人”,是通过一套卓有成效的教育体制实现教学目标,主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三全育人”的媒介是“全”,是力争在时间、空间、主体三个方面全方位实现育人目标,通过教育体制的全面运行,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形成人人、时时、处处的育人格局。“全员”是指培养对象的拓展,对学生的培养,既是教师、辅导员、团委工作人员的责任,也是学校全体教师乃至整个家庭、整个社会因素共同的责任,是“三全育人”的根本。
从信息素养教育的视角来看,信息素养的培养对象并不局限于开展知识技能的老师,而是将整个馆员、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的社会力量都包含在内。全过程是指德育工作贯穿于学生整个高校生涯,其特征是连续性和长期性。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在信息方面存在着差异,信息素养的培养并非一堂课可以解决,而是要进行一项长期的教学规划,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课堂、竞赛、科研等方面来看,信息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教学,还有各种有效的信息素养的教学方法。现阶段,“三全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之一,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既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指导,也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变革提供了思路。
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图书馆的信息老师,其教学的内容比较单调。另外,由于学校其他职能机构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的培养上存在着不足,教师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只能局限在教师教学中,而与院系专业老师、系内各职能单位合作交流不多,有些院校干脆放弃了图书馆信息素养课,改由其他专业老师授课,信息素养教学的主体相对单一。由于图书馆和其他部门无法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使许多学科的知识素养被淹没,缺乏表现力,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缺乏具有综合性专业知识的人才。
信息素质的训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检索、数据库使用、学生入学培训等。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考虑,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缺乏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辨识;知识产权,资讯伦理;深度的信息素质如知识创造的培养,致使学生对其所掌握的信息素养一窍不通,从而影响了专业教学与科研的成果,严重地造成了学术失范。知识产权知识的内容较多,但细分度和场景细分度不足。大部分信息素养教育并没有按照用户的层次和类别进行教育,用户的学习环境主要是学习和科研,而对创新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素养教育却很少,很多用户对此没有太多的学习热情,甚至被称为“水课”[2]。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采用网上、线下结合,课堂讲授和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在网上和线下的授课中,尽管采用了“慕课”“倒置”的方式,使其更加灵活有趣,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但是仍然是老师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较少。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操作大多是对数据库的仿真,但目前的大学生信息采集已由计算机转向了手机,并且获得的途径多种多样,导致许多电脑作业与学生所掌握的资讯环境不相符,因不能及时地针对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够强烈。
“三全育人”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设计。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以用户为本的信息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用户所学习的专业课、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和所从事的创新实践为依据,通过调查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信息素质需求为样本,将信息素质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进行精细化设计,将个性化学习和专业化授课相结合,充分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作为大学生在社交中的一项基本能力,应该为其制定一个长期的素养教育,而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二者的有机结合与“三全育人”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相契合。
全员育人就是指所有的教师都积极参加育人活动,强化育人的观念和责任感,在工作中实现育人要求,重组育人因素。育人主体不再是个人或是小团体,而是由专业教师、管理教辅、教辅三方力量协调、联合起来,共同组成一个整体。信息素养的培养已从单纯的图书馆获取知识,转变为更多的知识参与,以高校、本科生院、团委等多种形式为基础的知识素养的培养,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发明创造中心等多个部门共同努力,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全过程育人”是贯穿于学生的全生命周期,根据其不同的学习特点,设计从入学、毕业到就业的整个过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育人链条。信息素质是终生的学习技能,是一个人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在全过程育人的引导下,应根据大一到大四学生的不同信息需要,进行从容易到困难的层次式教学。
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创新实践和人生的全过程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全方位结合,将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的创造性实践相结合。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高校课程建设,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全面育人也是推动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信息素质的教育与慕课、游戏、翻转课堂相结合,把知识融入课堂教学、科研过程和校内外的创造性活动中去,把教学内容融入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之中,更能提高用户的黏性,让信息素养课程不再成为“水课”[3]。
“三全育人”是一种既适合学生成长规律,同时也可以推动教育改革的理念。“三全育人”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必须调动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和各有关单位的资源,根据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情境的信息素养要求,建立起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如图1 所示。
图1 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首先,构建优质的信息素养教育队伍,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高校应结合馆员情况选拔人才,既要涵盖具有图情专业知识的人员,还要包括多领域背景的专业教师队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满足通识教学的需要,同时根据学科和科研实践的具体需要,打造个性化、深度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而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服务,不仅要在教室里进行,而且要在服务、讲座和竞赛中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发挥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力量,以各种方式开展信息素养的培养。其次,要在大学各个领域构建信息素养的协作和互动。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生院、团委、学院等单位开展工作,通过加强社会团体内部的协作,增强学校对其的渗透和影响,使其认同程度得到提升,各方面都要充分利用主动担当的作用,组织讲座、比赛、体操、运动等活动,根据活动内容策划、协调和分配工作。在整合各种职能的基础上,引入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与公共图书馆、思政教育基地、兄弟院校馆共同开展各项教育工作[4]。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明确的教学和培养计划,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信息需求是有差异的。为了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高校图书馆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开展相应的信息素质培养,逐步向学生传授信息技巧。第一,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在信息时代,大学生会面对来自各种渠道、难以分辨真伪的资讯,为了提高包大学生辨别资讯真伪的能力,应树立大学生的资讯辨别意识,增强资讯辨识与抉择的能力;而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获得基础的知识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引导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学习,就是提升利用资讯的技巧。第二,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而言,获取和利用的信息资源比较广泛,尤其是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之后,要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因此,大二、大三的学生应加强个人信息素养的培养,介绍了多种渠道的信息收集和简单的综合使用方法。第三,大四毕业生。毕业生一方面要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找工作,另一部分则要从事科研工作,这个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既是技能拔高阶段,也是实践积累阶段。因此,高校图书馆就要重视学生对知识产权知识、信息伦理、信息重组与剖析需要,以为学生步入社会及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首先,信息素质培养体系建立的目标是培养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涉及的课程、科研、创新活动都需要不同的教学环境。根据专业课程需要,信息素养教育应该与专业老师配合,通过嵌入或跟踪的方法,为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相关的信息素养教学。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信息素养教育应当遵循科学研究的程序,信息素质的训练要根据比赛和训练的种类和具体的内容,掌握信息需求,制定相关课程,重视信息的获取、交流和共享,以增强学生的信息使用水平。其次,运用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建立全面的信息化素质培养系统[5]。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在互联网的今天,大学图书馆必须积极应对新技术的出现,并将新的教学手段应用于信息素质的培养,从而达到网络与线下的结合、课堂与课外的结合。针对课程要求,选择最佳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日趋成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采用多种网络应用,比如,慕课制作课、视频系统以及微信、抖音、QQ 等新媒介技术,进行小范围的搜索。个性化、嵌入式信息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云课堂、雨课堂等进行,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信息素养培养。
综上,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适应学生的多元信息素质要求,采用高参与度和高兴趣度的教学模式,可以使信息素质教育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因此,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可以采用游戏、比赛等多种形式,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大学生的知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