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源 黄文琪
(1.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湖北 武汉市 430071;2.中国人民银行随州市中心支行 湖北 随州市 441300)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2020 年5 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研判,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双循环背景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更要充分利用好各项金融手段和金融工具,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营商环境、实行金融体系的区域协同发展以及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实现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自提出以来便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经济视角和金融视角这两个方面,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从经济视角来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张望军,2020)。然而,我国依然存在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人才流动不畅以及供应链产业链中断风险等问题(李猛,2021)。面对这些问题,沈国兵(2021)认为可以通过提高市场有效需求和供给、促进要素市场化以及采取多维政策举措协调推进全面开放,从而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从金融视角看,现有研究可以分为全局与局部两个层次。一是全局层面,从构建现代金融体系、金融服务需求侧管理与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构建高标准普惠式的现代金融体系、需求体系与供给体系(邱兆祥等,2020;陈华和杨铖,2021;周诚君,2020)。曾刚(2020)则进一步从需求端提出通过提高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来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消费金融的重要作用。王小艳(2020)则从供给端提出需要强化金融监管、改善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资源错配问题,找准金融服务的重点。二是局部层面,部分文献研究了绿色金融(王信和牛慕鸿,2021)以及普惠金融(尚福林,2021)在“双循环”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以“碳中和”为目标、以绿色金融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定位,发展多层次金融体系,助力普惠金融。
在双循环背景下,湖北省作为中部省份,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的机会,即需要足够的产业竞争力支撑经济发展。2020 年一季度,湖北省经济发展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地区生产总值下降39.2%,之后逐季回升。2020 年湖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443.46 亿元,恢复到2019 年的95%以上水平,全年经济运行走出“对勾型”复苏轨迹,如图1 所示。
图1 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值及同比增长率
1.农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根据湖北省统计局数据可以发现,双循环背景下湖北省农业生产基本稳定,粮食产量保持增长。2020 年,湖北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58.7亿元,由一季度下降24.8%转为比上年增长0.3%。一是粮食产量小幅增长,粮食总产量2727.4 万吨,增长0.1%,连续8 年稳定在500 亿斤以上。二是特色优势经济作物保持增长,油料产量344.4 万吨,增长9.7%;茶叶产量36.1 万吨,增长2.3%;园林水果产量715.2 万吨,增长8.2%。三是畜禽养殖稳步恢复,生猪出栏2631.1 万头,下降17.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5.1 个百分点;禽蛋产量193.1 万吨,增长8.0%。
2.工业经济持续恢复。2020 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9.7 个百分点。双循环背景下湖北省工业发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传统产业降幅收窄明显,全年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6.0%,降幅比一季度收窄40.7 个百分点;制造业下降6.2%,降幅收窄41.9 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5%,降幅收窄17 个百分点。二是产业升级质效兼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1%,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0.2个百分点。其中,全年光纤、锂离子电池、电子计算机整机、印制电路板产量分别增长4.9%、2.9%、36.1%和4.9%。三是工业效益大幅好转,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19 亿元,比上年下降8.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69.9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双循环背景下,湖北省工业生产恢复加快,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
3.服务业逐步复苏。2020 年,湖北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3 万亿元,比上年下降3.8%,降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29.5 个、13.4 个和5.7 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GDP 的比重达到51.3%,比上年提高1.3 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省GDP 贡献率持续突破50%。由此可以看出,双循环背景下,湖北省服务业保持发展,占比继续提高。
1.消费品市场全面恢复。2020 年,湖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84.87 亿元,同比下降20.8%,恢复力度大于全国,全年累计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4.1 个百分点,幅度大于全国9.0 个百分点。从分月增速看(见图2),武汉“封城”期间,消费品市场严重受挫;解封后,消费品市场保持稳步恢复态势;进入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降幅保持在个位数以内,12 月当月更是一举实现增长0.2%,月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图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增速(%)
双循环背景下湖北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提振消费政策推动四大行业加快恢复,降幅有所收窄。全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的销售额(营业额)分别同比下降10.4%、13.4%、24.3%、20.8%,降幅分别比一季度分别收窄27.4 个、30.5个、32.9 个、34.8 个百分点。二是升级类商品消费恢复较快,新消费带动作用明显,智能手机、能效等级为1 级和2 级的家用电器限上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8.8%、17.3%。三是消费品市场创新升级,互联网数字经济赋新能,湖北省线上消费强势增长。2020 年全省共实现网上零售额(按卖家所在地统计)2866.6 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较一季度回升15.5 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448.9 亿元,同比增长4.6%,较一季度回升7.9 个百分点。此外,社区电商、生鲜电商、零售直播等新业态乘势而起,成为湖北省消费品市场的新亮点。
2.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复苏。受疫情冲击,湖北省一季度投资大幅下降82.8%,在《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年)》等重大政策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等项目的支撑和撬动作用带动下,全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投资降幅逐月收窄。2020 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8.8%,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降幅收窄64.0 个、37.4 个和15.1 个百分点。
从不同领域来看,双循环背景下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周转和政府惠企援企等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湖北省房地产开发市场加快恢复。2020 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4%,降幅低于全部投资降幅14.4 个百分点,十堰、襄阳和鄂州等9 个市州房地产开发投资实现正增长。
二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拉动作用明显。2020 年,湖北省制造业投资下降24.5%,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14.3 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中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下降9.4%,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17.6 个百分点,占制造业投资比重23.1%,比上年提高3.8 个百分点,这表明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是拉动湖北省制造业投资回升的主要动力。
三是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2020 年,随着湖北省建立和打造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湖北样板”工程的逐步推进,全省卫生投资增长65.8%,比上年加快73.2 个百分点,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投资分别增长87.7%和94.8%。此外,积极推进农业补短板领域项目建设,农业稳产保供投资增长明显,2020 年,湖北省畜牧业投资增长50.8%,比上年加快42.7 个百分点,其中生猪饲养投资增长120.6%,带动全省生猪存栏比上年增长33.6%。
3.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近几年,湖北省外贸保持增长趋势。2017 年湖北省外贸总值首次突破3000 亿元,经过持续发展,2020年突破4000 亿元,达4294.1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再上新台阶。其中,出口2702亿元,增长8.7%;进口1592.1 亿元,增长9.1%。全省进出口总体增速、出口增速、进口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9 个、4.7 个和9.8 个百分点。
作为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省份,湖北省外贸迅速恢复生机,一方面得益于湖北省出口产品的相对优势,比如医用防护用品、电子产品等,还有创新的优质产品如香菇酱等;另一方面,也是湖北省各方携手“稳外贸”的结果。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动下,湖北省及时出台政策稳企业、保出口,通过出台“稳外贸稳外资20 条”加大帮扶力度,从做好金融纾困、抢订单拓市场等六个方面支撑企业恢复生产。
双循环背景下湖北省外贸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新贸易业态蓬勃发展。2020 年,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3246.5 亿元,增长5.7%,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5.6%。同期,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524.3 亿元,下降11.2%,占12.2%。同期湖北省贸易新业态蓬勃发展,市场采购出口增长269.1%;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67.1%。二是民营企业扛起稳外贸大旗。2020年湖北省民营企业进出口2554.7 亿元,增长20.9%,占全省外贸总值的59.5%,比重较上年提升5.9 个百分点,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三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强势增长,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
2020 年末,湖北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6 万亿元,同比增长14.6%,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较上年提高0.6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629.5 亿元,同比多增1422.3 亿元。
从投向来看,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事业单位支持力度,企事业贷款增量占比73.6%,同比提高12.8 个百分点。此外,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的精准支持作用。2020 年,湖北省相关金融机构借助各项再贷款政策共发放优惠利率贷款1336 亿元,惠及企业14.2 万户,近六成资金用于支持涉农、小微领域,促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贷款较快增长。统计结果显示,2020 年制造业、普惠小微企业和县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2.3%、26.0%、16.3%,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下降6.1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双循环背景下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社会融资规模来看,湖北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由2016 年的5911 亿元增加至2020 年的10433 亿元,人民币贷款规模增量由2016 年的4794 亿元增加至7798 亿元,如图3 所示。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2020 年湖北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人民币贷款规模增量大幅攀升,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力度明显增强。
图3 湖北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和人民币贷款变化情况
湖北省全辖积极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贷款利率明显下行。2020 年12 月,全省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同比下降0.7 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同比下降0.8 个百分点,企业“融资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另外,通过放宽小微企业贷款容忍度,允许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控制在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 个百分点,提高基层银行“敢贷、愿贷”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扩内需不仅需要发展普惠金融,还需要发展消费金融,有效激活消费潜力,扩大消费市场。为促进湖北省消费品市场全面恢复常态化增长,紧抓保市场主体,充分挖掘消费能级,畅通商贸流通网络,推动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促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国内大循环的形成助力。
一方面,消费金融加快发展“互联网+”业务。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借助大数据洞悉顾客金融行为,将产品与顾客进行精准匹配。以云计算、AI 识别、大数据、区块链为识别分析手段,探索实践线上信用贷、信用卡透支分期、互联网分期等消费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加速优化手机APP 等“非接触式服务”,提供安全便捷的线上金融产品,保障基本金融业务不中断,有效降低传统消费金融信贷的等待时间,提高全民消费金融的可得性。
另一方面,消费金融充分结合线上经营模式。疫情期间,线上消费迅速发展,表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通过“短平快”的消费金融服务,可以加速商品流通,进而提升消费者金融服务的便捷性。疫情期间,央视“小朱配琦”“谁都无法祖蓝我夏丹”两场公益直播为湖北带货超亿元;拼多多“县市长请您品春茶”活动中,当天直播间成交122.08 万元。当前,防控疫情常态化阶段湖北省进一步加强电子贸易的发展,例如政府针对消费者进行转移支付,通过发放电子消费券等形式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从而保持消费金融活力,助力经济稳步复苏,提振国内经济循环。
2020 年,湖北省依托金融生态建设平台,积极发挥信用市州县创建机制作用,着力引导各地强化政银企担对接、涉企信息共享、融资风险分担、金融债权保护等重点工作,营造良好配套环境。推动地方政府明确“金融稳保”配套任务,组织21971 家企业通过线上或远程进行银企对接,全年总体履约率、支持小微企业履约率分别为93.4%、96.7%。推动16 个市州建成涉企政务信息在线共享机制,84 个县市区辖内银行能够在线查询3 项以上涉企政务信息,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当前湖北许多地市引进金融机构的普惠政策仍不多,吸引力低,导致金融机构数量少且分布不均。很多基层的金融机构都主要集中在人口较多的地级市区、县域城市等,并且主要针对城市企业、城市人口开展信贷投放、担保等业务。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很难获得大金额的存贷业务,所以其经营模式、提供的金融产品都比较简单。此外,在这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与金融产业相配套的中介服务也较少,使得许多金融服务比如融资担保、信用评级、法律服务以及会计咨询等都无法正常开展。由此可见,湖北省金融产业市场的培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尚未形成聚集效应,金融产业发展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从金融中介的参与程度来看,目前湖北省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较少,且直接融资以企业债、政府债为主,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规模偏小。2020 年末,湖北的社融增量中,直接融资(企业债、政府债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达3805 亿元,占社融增量的比例为36.47%,其中,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94 亿元,但是占全部社融增量的比例过小,仅为2.82%,占全部直接融资的7.73%,直接融资中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规模偏小。
从融资渠道来看,湖北省民间资本参与度不高。2020 年,全省民间投资下降21.3%,其中,全省民间项目投资(即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6.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2.0%,比上年回落4.6 个百分点。一是民间投资对新上项目特别是大型项目趋于审慎。全省新开工10 亿元以上民间投资项目个数比上年减少38 个,新开工10 亿元以上民间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下降37.4%。二是部分领域民间资本参与不足。全省民间基础设施、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分别下降40.7%、20.9%、39.6%和20.6%,降幅分别高于对应行业全部投资17.9 个、11.5 个、12.2 个和12.8 个百分点。
虽然目前湖北省政府正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工作,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当前湖北省金融机构“贷大贷长贷集中”现象依然突出,金融资源过于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等领域,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尽管不低,但是客户覆盖面较窄,贷款可获得性不高。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2020 年末全省有各类企业145.55万户,按照小微企业一般占比70%的比例估算,2020 年末全省大致有小微企业102 万户,而2020 年末全省获得银行授信的小微企业仅有13 万户,仅占全省小微企业数量的12.75%。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微企业难以及时获取优惠政策相关的信息,导致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之间的对接渠道并不顺畅。
非法集资、民间高利贷、恶意逃债等问题会影响金融安全,从而影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近年来,湖北省政府加大了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然而,非法集资、高利息民间贷款、网络借贷等现象仍然存在,且更加隐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融机构面临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不足等问题。
一方面,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行业倾斜。支柱行业在疫情之下表现出了极大韧性,为湖北省经济恢复做出了较大贡献。下阶段为进一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继续紧盯基础较好的汽车、计算机、医药等重点行业,为成长态势良好的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大对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投资力度,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和后劲;加大对基础设施、现代农业、民生工程等薄弱环节的投资,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另一方面,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项目倾斜。坚持项目跟着政策走,实行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项目有钱可投,以深化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创新为重点,积极挖掘、对接项目和市场主体有效融资需求,合理增加信贷投放。
一方面,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确保政策和资金直接惠及市场主体,重点关注抗风险能力较差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做到纾困惠企政策因企而异、量体裁衣,通过推动金融机构与拥有大数据资源的互联网平台深度合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制定更精准的信贷方案,确保安全高效地提供融贷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并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对接活动,解决中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了解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从而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存在的融资困难问题。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可实行“一刀切”的信贷政策。应按照各市州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差异化政策。对于武汉、襄阳、宜昌这些实体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考虑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全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应加大金融对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扶持力度,降低相关企业的贷款利率;对于一些实体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市州,应当充分发挥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加大金融对第一、第二产业以及生态产业的扶持力度。
一是引进优质的金融项目,并成立专业部门负责相应的引入工作。同时,编制、健全推动金融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举措,完善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补贴等政策帮扶细节,将各种帮扶举措落到实处,实现金融机构的成功进驻。二是注重地方金融组织的引入,鼓励并引导成立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区域型金融机构,扩大地区金融机构规模。同时,加快配套型组织建设,支持法律、评估等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发展,尽快达成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建设目标,从而依托金融产业聚集模式,扩大地区金融市场规模,推动经济稳健、长效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风险信息搜集、风险识别和风险监控系统建设,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打造优良健康的金融发展环境。二是预防与严打非法集资,以常态化方式开展民间借贷治理活动,将吸纳群众资金的项目作为重点监控内容;健全多部门信息共用平台,对部分安全隐患做到及时确定、有效处理。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于有意逃脱债务、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行为进行严惩,着实保障地区金融稳健发展。三是充分发挥保险作为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保险业要抓住机遇,在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社会治理创新、创新支农惠农方式、参与国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推动扶贫攻坚等关键方面精准发力,从而有效防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