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路径研究

2022-04-02 04:29李睿琛栾薇杨俊峰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辽河英语专业思政

李睿琛 栾薇 杨俊峰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已经成为新时期高等学校的四大主要职能。社会要发展,就要有高等教育做后盾。一个区域的发展,更要有教育的支持。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2020年)》中阐明了有关大学职能的重要思想,明确社会服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延伸,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连,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地方高校的服务,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负有特殊的责任。

一、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意义

服务社会的职能始于康奈尔大学的办学目标,成熟于“威斯康星理念”,由此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确立根基。受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于建国后成立的地方高校都是具有学科特色和实践特色的地方高校。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是贯穿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学校特色不一、优势各异,学科专业和科研方向及领域千差万別,不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需要地方高校以不断求索的姿态,以不负众望的行动,用学术价值创造经济价值,彰显社会价值。

二、弘扬辽河文化的重要意义

目前,辽河文化还未受到更多的关注,英语专业任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辽河文化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中,使用好外语这门工具不仅便于了解国外的历史发展脉络,更要做好宣讲口,将中华文明告知世人,讲好中国故事。英语教师在适当的授课内容下融入辽河文化元素,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弘扬辽河文化贡献绵薄之力。再者,借助情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内容依托教学法和驱动式教学法,将有关辽河文化的课程成果作用于区域经济建设,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也要增强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怀。

三、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服务社会现状

1. 高校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

近年来虽然企业对英语专业人才很青睐,但是真正拥有英语扎实专业功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很多应用型高校部分毕业生都无法做到满族企业预期的基本专业能力和相关实践经验。在跨文化思辨和交际能力方面与企业的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缺乏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甚至出现由于专业素养不够硬未能及时提供服务,导致企业满意度不高。

2. 专业设置无法对接企业需求

有些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与学术型高校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很难实现某些英语的实用价值,更难体现知识点与能力相结合的理想状态。如此一来,造成了专业设置无法与市场对接,使企业人才短缺严重,之约了产业的发展。

3. 服务社会意识较弱

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过于注重完成课内的学业要求,而忽略了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是服务社会,应该让学生在更加广阔而真实的舞台学以致用,展现自我。尤其目前国家提倡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应该在更多的实践活动中检验自己的学业成果,而且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更好的激发、创业能力被大幅度提升。

四、应用型高校专业服务社会新举措

1. 提升教师思想觉悟,明确辽河文化对于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亲其师,信

其道”。讲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创新育人模式,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将思政教育落实到专业课堂教学中,渗透到学生活动各个环节,延伸到社会实践方方面面。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应紧密围绕当前时政热点,展开话题讨论并且进行相关汉译英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展其世界视野,使他们在跨文化学习中调高政治免疫力和批判能力。英语教师的素质包括多方面能力,不仅具备正确的思政意识,还要具备专业技能,真正在英语课堂上落实思政教育。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因此,以英语为媒介,助力文化产业外宣是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应紧密围绕当前时政热点,展开话题讨论并且进行相关汉译英

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展其世界视野,使他们在跨文化学习中调高政治免疫力和批判能力。英语教师的素质包括多方面能力,不仅具备正确的思政意识,还要具备专业技能,真正在英语课堂上落实思政教育。

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体系中,教师是英语知识的重要传播角色,教材是承载英语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点手段。因此,要从英语教师、英语教材以及英语教学法三个方面来深入挖掘思政教育的深刻内涵。第一,将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引导角色,要求教师将思政理念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不仅如此,还需要在作业方面体现出思政元素。第二,将英语教材作为思政教育素材的重要来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内容,并将英语知识与思想教育进行紧密联合,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除此以外,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更多素材,将其及时补充进教学材料中,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心系国际、国家、地方事件的情怀。第三,将教学法作为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依托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口语,乃至对更多事物始终秉承好奇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体系。

2. 根据“保护和传承辽河文化”的课程思政理念,改进英语专业课程的部分课程设置。虽然辽宁地区处于辽河流域,但是仍有多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以及优秀的辽河儿女并不为众人所知,因此,将辽河文化作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教学以及课程思政元素的做法较为鲜见。“传承弘扬辽河文化,构建和谐人文辽宁”,让“辽河文化”在当代重放异彩是“文化兴省”,提升老工业基地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一篇大文章,是辽河文化研究的根本宗旨和重大现实意义所在。

辽宁省坐拥辽河文化方面的泰斗——彭定安、郭大顺等专家学者,并且辽宁省对于辽河文化的研究极为重视,不仅在辽宁省高校设立了首家“辽河文化博物院”,而且定期举办辽河文化研讨峰会。会议发言者不仅分享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探讨学术理念,正是由于扎根于高校这片土壤,专家学者们也将弘扬辽河文化的重任委于高校,不仅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也要为区域的发展发光发热。

社会对英语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备受企业青睐。一专多能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合理的外语育才体系。作为地方院校,应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始终不断地完善,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1)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仔细分析学情后,在合适的时间、恰当的知识点处自然传播思政观点,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能过于理论化,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其中包括如何选择汉语文本?如何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给英语世界?如何让英语世界的人更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等等,都可以在讲授汉译英翻译原则和技巧时体现出来。

目前,辽河文化还未受到更多的关注,英语专业任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辽河文化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中,使用好外语这门工具不仅便于了解国外的历史发展脉络,更要做好宣讲口,将中华文明告知世人,讲好中国故事。英语教师在适当的授课内容下融入辽河文化元素,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弘扬辽河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2)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形式:

该课程主要采用“教师为主导、任务为驱动、学生为中心、小组为载体、移动端为平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可加强学生对时事、时政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政治敏感度。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于整个环节,以“任务为中心”的方式加强了学生对技能的认知与把握;以“学生为中心”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以“小组为载体”确保了整个环节的实施质量及数量,并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移动端为平台”扩充了学生合理利用现代科技获取知识的途径。基于此教学模式,可采用的相关教学方法有任务型教学法、内容依托教学法、技能模块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借助情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内容依托教学法和驱动式教学法,将有关辽河文化的课程成果作用于区域经济建设,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也要增强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怀。

3)将课程思政融入考核范畴

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任务考查学生对于思政意识的理解程度,根据作业、表演、

演讲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对于那些对思政理念理解不正确、有偏差的同学,可以要求其重新认真学习后再次完成任务。在循環往复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体会到课程思政所传授的教育理念,从而对于课程思政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也会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指航灯。

3. 制定以“弘扬辽河文化”为主线、符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在英语专业课程中推行思政教育具有显著的优势,能有效地将思想教育与语言知识传授相融合,达到育人的协同效应。例如:打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辽河文化(辽宁流域)旅游精品项目,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辽宁旅游强省建设的终极目标。

在辽河流域的沃土上,不同时期出现过无数为之骄傲的辽河儿女,根据史实、采访,将其制作成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将辽河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英语专业的学生们可以为影视作品提供文本翻译,更有利于辽河文化走向世界。

英语专业师生共同出版中英双语系列丛书,将辽河流域沈阳段的风俗人情、名人轶事、景观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并且予以保存。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通过文学著作、影视作品,例如《辽河岸畔锡伯村》这样的书籍以及稻梦空间这样的景区来展现辽河流域锡伯族的生活、文化、风俗人情。

通过一些类似于“舌尖上的中国”、“向往的生活”等节目将沈阳段的辽河文化通过最真实的生活片段呈现给游客们,这样不仅给游客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这样直观的感受会极大地激发游客们探寻辽河文化的好奇心。英语专业师生在提供英文稿件的同时,也可以在学习一定的播音和配音技巧后,适当地提供英文旁白。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将载有辽河文化的中文版本翻译成不同的语种的书籍,更要激发更多的外国友人以不同视角将自己对于辽河文化的理解通过母语形式进行记载,并且由沈阳相关部门出资进行出版。另外邀请或者雇佣一些外国友人在网络平台将自己在沈阳的旅游心得进行随时发表,基于全网络时代的优势,这样的推广速度更加快速也更加便利,见效也会比较快。基于此,英语专业师生对相关材料提供英译汉版本,使得国人们能够从多角度了解到外国人眼中的辽河文化。

教师可以通过自媒体发布一些关于辽河文化的讨论话题,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辽河文化纪录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文化共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

4. 探究英语社团对于提升辽河文化知名度的积极作用。凭借沈阳地处辽河流域的特殊

优势,整理辽河文化内涵,在深入了解辽河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国际冰雪文化活动,本着“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态度,借鉴国际冰雪文化建设经验。另外,结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契机,大力开发能够集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创新性为一体的冰雪文化活动,在保留原有传统活动的基础上,根据沈阳区域特点,向群众征集民意,举办更多满足百姓需求的冰雪文化活动。极具辽河文化特色的冰雪世界更易吸引广大民众怀着好奇心来一探究竟,驰骋在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里使得游客们实现了成为冰雪王子和冰雪公主的梦想。冰雪赛事的举办,对推动冰雪运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英语社团的师生们可以为景区的线上、线下介绍提供地道的英文译文。搭建网络平台,借助科技力量,形成“线上+线下”运营模式,不仅在营销方式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线开放虚拟仿真空间,从而提升潜在客户亲身前往的概率。全媒体时代,加强冰雪旅游宣传。通过APP和微信朋友圈、抖音、微博等渠道向全世界展示沈阳的冰雪世界的游客们将获得奖励。冰雪文化产业一直以来是发展沈阳经济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挖掘沈阳所处辽河流域的辽河文化所持有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将沈阳区域的文商旅发展与以辽河文化为主题的冰雪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尽到保护和传承辽河文化的职责,同时有效地刺激了区域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更是为沈阳增加了一个焕发新意的名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体的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为人们所熟知的纸媒(报刊、杂志、书籍等等),到后来的收音机乃至电视成为主要的媒介,再发展为现在的全媒体时代。个人力量在信息化时代得到了大力的提升,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借助全媒体形式,充分传递辽河流域所孕育的文化真谛,并且大力提升辽河流域沈阳段的文化品牌效应,对于沈阳乃至辽宁的文商旅发展都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辽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与典型代表。由于时间、地域以及不可抗力因素等原因,很多专家学者或者游客无法亲自或者随时随地参观辽河文化博物馆,此时,移动端平台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包含辽河历史、辽河人物、辽河文学、辽河美术、辽河艺术、辽河民俗、辽河摄影、辽河旅游、辽河手工工艺品等专区中英双语的空中辽河文化体验馆成立后,更多的人们可以借助移动端随时随地、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辽河文化的魅力,并且通过一些互动环节提升平台的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到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水平的顾客,从而让辽河文化在当代重放异彩、再现辉煌。

目前,借助直播形式,可以增加群众的参与感。辽河文化相关的工作人员或者对辽河文

化感兴趣的群众,可以在探索辽河文化的同时,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与观众朋友们互动,不仅让观众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增强了趣味性,会极大地激发人们前去一探究竟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辽河文化的知名度。以宣扬锡伯族剪纸工艺为例,在直播过程中,不仅向观众朋友们展示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同时通过民间艺人的讲解和展示,会造成很强的代入感,使得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凭借短视频,提供多角度的感官体验。即便能够亲历感受辽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很

难在短时间内,或者由于個人的局限性而无法了解更多与辽河文化相关的信息,但是随着短视频在全媒体时代的应运而生,对于辽河文化感兴趣的人们完全可以借助他人的视角来了解全新的辽河文化内涵。如此一来,专家学者的很多学术观点能够被更多人所熟知,同时,对于辽河文化感兴趣的人们也拥有了发表自己建树的平台,更加有利于辽河文化的推广。

英语专业社团不仅可以提供书面英文译文,还可以在能够体现辽河文化之处成为弘扬辽

河文化的志愿者。俗话有“民以食为天”,更有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味蕾得到满足后,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以及满意度都会随着提升。沈阳不仅可以提供本地的小吃,还可以将周边城市以及各少数民族的美食一并向游客们展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英语专业志愿者们所提供 的口语和口译方面的介绍,能够有效地做好辽河文化美食篇的外宣工作,提升辽河文化的知名度。

高新技术是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可以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创意、创新产业发展铸造孵化器,同时也可以增加文化产业附加值。挖掘一切可以“物化”的辽河资源搭建移动端平台,以此促进辽河流域人文、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强辽河精神的传承。根据国际化的趋势,本平台提供中英双语介绍,不仅有利于国际友人对辽河文化的探究,同时也向国人提供用英语介绍辽河文化的一个渠道。构建“辽河之韵”移动端平台的具体方法如下:

(1)修订“百年百人”名人录,梳理辽河流域的名人资源,围绕辽河名人梳理辽河著名历史事件,挖掘重大历史事件题材。最终,构建“辽河百年百人名人录”展馆,使得访问者可以通透地了解辽河流域历史上的名人轶事对辽河文化具有更强的好奇心。其中,张作霖和张学良两代枭雄的故事极具代表性,对于辽河流域沈阳段的张氏帅府的旅游收益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辽河流域汇集汉族、蒙古族、锡伯族、满族、朝鲜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建立“辽河少数民族习俗”展馆,此平台汇集了相关少数民族的节日、民间艺术、风俗人情等相关信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来。

(3)借助于“辽河手工工艺品”展示馆,开发以辽河文化为主题的工艺品,不仅能够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是能工巧匠们展示其精湛手艺以增加收益的媒介。辽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剪纸、还有面塑以及木雕等。也可以通过扫描所购买纪念品的二维码,看到该工艺品的介绍、历史,并且还可以通过短视频的形式看到动态画面,更加直观。

“辽河文化”社团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保护和传承辽河文化的平台。社团成员们不仅在为辽河文化素材进行英汉互译的同时夯实了专业技能,而且在弘扬辽河文化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且积极参加“互联网+”、三创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大赛等比赛,以此为契机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外,申请成为志愿者担任辽宁博物馆辽河文化部分的中英文讲解员也是意义非凡。如此一来,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提升的同时,口才能力、思辨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弘扬辽河文化,落实课程思政以文化人,结合专业特色立德树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价值。除了恪守人才培养的职责外,更是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积极以“科学研究”的成果行使“服务社会”的职责。任课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辽河文化包含的内容以及发展过程,结合高校英语专业领域设计出既对辽河文化起到保护和传承作用的课程计划,同时又反哺于地方经济发展,让辽河文化“活起来”,提升辽宁地区的经济发展。

结论

历经千年而仍依旧璀璨的辽河文化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维系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纽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以传统文化为抓手,在专业授课中逐渐渗透,实现中西结合,引导学生全面的、辩证的看待西方文化,提高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名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将专业的学习化为爱国的动力,成为中华文化的有力的传播者。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弘扬辽河文化,落实课程思政以文化人,结合专业特色立德树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价值。除了恪守人才培养的职责外,更是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积极以“科学研究”的成果行使“服务社会”的职责。任课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辽河文化包含的内容以及发展过程,结合高校英语专业领域设计出既对辽河文化起到保护和传承作用的课程计划,同时又反哺于地方经济发展,让辽河文化“活起来”,提升辽宁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应用型高校英语课程中,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远远多于思政课程,因此引入“课程思想”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专业课程中,是将思政教育成效最大化的有益尝试。英语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是时代发展赋予的历史使命,是教育的时代创新。只有在正确思政观念引导下,学生的行为才能更加规范,才能更加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中国教育事业有所贡献。英语专业的思政课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媒介,既符合语言课堂的授课规律,同时也能活化课堂文化,让学生以外围视角深思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的用自己的专业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英语专业弘扬辽河文化服务区域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JG20DB307)

猜你喜欢
辽河英语专业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辽河记忆
倾听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