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雅琪 顾綦煜
摘 要: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成为一大热点。从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的合理性及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的角度来看,南京钟山风景区在管理和经营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为提升景区服务质量,满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对钟山风景区的转型升级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森林;生态旅游;钟山风景区;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4-0050-03
在如今我国森林旅游业起步晚、发展快的背景下,以探讨南京市钟山风景区环境保护与发展对策为前提,深度研究城市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路径提升方法,讨论城市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在已有的城市旅游路径研究、生态文化旅游路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生态旅游路径提升策略。本文将城市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分析作为出发点,结合调查问卷结果,总结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代表的城市森林生态旅游目前遇到的困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路径提升对策及建议,以期对城市森林生态旅游业有所裨益。
一、城市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分析
城市森林生态旅游主要是指以坐落在城市里的小型森林资源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有机规划设计,吸引人们前往进行如步入森林般的旅游体验。本文主要以南京市内的钟山风景区为例,剖析城市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
钟山风景区坐落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是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城市森林生态景观的典型案例。钟山风景区面积约45平方公里,以中山陵、灵谷寺、明孝陵三大核心景区为依托,分布着各类名胜古迹200多处,集山、水、城、林于一体,充分体现出优美自然景观和深厚人文底蕴的无缝对接。
钟山风景区内又分为明孝陵景区、中山陵园风景区、灵谷景区、头陀岭景区及其他景区。景区为部分景点收费参观制,门票价格不等。其中,明孝陵景区70元/人、灵谷景区35元/人、音乐台10元/人、美龄宫30元/人,中山陵陵寝免费但要提前预约,景点套票100元/人。景区提供向导解说服务,一个景区20元,三个景区一起为50元,还有很多当地老人自发成为“野导”,开价10~20元不等。
作为南京市的标志性景点,随着旅游设施的完善以及宣传力度的加大,钟山风景区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2003年明孝陵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每年的游客量都突破了500万人次,并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游客超载现象。
二、城市森林生态旅游的问题剖析
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区为代表的城市森林生态旅游呈现出日益向好的态势,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从而逐步实现景区规划和旅游服务的双重创新。
(一)游览路径规划不明导致旅游时间成本较高
在钟山风景区调研时发现,景区门口除了老旧的地图提供给游客作为路径选择的参考,就只有招揽生意的私家车司机“热情”指路。而关于钟山风景区旅游信息获取渠道的调查结果显示,旅客主要依靠网络获得旅游景区信息。以网络为主要信息来源的旅游,可能导致的问题是:第一,未写明可供选择的交通方式和预估时间成本,这正体现了云游和实地森林景观旅游的差异,可能造成游客在选择旅游路径时犹豫不决,无法准确判断与自身情况和时间安排相符的旅游路线和方案;第二,可参考的路径选择方案笼统,可挖掘信息不充分,四条路径虽然笼统概括了钟山风景区内人们所熟知的几个景点,但对它们的资料介绍并未与路径特色紧密结合,也未针对特定受众群做出解释,而只是官方式的百科介绍,使得路径方案主题不够鲜明突出。
(二)景区组织管理松散导致游客服务措施不全
在钟山风景区的调研过程中发现,除了售票处的工作人员之外,还有少量带着工作牌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在售票处周围巡视,但并未向游客主动询问或提供帮助。游览车等候区有游客自发排队候车,未见工作人员组织管理。根据游客在钟山风景区进行森林生态旅游时所需帮助的问卷数据分析得知,45%的参与者需要场地介绍,33%的参与者需要游览的方法指导。景区在组织管理和游客服务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間,而这正是增强游客体验感和忠诚度的关键因素。
(三)景区宣传和规划力度不足导致旅游资源利用率低
游客对于森林山地和湖泊水域这两种旅游资源是十分偏爱的,钟山风景区就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资源的利用率却不高,比如明孝陵景区内的明孝陵早已名声在外,而同在景区内的明东陵却很少进行宣传推荐,无法完全发挥该景点的价值;一个景区内可能包含多个寺庙、大殿等打卡点,由于提前未做好详细规划和时间安排,导致无法充分游玩,如灵谷寺景区包括红山门、无梁殿、灵谷塔、松风阁等主要建筑,但大多数游客主要游览灵谷寺或者无梁殿,其他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低。
此外,景区环保意识欠缺导致旅游环境破坏严重。城市森林公园的资源并非属于任何一个营利机构,因此森林公园的收入基本用于日常的管理和维护,钟山风景区也不例外。但是调研发现,森林景观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园区周边以及道路两侧的自然植被由于疏于管理,肆意生长,园内园外已是两副模样;修整工具随意摆放在花坛内,甚至有损坏的共享单车埋藏在林子深处;除了要求配备的环保标语指示牌及垃圾分类箱,其他呼吁旅客保护景区环境的设施不够明显。
三、对策建议
通过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代表分析城市森林生态旅游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可持续发展以及游客至上的理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期为城市森林生态旅游行业提供参考。
(一)构建全域旅游模式,开设精品旅游景区路线
全域旅游是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两种模式,即“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模式和全域无景区模式。钟山风景区作为观光型的区域旅游,适合“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的模式,在区域内选择若干个精品景区进行重点打造,包含自然生态型景区、文化型景区、商街城镇型景区以及人造景区等类型,并将连接精品景区的线路进行精细化打造。
(二)设置多样化游玩路线,满足不同人群游览需求
一是开设单景区畅游路线,即在钟山风景区的一个景区内进行游览,提供专业细致的导游讲解自费服务,满足游客对该景区内各个景点和建筑的深度了解。该种路径选择方案适合时间安排较紧,偏向短路程的旅客,以及已有过走马观花式游览,有“精玩”意愿的游客。二是景区串联畅游路线,可以最大化的帮助人们选出自己最想去的地点,再与其相似景点进行串联,将不同景区同一风格、主题的景点归纳整理,形成一些新的路径,如自然采风路径、名人记忆路径、陵园探访路径、建筑风情路径等。
(三)扩大志愿者规模,完善管理制度和模式
钟山风景区面积大、范围广、管理任务重,但是专职的管理团队及工作人员数量有限,长期、大量使用志愿者资源是十分必要的,让志愿者成为景区“新主人”。景区可以给予志愿者一定激励,比如不定期免费游玩指定景区等,既提高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又不会额外增加景区的开支,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分景点的曝光率和利用率。
(四)根据游览路线设置,最大化提供配套服务
已有的游览车和景区套票过于笼统混杂,以至于游客难以选择最经济合适的方案。以钟山风景区的“自然采风”路线为例,“霹雳桥—燕雀胡—梅花山—金水桥—紫霞湖”,在游客手册中可直观的标明该条步行路线的方向、距离等等,开设单独“自然采风”通票以及观光车服务,使游客享受专属服务的尊贵之感。
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游客越来越追求和向往大自然,森林旅游逐渐成为热门旅游选项。而城市森林生态旅游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其充分利用了城市森林环境资源,让人们就近体验在森林中旅游的感受,具有廣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势头。本文主要是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通过对现状和问题的剖析,如资源利用不足、宣传力度不够、规划设计不精、管理服务不强等,针对景区路径改造和管理服务等方面提出完善策略,助力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打造新形象。
参考文献:
[1] 鲍佳琪,李娜.大学生旅游信息获取渠道与信息选择倾向性研究——以南京市部分大学为例[J].电子商务,2019,(9):90-92.
[2] 周碧琬.对牡丹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26):110-112.
[3] 夏培鹏,朱秉胤.林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2):143-144.
[4] 乔建兵.森林生态旅游扶贫开发促进乡村振兴新模式研究[J].山西农经,2021,(23):122-124.
[5] 李玥,李杨,黄慧,陈婉瑜,罗莹.岳阳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21,(22):31-33.
[6] 彭迅一.安徽黄山生态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21,(33):60-62.
[7] 李蕾.被动转向主动:生态文化科普教育中的传播者角色觉醒[J].汉字文化,2020,(20):171-172.
[8] 林若野.生态文化导向下城市空间与景观的再生[J].艺术科技,2020,(9):102-106.
[9] 台雪纯.浅谈公益广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J].戏剧之家,2019,(28):191-193.
[10] 黄霁风.后启示录类型电影框架中的生态警示寓言[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9-77.
[11] 曹雨芬,周丹敏.江西铜鼓县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优化策略[J].当代旅游,2021,(33):48-51.
[12] 付倩姿,刘美霞.基于新媒体视域的生态纪录片传播环境研究[J].艺术科技,2020,(10):5-8.
[13] 庞钰清,谭茹月.手机游戏中的文化旅游推广效果研究——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15):24-26+34.
[14] 郭幸.田园与自然:英国时尚的生态美学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2-8.
[15] 郑雅文.稻城亚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艺术科技,2019,(7):282-283.
[16] 尹小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1,(11):22-26.
[17] 虞鑫.森林在歌唱:生态纪录片的文化记忆与社会共识构建[J].艺术科技,2021,(9):80-81.
[18] 勾莞玥,吴承彦,常百钧.城市生态文化传播路径创新的新媒体之维——以南京生态环境官方微博为例[J].汉字文化,2020,(18):154-155+168.
[19] 卫欣.参与、协同和治理:一种优化农村社区传播生态的方法[J].传媒观察,2021,(7):31-38.
[20] 曹斯蔚.基于网络大数据的郴州市疫后生态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J].林业科技,2021,(6):49-56.
[21] 桑屹峰.灾难电影的悲剧叙事及其生态启示研究——以电影《后天》为例[J].汉字文化,2020,(11):183-185.
[22] 冯俊苗.从《森林之歌》到《自然的力量》:国产生态纪录片的空间叙事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2018,(21):168-169.
[23] 刘新蕾.多元题材与书写策略:生态纪录片构建美丽中国形象的发力点研究[J].艺术科技,2021,(9):86-87.
[24] 杨样.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融合发展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21,(35):1-2.
[25] 李翠.感知价值、社交网络嵌入与生态旅游消费意向——基于拓展TAM的多群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1,(24):86-89.
[26] 贺晓敏,史治刚,李菲.茶叶生产区乡村旅游开发现状与策略初探[J].福建茶叶,2022,(1):91-93.
收稿日期:2021-01-25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我国城市森林生态旅游路径提升研究——以钟山风景区为例”(202010298200H)
作者简介:邓雅琪(2000-),女,湖南长沙人,学生,从事广播电视学研究;顾綦煜(1999-),男,河南平顶山人,学生,从事木材科学与工程研究(指导教师: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