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市江汉区学前教育以“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依托幼儿发展观察与评价工具,进行了持续、深入、有益的探索。江汉区幼儿园“看见儿童”刘晓晖工作室成员以所在幼儿园为实践基地,以游戏环境改造为突破口,经历了游戏空间从室内走向户外、游戏环境从相对固定走向“我的场地我来建”、游戏材料从教师精心准备走向“我的材料我来选”……不断挖掘“兴趣、自由、主动、生成”的游戏精神及内涵。那么,我们是如何创设游戏化环境,让幼儿游戏自然而生呢?现以武汉市江汉区稚乐幼儿园为例谈谈经验。
蜕变一:我的场地我来建 让游戏自然萌生
尊重幼儿兴趣,打造幼儿“向往的生活”。在稚乐幼儿园,每个班级都有一个“自然名”,比如,大二班取名“田园家”,分配了一个小菜园给孩子们照料。这个想法源于“儿童对自然、对美好有着天然的向往”的理解,并期望将幼儿园打造成“儿童亲近自然的家”。在环境创设的风格上坚持自然质朴,功能上坚持开放性与参与性,创设生活化、游戏化的环境,满足幼儿的现实需要。
立足现有资源,创设幼儿“可玩”的环境。原有的小菜园让孩子亲近自然、体验学习、释放情感,但很快,菜园的场地就无法满足孩子的游戏期望了。随后园所扩大了菜园的活动面积——一个集花园、菜园、荷塘、凉亭、水井、土灶等于一体的“莫奈菜园”初步形成。在一次游戏分享环节,有位小朋友说:“菜园的白菜都长好了,我们明天来炒白菜吧。”由此,基于孩子的需求和兴趣,“乐乐私厨”也由此诞生。孩子们一起种植蔬菜、研究时令菜品、品尝美味的菜肴、构想明天的游戏生活,“乐乐私厨”成了孩子们最为喜欢的去处。
巧用三维立体空间,让游戏空间从室内走向户外。园所巧用三维立体空间,将班级门口的楼梯间改造成了半开放的小厨房,将空间向上延伸,充分利用了墙面及走道空间,把原本狭窄的空间融入走廊并延长,打造独立的洗菜操作间,扩大了幼儿游戏区域,满足了幼儿自由游戏的愿望。一个毗邻“莫奈菜园”独特的“乐乐私厨”已成为孩子们幸福玩乐,自由畅想、表达的小天地,成为师幼心目中“向往的生活”。室内空间环境与户外空间的自然延展,形成室内外相联通的空间环境,自然增加了幼儿走出去游戏的愿望,让游戏自然萌生。
蜕变二:我的材料我来选 让游戏持续进行
材料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园所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提供生活化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建立之初,“乐乐私厨”提供工作人员服装、胸牌、电磁炉、锅、锅铲、砧板、抹布、食用油、盐、大蒜等;“莫奈菜园”提供工作人员服装、套鞋、水壶、铲子、耙子、放大镜、小篮子、观察记录表等工具。随着游戏的不断推进,在材料的提供上,逐步从教师精心准备走向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场地本身就是彰显幼儿主体性、实践性、自我性的一个场域。园所将其作为“活教材”,不断扩大幼儿的学习场所,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鼓励幼儿走进真实的情境,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際操作去学习、探索和发现,最终建立起“观察、探究、发现、记录、种植、采摘、制作、品尝、分享”的课程体系。
同时,园所从游戏态度与情感体验、游戏主题与角色扮演、表征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经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重点观察的孩子发展水平进行赋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创造性,促达“最近”的发展(见下表)。
蜕变三:我的成长齐见证 让体验看得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获取经验。幼儿在游戏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各种事物,并把自己对生活的印象和感受表达出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得以全面发展。
幼儿在“劳动最光荣”中,计划意识自然滋生。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制订游戏计划,选择不同的岗位进行分工合作。在真实的游戏场景中再现生活的情景,能制订并完成两个或多个互不相关的计划。生活能力自然发展。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尝试炒白菜、煎鸡蛋饼,调动已有经验,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尝试,对事物现象进行观察比较,使生活能力自然发展,学习品质自然形成。幼儿各自坚守岗位并专心完成各项“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地玩游戏,专注地坚守岗位,玩出不同花样。游戏结束后,愿意跟同伴一起分享高兴、有趣的事情,对同伴进行积极公正地评价。在“真游戏”中与真食材互动,自由、自主地游戏,提升幼儿生活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事,也不是“守株待兔”似的去等待所谓真正有价值的精彩时刻,而是教师主动在日常生活中看见并读懂幼儿正在经历的一切,由此找到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依据。观察让教师看到了儿童鲜活的故事,更是教师在读懂儿童路上积累自己的专业故事,当两种故事碰撞在一起,儿童才是幸福的,教师也是幸福的。
责任编辑/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