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虹
【摘 要】随着统编教材的广泛推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越来越严谨。针对目标偏离、资源过度、活动碎片化的现状,教师尝试将课堂作为一个连贯的整体来构思教学活动方式。具体而言,教师从整体把控目标、整体使用资源、整体串联活动三个角度出发,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整体化设计,由此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整体化;实效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寓教育于活动的方式来实现的。学生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达到受教的目的。但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活动都缺乏一条主线,环节比较琐碎,难以形成整体,学生疲于应付,体验和感悟都比较粗浅。活动体现出“目标偏离,缺乏精确性;资源过度,缺乏典型性;过程碎片化,缺乏整体性”等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尝试将课堂作为一个连贯的整体,设计整体而有逻辑性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双向互动。具体而言,教师应通过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化的思考与实践,从整体把控目标、整体使用资源、整体串联活动的角度出发,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一、精准定位,整体把控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整体把控目标,精准定位目标,有利于更好地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是实现整体化的先决条件。
(一)探究内在逻辑,了解单元主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每个单元的主题看似独立存在,实则遵循儿童现实生活的规律。因此,探究每册教材中的单元逻辑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分析单元主题,明晰教材与生活的关系,确定价值引领的递进方向,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把握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为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以民主生活为主线,设计了两课内容。其中第一课《选举产生班委会》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民主选举的权利,培养其民主意识与集体意识;第二课《协商决定班级事务》是基于班级服务意识而进行的行为实践。因此本单元遵循从学生意识层面向实践能力发展的规律。
(二)搜寻相同主题,明确目标层次
螺旋上升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的一个编排特点,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提升的。教师可以在各册教材中搜寻相同的主题内容,明确每一次的目标,让同一主题内容的目标清晰地展现出来,引领教学活动。
《选举产生班委会》属于“我们的学校生活”主题,该主题在各册教材中都有呈现,但侧重点不同。教师通过分析各册相同主题的教材内容,结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目标定为“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體生活,体会民主、平等在学校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三)思索编排意图,细化活动目标
课程改革提倡回归生活、关注儿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教师再创造、再设计的自主权。但对于有些教师而言,这反而使其难以把握教学目标。因此,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教师也要清楚单课编排的意图,让目标更接地气。教师应充分研究每课小板块之间的关系,研究教材范例的典型性,让一句话、一幅图、一张表格都成为制订目标的辅助内容。细化每个板块的目标,制订课时活动目标,适当调整板块教学顺序,也是使教学顺利的有效举措。
如五年级上册《选举产生班委会》一课有3个板块,板块一是“班委会的职责”,板块二是“班委选举有程序”,板块三是“班级建设人人有责”。教师在制订了每个板块的目标后,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按照“班委会的职责—班级建设人人有责—班委选举有程序”的顺序对教材进行重新编排,并由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道班委会是为班级同学服务的组织,了解班委会委员的分工与相应职责以及班委应具备的能力;明白班级建设人人有责,使学生在参与中增强集体意识,产生为班级做贡献的情感;知道班委会的选举程序,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及民主观念。
二、精甄细选,整体使用资源
在信息时代,教材之外的资源丰富多彩,新闻报道、视频录像等应有尽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活,多角度、广泛地收集和挑选各种可利用的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
(一)筛选合并,整合使用信息资源
教师应对所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留下与目标最贴近的内容。为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教师确定了以下标准:视频时长一般不超一分半钟,音频时长一般不超50秒,新闻篇幅一般在80字以内。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九课《正确认识广告》,教师选择了农夫山泉的视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广告图片和学生拍摄的照片。整堂课围绕农夫山泉品牌,通过搜寻“哪里可以看见农夫山泉的广告”为出发点,让学生认识到广告无处不在,再以“农夫山泉突破140亿元的销售额”让学生明白广告具有传递信息、提高知名度、劝说购买等功能。
(二)以点带面,整合使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教师在广泛收集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对比、个案模拟、反复演练等方式,采撷课堂教学所需的自然资源。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十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第二课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开展环境污染大搜索活动,学生能发现很多自然界存在的污染问题,如土壤污染、河水污染、森林污染、空气污染等。但是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对学生收集到的污染问题进行比较,从一种污染切入,辐射到其他污染,以点带面,整合资源,达到更为有效的课堂效果。经过比较分析,课堂以河水污染为切入点来展开。因为这一污染距离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距离较近,所以学生可以得到真实的调查结果,在与其他自然资源进行整合后,学生以分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将污染问题呈现出来,具体如表1。
(三)同类牵引,整合使用生活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关注学生生活,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时时触摸学生当下的生活,从道德、意识、情感等方面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加深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来源于生活的资源就是教学的重要补充,可以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可以运用同类牵引的方式整合生活资源,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九课《正确认识广告》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广告有更深的认识,教师组织学生课前到大街、超市等场合走一走,看看公众场合中的广告。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沿着这个方向谈一谈其他公众场合中发现的广告,并从公众场合中的广告延伸到私人场所中的广告,进而对广告进行分类。由此,学生对广告有了清晰的了解,生活中的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三、精心设计,整体串联活动
教师应精心设计活动,使课堂环节层层递进,使教学内容前后融通,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一)直面教学难题,整体设计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倡选用贴近学生的材料,让课堂指导学生生活。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目的地撷取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困惑或难以解决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整体设计课时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等方式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探究和创新能力。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九课《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第一课时,教师以一场矛盾冲突引起的现代战争为主线,从战争的起因、发展、协商等环节入手,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引入其中,让学生了解国际组织的作用。通过教学活动环节的整体设计,原本生硬的内容被赋予了感性的色彩。学生在事态的变化中了解了国际组织,教学效果明显。
(二)引入学习支架,整体设计课堂
小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活跃的阶段。在课堂上,教师应巧妙地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支架,如一个生活事件、一件物品、一场辨论等,并将其作为线索进行整体设计,也可选用联系前后内容的文本材料,如故事、图片、表格等,使其作为整体设计的载体,巧妙串联整课的多个板块,改变点状式教学,促进学生认知、领悟、迁移和内化。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七课《我们有新玩法》的教学,教师依托陀螺这一物件,设计了“制作陀螺,感受快乐;制定规则,感受新玩法;制作新玩具,玩出新花样”等活动,整节课层层深入,形成了一个教学整体,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学生利用新玩具,创造新规则,获得新乐趣,提升创新意识。
(三)创设逻辑线索,整体设计单元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与自然相关的单元,其课文有自己的逻辑线,或并列呈現,或逐渐递进,或先并列后综合。教师尝试结合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打破原有的教材编排和课时安排,创新逻辑线,对单元进行整体设计并实践。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有4篇课文《小水滴的诉说》《清新空气是个宝》《我是一张纸》《我的环保小搭档》,共8个课时。教师重新设计了该单元的逻辑线,按“从珍贵到不幸,再到保护”的逻辑,整体设计了6课时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如下:珍贵的水、空气和纸;不幸的水、空气和纸;我是环保小卫士。每个板块用2个课时展开。由此,整个单元形成了一个整体,过程简洁清晰,教学紧凑有效。
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整体化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从整体把控目标、整体使用资源、整体串联活动三个角度入手,使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乐于学习,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兰.整体化有序设计单元教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2(2):23-31.
[2]李红蕾.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课程研究,2015(8):56.
[3]洪冬梅.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教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如何建立分析水溶液的思维模型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9):66-72.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宁围小学 3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