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为了使学生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并提倡兼顾“智育”教育与“德育”教育。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积极向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班级内会出现几个后进生,学习不积极,并且有着不良的行为习惯。对此,教师应该关爱和包容学生,用爱感化学生,让阳光照耀学生的心底,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关键词 :小学;班级管理;后进生;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10-
引言
所谓“让阳光照耀学生心底”就是指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或者教学活动时,不以成绩衡量和评价学生,而是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不让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因为,学生的智力和认知水平以及家庭教育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即使享受着相同的教育资源,其学习成绩和思想行为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后进生”就是在各种差异和因素下形成的。而“后进生”又是一个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应该多关心“后进生”给予其更多宽容和关爱,积极促使后进生的转换。
一、后进生的概念
一个完整的班级是由不同学生组成的,“后进生”属于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这一部分学生学习不积极,并且在思想道德上发生了偏离,有着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但是“后进生”并不是智力有缺陷的学生,他们与正常学生的智力没有差别,只是对道德认识比较低,没有形成正确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而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和教育中,教师总是忽略和漠视“后进生”没有仔细研究后进生的转换策略,这也致使后进生的行为越来越恶劣,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想要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就必须要促进后进生的转换和发展。
一、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后进生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
小学时期的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所以其思想和行为习惯大多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后进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数量比较多,因为该时期的课程逐渐增多,学习上也出现了一定的难度,一些智力水平不高且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甚至厌恶的情绪,学习成绩落后于班级的平均水平。此外,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网络和移动设备得到了普及,一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会利用手机玩游戏,并产生“上瘾”的心理,即使在课堂上也会惦记着游戏。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课堂教学无聊,在课堂上无精打采,一放学就看电视或者玩手机,致使没有时间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成绩一落千丈,逐渐对学习丧失信心。以上是学生缺乏自制力而被外界因素影响的常见情况,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以及家长应该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对学生的监督工作,避免其踏入“后进生”行列。
(二)教师方面
教师是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的道德水平较低,有着不良的行为习惯,那么学生在无意间也会模仿教师的行为,不利于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小学时期的学生就像一张白纸,没有道德观念,没有善恶是非的标准,所谓的道德和善,是后期教育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放任不管是不负责的表现,身为教师应该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所以,小学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促进后进生的转换,“让阳光照耀每个学生心底”
二、小学班级管理后进生转化对策
(一)学生层面
上文提及学生步入“后进生”的主要原因是自控力较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小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和学习习惯,使学生明白刻苦学习的含义,形成吃苦耐劳、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和行为习惯。首先,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提醒家长做好对学生的监督工作,减少学生玩手机的次数,使其劳逸结合,完成作业之后奖励其玩手机。其次,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的行为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该根据错误的大小,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先疏导然后告诉正确的做法,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不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或者逆反心理,使其认同并主动改善自己的行为。比如,在考试中学生因为粗心而致使简单的题目做错,教师不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错误行为进行批评,因为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为学生分析题目中的主要信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鼓励其将做错的试题重新做一遍,并为学生讲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此外,对于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和成瘾,教师应该与家长联合管理,使其劳逸结合,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学校教师层面
小学教师应该做好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担负起自己对学生的责任,重视“后进生”的发展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转换方案。其次,小学教师应该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心和宽容,“让阳光照耀学生心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在班级内不乏一些努力学习但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其在学习上的付出与收获能够成正比,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接受能力慢的学生不能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节奏,进而对语文学科丧失兴趣。对此,教师可以课下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询问其在哪一环节存在疑惑,并耐心指导,也可以为学生录制关于课堂重点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反复觀看。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进而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其健康成长。此外,对于拥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教师应该以疏导为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加深其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同时理解自身的错误行为,并进行改正。
结语
总而言之,“后进生”并不是智力有缺陷的学生,而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学习和道德上存在偏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内心其实更加敏感,不恰当的教育可能会打击其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行为越发恶劣。所以小学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该遵循“让阳光照耀学生心底”的原则进行教育,给予其更多的宽容和关爱,促进后进生的转换。
参考文献
[1]汪杨.小学班级管理中后进生的有效转化策略[J].求知导刊,2020(12):16-17.DOI:10.14161/j.cnki.qzdk.2020.12.008.
[2]何玉倩.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后进生转化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