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忠
摘要:课外深度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对枯燥的文字就会提不起兴趣,更不会明白每篇文章表达的思想,这些都是无效阅读。因此,在教学中掌握好技巧和方式,提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才是最为关键的首要条件。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外深度阅读策略研究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深度阅读;教学必要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10-
阅读是一个需要内心感受的过程,每次阅读都能不断刷新和完善对世界的认知,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也能通过阅读在以后的写作中知道写作思路和手法,注重个人情感的发挥,这些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习的效率。
1.小学语文课外深度阅读的教学必要性
语文阅读作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文化素养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特点和兴趣,利用课外阅读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1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让人们每天生活在大量的信息当中,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很多信息,还能根据兴趣爱好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充实自己大脑,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全能型人才也是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方向。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加课外阅读知识,能扩展小学生的视野,学习不同层次的知识。
1.2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新課改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除了学习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课外深度阅读是一种可以激发学生技能的教学方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想象力,还能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有关方面的知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课外阅读学习可以有效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语言力和组织表达能力,培养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有效率地增强孩子文化精神气质。
2.小学语文课外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为学生展示文章画面的形式,为学生进行趣味性的阅读引导,学生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身兴趣对喜爱的段落进行自主阅读,然后教师应为学生介绍一些思想积极向上、文化内涵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能够积极参与,以趣味性较高的方式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进步。
2.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素材的选择引导,不宜选取太过生僻或者不适合小学生年龄段的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素材可以提高孩子的知识宽度,能够激发学生们对知识海洋的探求,培养孩子的热爱生活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品格。例如在某课外阅读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水浒传》主题设计的一段阅读教学情景素材,利用投影仪为学生播放生动立体的故事画面,把武松打虎、林冲风雪山神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经典传奇故事的情境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学生们通过影片的观看对《水浒传》中的内容逐渐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迫不及待的开始想要去享受阅读,加强了孩子的阅读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语文授课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不断的培养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扩展阅读范围,激发学生对于课外读物的阅读欲望。
2.2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强化阅读效果
老师可以在每周的主题班会上以“课外阅读对我的意义”为主题开展全班主题班会活动,让每个学生表达出通过教材阅读延展到课外阅读的整个过程中的感悟,说一下都读了哪些书,书中讲了什么内容,从中学习到了什么,这对自己今后发展有什么影响等,每个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在表述中的想法也就各有千秋,这也是学生之间交流的一个机会,总结一下在阅读中的经验和技巧,这对每个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可以重新从新的角度进行对待事物的理解,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上面的反思和沟通,可以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当然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阅读的良性比赛、知识问答、辩论赛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不断加强阅读能力,在实践中突出阅读的重要性,把理论在实际中得以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3 小组任务型阅读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配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可以举办一个小组课外古诗朗诵比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去寻找自己喜欢的诗词作为练习的素材。每个小组分别派出一名成员朗诵一首诗,然后另一个小组的成员进行接力,这样一位位同学轮流进行朗读,保证了学生全员参与的效率,同时这种接力比赛的形式也能再一次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
结束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将阅读当作一种爱好去追寻,同时在课堂拓展的基础上尝试更多有效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应当将传授与引导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佳平. 试析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98,100.
[2]范秀园. 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探讨[J]. 魅力中国,2021(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