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 龙海宁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体现它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学科特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在其熏陶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小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言的表达,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进行字词句篇及听说读写的语文双基培养,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在于运用字词句篇等基本知识过程中,培养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而这过程中,每个学生会存在个性差异以及认知差异,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及其天性,鼓励学生敢于表达,用心聆听,认真思考,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汉语言富有美的特征,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在字词文段的学习中,感悟语文的韵味,掀起语言文字盖头下的美,感受美的熏陶。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徜徉在美的课堂,进行人格及素养方面美的教育,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体现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大语文教育。
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存在于生活之中,对于美的发现,则要靠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语文学习也如此,中华几千年汉语言文化的精髓,要从咬文啄字中发现它的美。而老师需要的就是把学生导入情景,带入了五彩斑斓的世界,融情入境,以情动人。情感和环境衬托犹如射进学生心灵的神箭,把学生的心灵和文本连在一起,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堕入角色,在美的熏陶中,不自觉地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暮江吟》最后的第三、四句,诗人对于像珍珠般露珠的怜爱时,“可怜”的理解,与平素的认知有较大出入,有学生质疑,写人的词怎么用于写景?这就是一种发现。作为老师应大力赞扬善于发现的学生,再相机把学生引入“怜”的情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美了,露珠在弯如大弓的皓白月亮映照下,如珍珠般洁白晶莹,让人顿生爱慕之情,怜爱之意,当时已是九月初三的深秋,寒意渐浓,让人对这美丽又略带萧瑟深秋景色,既爱尤怜。在感悟诗人遣词精辟中,把学生带进残阳映照下的瑟瑟晚秋,品味语言文字“美”之所在。只有深入地理解词句,才能发现美,提高审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美的素养。
美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去寻找、发现、品味、欣赏,陶冶人的情操及素养。语文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陶冶美,具有审判美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美的意境,引导学生领略语言文字之魅力。《我和阿妈走月亮》是以一篇散文,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奇思妙想,如何把握散文特点,领悟它的“神”,首先需要把学生带进情景:拉上窗帘,柔和的音乐,昏暗而唯美的场景下,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布满灰白鹅卵石河床的小溪旁,月光下的石拱桥,秋虫鸣蝉,跃出水塘的银鱼……都是我和阿妈踩着月亮散步的地方,让学生在情境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再现这乡村生活温情的爱,和谐的美,再把欣赏到的这些美的因素,凑成一幅幅美的画面,在交流互动中得到美的熏陶,激发美的创造欲望。因为,想象是最好的向导,可以通过平铺的静态文字,把人带进动态的美丽意境,在天马行空的境界,让学生驰骋在无限的空间,情景交融,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让美的情感得到宣泄和以及真情的流露,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传承美,在美的天空中,连空气也是那样润物无声的。
叶圣陶先生提倡书要“读活”,也要“活读”,就是要把书当作朋友,只有走进“朋友”的内心深处,你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书也一样,在情景交融的朗读中,走进作者的空间维度,才能产生共鸣,才能感受审美对象的美。如《出塞》是一首七言诗,一般采取四三停顿法,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最后两句,可尝试这样处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把“龙城飞将”连在一起,“在”读的深沉悲痛,“度”重读,“阴山”读得有力而沉稳。这样区别于一般四三停顿的朗读,让学生更好感悟诗人的情感,突显了龙城飞将李广让匈奴闻风丧胆的英雄气概,“在”读得悲沉,让人体会到诗人通过对李广的怀念,表达了对久戍边疆战士的同情,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阴山”读得有力低沉,表达了诗人誓死保家卫国,发出“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铮铮誓言,洋溢着爱国之情。融情入境,能让学生更好读懂文本,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把语文的人文性发挥到极致。叶圣陶提倡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担当“扶”的角色,最终达到“放”的目的。在朗读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巧妙地处理文本,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由“语感”导入“情感”,对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带着心灵去读书,与书为友,与作者灵魂刷出火花,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积累美的素材,抒发美的表达,通过“美读”而“读美”,在“读美”中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精髓,掀起语言文字盖头下的美。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文本的解读中,可以启示人的智慧与心灵,产生思想与心灵的碰撞,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情操以及明辨是非能力。教学中,可以运用对比欣赏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文本中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进行美的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如《普罗米修斯》通过写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间送来火种,不惜忍受宙斯最残酷的惩罚,被锁在高加索山,风吹雨淋,不能睡觉,不能动弹,还不断被鹫鹰啄食肝脏,忍受着没有尽头的痛苦。课文通过普罗米修斯为人间送来光明与温暖,与他所受的无尽痛苦的描写进行对比,其实,就是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人物形象的对比,体现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谋幸福而不畏强权的大无畏精神,与宙斯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凶残狠毒形成鲜明的写照。对比阅读中,可以让学生品读出人物美好形象与优秀品德,培养学生语文情感的审美力以及真善美的良好道德情操。又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可以巧妙活用教材,把中国警察面对欺负中国妇女的外国人及被欺负的中国妇女截然不同的态度,采用对比法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国弱受人欺,为周恩来在课堂上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志向表达作了铺垫。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这对比的描写,让学生明白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明白从小要奋发学习报效祖国,少年强则中国强。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习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行为实践,达到知行合一,对于语文的高效教学尤为重要。例如,在老舍《母鸡》一课,全文以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讨厌”这情感线索为主线,结合之前学习做批注的单元学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找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原因,联系上下文作阅读批注;感悟作者对于母鸡情感的转变,源于母鸡对鸡雏的爱,让作者感动的正是“母爱”,这人类与动物都亘古不变的爱的主题;再让学生围绕“母爱”,一段话写写自己的学习感悟;课后让学生结合上单元的诗歌学习,以诗歌的形式为自己的母亲写一首诗歌;再在班内进行朗读分享。让语文学习在系统性,践行性中,实现温故知新与单元知识的迁移和整合,使语文知识在拓展与实践中更牢固,让语文的学习不再单一,不再单调,让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得到升华。因为传统单一的语文教学及人文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当下学生的认知,理念与价值观。只有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中堕入角色,才能调动他们的情绪,在快乐中自主学习,完成语文的双基学习,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师需要做的是导游,导演,导师的角色,把学生带进情感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思维,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发现力,创造力,感悟语文学习的魅力。因为小学是学生思想品质,行为修养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以情感体验为基础的语文教育,能陶冶学生性情,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到了影响,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并在语言文字学习中,打开学生的心扉,顺着心灵而行,直击他们的心灵深处,在语言文字运用与情感体验与积累中,激发他们的生命力,体现人文素养的魅力。
美,无处不在,这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锐眼以及发掘美的睿智,让美育渗透无处不在,作为教师就要做这具有慧眼的艺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掀起语言文字的盖头,发现盖头下的美。发现美,感受美、践行美,知行合一,把美育贯穿在学习全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美的情操,提高美的素养,让语文学习回归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