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文学“走出去”热潮中的冷思考

2022-04-01 02:06:24王雪明
山东外语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走出去英译科幻

王雪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英语学院,北京 100029)

1.中国科幻文学“走出去”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科幻文学“走出去”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进入英语世界的老舍长篇科幻小说《猫城记》(王雪明、刘奕, 2015: 31)。然而,有学者指出(夏天, 2012: 87),《猫城记》是作为“政治他者”被选择、解读和翻译的,其英译是特殊历史和政治背景下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经历了短暂的春天。但是随着1983年的思想整风运动,科幻小说被贬低为“精神污染”和“宣扬伪科学”,其创作与翻译陷入低谷,重新开始的与世界科幻文学的接触也就随之中断了。整个80年代仅有三部英语科幻选集收录了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分别为1986年的《企鹅世界科幻小说汇编》(PenguinWorldOmnibusofScienceFiction)、同年的《来自行星地球的故事》(TalesfromthePlanetEarth)以及1989年吴定柏和美国帕特里克·墨菲合编《中国科幻小说选》(ScienceFictionFromChina)。收录的中国作品中,又以童恩正和叶永烈的作品居多。

真正成规模的本土科幻“出中国记”始于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科幻研究者、评论家和活动家三丰(2018)在接受《深圳商报》的专访时指出,中国科幻作品在“2011年之前是零星输出,影响力微弱;2011年之后开始成规模输出,输出目的地也扩展到全世界范围,影响力越来越大”。2015年和2016年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郝景芳相继摘得“雨果奖”,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中国科幻“走出去”的热情,令中国科幻文学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名片”(姚建彬、郭景红, 2019: 357)。据笔者2015年底粗略统计,2010年至2015年间发表或出版的英译中国科幻作品差不多是之前40年总和的5倍(王雪明、刘奕, 2015: 32)。中国当代科幻作品的国际传播形式多样,既有长篇独著出版,也有短篇入编选集,更多的是陆续刊登在国际知名科幻杂志上的中短篇小说英译。在向英语世界推广中国科幻作品上,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线科幻杂志《克拉克世界》(Clarkesworld)。该杂志于2015年推出中国科幻作家专栏,计划每期刊发一篇来自中国的科幻作品,成为世界科幻文学领域一个独特、鲜明并且持续翻译和传播中国科幻作品的平台。这些多样化的媒介,将一大批活跃在当代中国科幻文学领域的作家介绍给世界,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热闹非凡的一脉。

2010年以来中国科幻文学“走出去”所经历的盛景令人鼓舞,也的确值得肯定,这是中国科幻文学在经历了上百年探索学习和吸收西方科幻文学给养后对世界科幻的反哺。然而,笔者以为,在肯定自身成绩的同时,我们需要培养全球视野,将眼光投向整个非英语世界的科幻文学。通过对比中国与其它非英语国家向英语世界输出科幻文学的情况,清楚地认识当前我国科幻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的整体表现。只有不断向成绩更为优秀的国家学习经验,才能更好地保持当下中国科幻输出的繁荣势头。

2.数据搜集与研究方法

基于上述考量,本研究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统计已在海外出版和发表的中国科幻文学作品英译,并与其他非英语国家同类作品相比较,以期客观审视中国科幻文学“走出去”的成绩。

首先,须明确数据搜集的标准。从类型上来说,国际上通常将科幻小说与奇幻小说并置,即“科幻与奇幻小说”(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简称SF&F),或者统称为“幻想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例如,被誉为科幻界“诺贝尔奖”的“雨果奖”并不单独为科幻作品设置,奇幻作品也参与评选。美国的老牌科幻杂志之一《奇幻与科幻小说杂志》(TheMagazineofFantasyandScienceFiction)在名称上就体现出这种并置。奇幻小说(Fantasy)包括的类型非常广泛,且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而幻想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是含有科幻、奇幻、推理、恐怖等元素的小说的总称。例如,目前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网络幻想小说数据库”(Internet Speculative Fiction Database, ISFDB, http://isfdb.org/)就收录有吴承恩的《西游记》。本研究主要聚焦于科幻作品,即含有科学幻想元素的作品的英译情况,不涉及其他幻想类的作品;数据来源为正式出版发行和刊登的作品(含电子杂志),不包括仅在网络社区通行的作品。

接着,由于2010年以前中国科幻作品的输出比较零散,仅有14部/篇进入到英语世界(王雪明、刘奕, 2015: 31),本研究仅聚焦2010至2021年共计12年间中国科幻文学英译的总体趋势。笔者通过搜集整理期间在英语世界出版或刊登的中国科幻作品英译,自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英译篇目数据库”。在数据库的建构与数据完善上,参照科幻研究者三丰创建的“幻译居——汉译科幻奇幻数据库”(Chinese Translation of Science Fiction & Fantasy Database, CTSFFD,数据更新截止到2018年)和上文提到的“网络幻想小说数据库”,除搜集原作、译者、译作的基本信息外,注重对作品类型、出版机构和出版或发表的形式进行统计。

随后,本研究将意大利学者瑞秋·郭达斯戈(Rachel Cordasco)创建的幻想文学英译数据库(Speculative Fiction in Translation)作为对比数据库。瑞秋·郭达斯戈是文学研究博士,于2016年创办幻想文学英译网站(https://www.sfintranslation.com/),记录所有译入英语的非英语国家幻想文学。以此为基础,她为著名科幻行业杂志《轨迹》(Locus)、《奇异地平线》(StrangeHorizons)与《今日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Today)等撰写关于科幻文学翻译的文章,同时作为策划编辑主持美国科幻研究会会刊SFRAReview的“SF in Translation Universe”专栏,追踪报道每个季度世界各国科幻文学英译资讯。她所提供的非英语国家幻想文学英译数据库涉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然未能涵盖全球,但已具备较大的代表性。以该数据库作为参照,应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中国向英语世界输出的科幻文学在所有非英语国家中的比重,以及向英语世界输出的汉语科幻作品在所有非英语种作品中的比重。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建立的“中国当代科幻文学英译数据库”仅收录科幻作品,而用作对照的数据库包含科幻与奇幻两大类别,笔者无法仅通过作品原语标题或其英文译名排除奇幻作品,因而比较中存在着数据不对称的情况。

最后,本文一方面通过数据比较与分析总结目前我国科幻文学作品英译的成功经验,形成可持续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对科幻作品英译数量排名靠前的非英语国家数据特征的进一步探究,形成可拓展的方法,从而为中国科幻文学更好地“走出去”提出建议。

3.统计结果与对比分析

3.1中国科幻文学“走出去”的总体趋势

据本文统计,2010至2021年间翻译成英语的中国科幻作品共有167部/篇。从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2010至2016年中国科幻作品英译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6至2021年出现出明显的大小年波动但总体平稳发展。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时间点有2015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2010至2014年年平均英译数量为4部/篇,而2015至2020年年平均数量为20部/篇,可见2015年是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中国科幻作品的英译数量也较之往年有了显著的增长。次年,中国青年女作家郝景芳获得同一奖项,中国科幻作品的译出也继续保持稳定的增幅。

图1 中国科幻文学作品英译年度趋势(2010-2021)

早在2011年,一些国际知名科幻杂志,如《尖端》(ApexMagazine)、《光速》(Lightspeed)、《克拉克世界》等就已经开始刊登中短篇中国科幻作品英译,但相对比较零散。2015年《克拉克世界》中国科幻作家专栏项目正式启动,当年共刊登10篇中国中短篇作品。2015年和2016年两位中国科幻作家先后获得雨果奖,极大振奋了中国科幻作品走出去的信心。如果说2015年刘慈欣引起了世界对中国科幻的关注,那么2016年郝景芳则向世界科幻文学界展示了中国科幻短篇的创作水平,令大众将视线从个别知名作家投向整个中国科幻作家群体。2018年的译出多为中短篇小说,共26篇,分别出自21位中国当代科幻作家之手。不仅译出数量在增加,作者群体也在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3.2非英语国家科幻小说英译总量

上节描述了2010年至今中国科幻文学英译的整体趋势,下面将通过介绍非英语国家同期科幻作品整体的英译情况来考察世界科幻文学版图中的中国科幻。根据郭达斯戈幻想文学英译网站提供的数据,自2010年起有科幻作品向英语世界输出的非英语国家共计96个。不区分作品具体篇幅和题材,表1列出了英译数量超过150部/篇的国家,占所有国家英译总量的近60%。

表1 非英国国家科幻文学英译总数及占比(2010-2021)

从表1可以看出,2010至2021年间,中国科幻英译总量为167部/篇,占所有非英语国家科幻输入的4.9%,位居第七位。结合图1可以发现,这个成绩主要是在近五到六年内取得的,反映出中国科幻作品“走出去”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并且迅速在世界科幻小说版图中占得一席之地。但是,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差距也是明显的,前三名的国家英译总量都在300部/篇以上,占有绝对优势。法国是科幻文学的发源地之一,自凡尔纳开创科幻小说起,上百年来科幻大家和科幻作品层出不穷,虽然二战后其翘楚地位被美国所取代,但科幻基础依然深厚。日本有着健全的科幻产业生态链条,动画、漫画、游戏等各种文化产业互相合作、相互促进,造就了日本科幻文化产业的繁荣(姚利芬,2017:192)。这些都是法国和日本科幻作品稳定输出的坚实基础。

3.3中国长篇科幻小说英译情况

下面将比较不同篇幅的中国及其他非英语国家科幻作品的英译情况。首先是长篇小说。本文统计的长篇科幻小说均为已公开出版发行的纸媒作品,不包括以其他渠道和形式(如网络)发表的作品。表2为包含中国在内的前13名国家的长篇小说英译情况。

表2 非英语国家科幻长篇小说英译数量与占比(2010-2021)

从表2可以看出,非英语国家长篇科幻小说英译数量前三名分别为法国(147部,占17.3%)、日本(110部,占13.0%)和俄罗斯(83部,占10.0%),三者总和占了非英语国家英译总量的40%。中国长篇科幻小说英译较为薄弱,仅有11部,占总量的1.3%,与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差距较大。这11部作品中有6部都是出自刘慈欣之手,而其他5部分别出自我国科幻界的知名作家宝树、陈楸帆、王晋康、郝景芳和董启章。这一方面证明了刘慈欣长篇科幻小说毋庸置疑的海外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在长篇科幻小说创作领域缺少更多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作家和作品。很显然,仅靠一人无法代表中国科幻文学的全貌,仅推一人也不利于中国科幻文学的持续性发展以及稳定输出。只有当一批有影响力的中国科幻作家为全世界科幻读者所耳熟能详时,我们才能说中国科幻文学真正走在了世界前列。

3.4中国中短篇科幻小说英译情况

与独立出版的长篇小说不同,中短篇小说主要刊登在杂志上。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国内和英语世界对中短篇小说的类型认识存在着不对应的情况。英语世界的中短篇小说包括short story、novelette和novella三个亚文类;而国内一般并不严格区分novelette和novella,将二者统译为“中篇小说”(魏亮,2019:54-57),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中短篇包括中篇和短篇两个亚文类。此外,中英对这些亚文类篇幅的界定也不同。李运抟(2000:9)认为,短篇“最好控制在两万字以内,以万字左右为宜。……中篇至少要以四万起,以五六万字为通常标准”。英语世界则一般认为short story大约在1000至7500词之间,novelette在7500至19000词之间,novella在19000至40000之间。按照李运抟的观点,中文短篇与英文的novelette、甚至与novella范围有所重合。例如,张冉的《晋阳三尺雪》是18000字左右的短篇,但在《克拉克世界》上统计为21340词,被标记为novella;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原文约为21000字,被划归为中篇小说,其英文字数为16252词,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Hugo Award for Best Novelette)。本研究统计时以译入语为主,下表为包含中国在内的前6名国家的中短篇科幻小说英译情况。

如表3所示,2010年至2021年间,中短篇科幻小说英译数量最多的国家中,日本位列第一,共计293篇,占比10.0%;中国排名第六,共计148篇,占比5.1%。《克拉克世界》2015年至2021年共发表了73篇中国科幻中短篇小说,占中国中短篇科幻小说英译总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中国科幻中短篇进入国际读者视野的有效推助力。除《克拉克世界》外,中国中短篇科幻作品还出现在《阿西莫夫科幻杂志》(Asimov’sScienceFiction)、《光速》《尖端》《奇幻与科幻杂志》等一流科幻杂志上,发表范围越来越广,级别也越来越高。

表3 非英语国家中短篇科幻小说英译数量与占比(2010-2021)

3.5科幻作品选集英译情况

科幻作品选集的编选较为复杂,包括不同作家的优秀作品汇编,英语称之为“anthology”;同一作家的多个作品集合,英语称之为“collection”。企鹅兰登书屋(Penguin Random House)旗下的古典书局(Vintage Books)于2016年推出中短篇科幻选集《科幻大百科》(TheBigBookofScienceFiction),采用问卷调查推荐作品的方式辑录了科幻小说起源时代到20世纪末世界各地优秀的科幻故事。其中,中国科幻作家韩松的《两只小鸟》(TwoSmallBirds)和刘慈欣的《诗云》(ThePoetryCloud)与享誉国际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和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等人的作品一同入选。同一国家不同作家的作品选代表的是该国科幻作家的集体创作实力。由于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国科幻英译的整体情况,因此统计时采用的是以国别为单位的科幻作品英译选集。综合本人数据库与郭氏数据库的统计,2010年至今在英语国家出版的不同国家科幻作品选集共有34部,冠以国别性质的选集共计74部。英译国别选集数最多国家包括日本(9部)、中国/西班牙(4部)、芬兰/墨西哥/波兰/罗马尼亚(2部)。

第一部在海外出版的中国科幻中短篇英译合集是吴定柏和他的美国导师帕特里克·墨菲(Patrick D.Murphy)于1989年合编的《中国科幻小说选》(ScienceFictionfromChina),该选集收录了八篇80年代初我国重要的短篇科幻小说,包括童恩正的《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之死》《珊瑚岛上的死光》、魏雅华的《温柔之乡的梦》、叶永烈的《自食其果》《腐蚀》、郑文光的《地球的镜像》、王晓达的《神秘的波》和姜云生的《无边的眷恋》,是首次系统性对外译介中国科幻作品的尝试(吴攸,2021)。自此以后中国中短篇科幻作品的英译陷入沉寂,直到2016年美国专业科幻出版社托尔图书出版公司(Tor Books)出版《看不见的星球:中国当代科幻小说选集》(InvisiblePlanets:ContemporaryChineseScienceFictioninTranslation)、2017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转生的巨人:21世纪中国科幻选集》(TheReincarnatedGiant:AnAnthologyofTwenty-First-CenturyChineseScienceFiction)、2019年2月托尔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碎星星:中国当代科幻小说英译》(BrokenStars:ContemporaryChineseScienceFictioninTranslation)和2021年11月托尔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科幻盛宴》(Sinopticon:ACelebrationofChineseScienceFiction)。

某一位作家个人作品的汇编通常是对知名作家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媒介发表的中短篇作品的集中收录。能够出版个人作品选的作家通常均有持续性的优秀中短篇作品产出,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是该领域的重要作家。同理,一个国家若有多部不同作家的个人作品选集译成其他语言,则说明该国拥有较多国际知名作家。下表是对非英语国家科幻作家个人作品选集英译所做的统计。

如表4所示,非英语作家个人选集英译数量前三名分别是法国、日本和意大利。从选集原文作者来看,英译的日本作家主要来自现当代,包括石黑达昌(Tatsuaki Ishiguro)、安部公房(Kobo Abe)、星新一(Hoshi Shin’ichi)、筒井康隆(Yasutaka Tsutsui)、海野十三(Juza Unno)等。其中安部公房是日本知名的前卫科幻作家(长山靖生, 2012),星新一和简井康隆是日本科幻“御三家”中的两位,而海野十三则被誉位日本“科幻小说之父”。多位日本科幻作家的个人选集被翻译成英文进入英语世界,反映出较强的整体科幻影响力。英译的法国科幻作家多为法国科幻文学创作处于辉煌时期的现代作家,例如现代科幻文学奠基人罗尼(J.-H.Rosny ané)和雷纳(Maurice Renard),仅罗尼一人的作品选集就有4部。当代作家包括2011年度第一届“科幻奇幻翻译奖”得主夏托尔诺(Georges-Olivier Chteaureynaud)。英译意大利作家包括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兰多尔菲(Tommaso Landolfi)和曼泽提(Alessandro Manzetti),仅兰多尔菲一人出版的选集就有3部。二战后,法国科幻受到美国科幻的巨大冲击,逐渐式微,当代个人作品选中只有奇幻作家的身影。而日本紧随西方现当代科幻步伐,大量知名科幻作家和作品能与西方、尤其是英美作家和作品旗鼓相当,深受世界科幻爱好者的喜爱。中国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有科幻作家的个人选集在英语世界出版。2017年英国宙斯之首出版社(Head of Zeus)出版的刘慈欣中短篇科幻小说作品集TheWanderingEarth,是首部英译的中国科幻作家个人作品选。2020年中国共有三位科幻作家的个人选集在英语世界出版,分别是韩松的APrimertoHanSong,刘慈欣的HoldUptheSky以及夏笳的ASummerBeyondYourReach:Stories。可以说中国科幻作家已经开始在英语世界产生影响,但在作家总量和单个作家选集的出版数量上距离法国和日本还有差距。

表4 非英语作家个人选集英译统计表(2010-2021)

3.6非英语科幻英译情况

非英语科幻作品英译情况是是非英语国家科幻作品国际化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本文仅以2020年为例展开讨论。2020年全年共出版发行59部非英语长篇小说和(个人)选集英译本,其中译自西班牙语、法语、汉语和日语的作品占总数的将近一半,译自汉语的作品有5部。考虑到中国科幻“走出去”仍处于起步的阶段,这个数值虽不算高,但也代表着一定的成绩。中短篇类别中,全年英译作品共有69篇,其中译自汉语的作品有20篇,表现最佳,这与《克拉克世界》等杂志对中国科幻作品的认可与持续推介不无关系。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中短篇科幻英译中有近半数的作品都来自中国和韩国,说明英语世界对东方科幻题材的兴趣日益浓厚。除此之外,出版或发表英译科幻作品的出版机构和杂志则反映出推介非英语科幻作品的主流平台及其偏好。

4.对中国科幻文学“走出去”的思考

笔者通过考察发现,2010年以前中国科幻英译在上述任何一个类别中都榜上无名,因此可以说,中国科幻英译从零星起步到挤进前列,是在这短短十年里实现的。在英译总量上,中短篇小说的表现最佳,其次为长篇小说。从2020年的年度统计来看,我国中短篇科幻小说备受青睐。这一方面得益于郝景芳获得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中外长期合作翻译推广中国科幻作品的结果。同时,我国科幻小说英译与其他非英语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首先,长篇小说英译虽增长较快但起点较低,在数量上与排名靠前的法国和日本相差甚远。其次,中国作家作品选集明显不足,说明能够代表中国当代科幻成就的优秀或经典作品尚在形成过程中。再次,作家个人作品选集中刘慈欣个人短篇选集占据一半,而且刘慈欣也是所有中国科幻作家中作品英译数量最多的。虽然有学者称,刘慈欣是“单枪匹马,将中国科幻文学提高到世界级水平”(严锋, 2010),然而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来看,优秀的个人还是难以与并不逊色的群体抗衡。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对当前中国科幻文学“走出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中短篇科幻作品的推介应该积极关注发表非英语国家科幻作品的国际杂志。例如,创办于2003年的国际文学翻译杂志《文字无国界》(WordswithoutBorders)致力于推介非英语文学且颇具影响力,近年来对中国文学频频关注。同类杂志还包括《渐近线》(Asymptote)、《今日世界文学》等。知名科幻杂志《奇异地平线》于2017年推出的季刊《茶壶》(Samovar)专门刊登英译科幻作品,在《未来纪事》(FutureScienceFictionDigest)推出前,所刊发的中国短篇科幻作品数量仅次于《克拉克世界》。除此之外,其他国际科幻杂志也都会发表一些英译作品,但相对零散。诚如上文统计所示,英语世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科幻题材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了解对中国科幻感兴趣的杂志,以便有的放矢地向它们推荐优秀的中国科幻作品,拓宽中国科幻输出的路径。

第二,中外出版合作是中国科幻文学“走出去”的一个有效方式,值得进一步加强和拓宽。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先生曾就中国作品“走出去”的途径言简意赅地指出:“最好的合作办法就是中外合作”(鲍晓英, 2013: 64)。就中短小说而言,2020年出版中国科幻译作最多的杂志中,《克拉克世界》主要同中国微像国际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策划中国科幻专栏;《未来纪事》是2018年中国专业科幻文化品牌公司未来事务管理局和美国UFO出版社(UFO Publishing)合作推出的在线刊物,接收全世界范围内优秀的英文科幻作品,这是中国科幻行业助推中国科幻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次主动出击。就长篇小说而言,《三体》三部曲由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与大名鼎鼎的科幻文学出版社托尔图书出版公司合作出版,并“主动遵守国外出版商的出版惯例”(刘会然、张德玉, 2019:130),提前准备好译文,圆满地完成“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的一项任务。事实证明,这些合作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创办海外独立出版机构是中国科幻文学“走出去”的长远保障。中外合作在输出中国科幻文学方面具有短期效应,但良好的合作一旦中止或结束,就会对输出力度产生不小的影响。因此,在加强中外出版合作同时,可以着手考虑在海外设立自主独立的出版机构,逐步形成长期译介中国科幻作品的基础。统计可知,法国和日本科幻作品的英译数量总体占比最大。深入调查可以发现,除了英语世界主动引进外,这两个国家都在美国设有自己的出版机构。法国科幻文学英译出版机构Black Coat Press自2010年至今共出版了20多部法国科幻和奇幻小说。Black Coat Press成立于2003年,致力于向英语世界翻译和出版科幻、奇幻、恐怖等类型的法国通俗小说;出版社社长Jean-Marc Lofficier夫妇既是图书编辑也是译者。高堡出版社(Haikasoru)由日本三大出版社小学馆、集英社、白泉社于2009年初在北美合办,总部位于旧金山,专门用英语翻译及出版日本科幻、奇幻以及恐怖小说。高堡出版社从成立之初就提出成为向西方世界推广日本最优秀科幻的“高堡”(“Haikasoru”是英语“high castle”的假名发音)的目标,计划每年翻译出版12部日本科幻作品,迄今实际出版了31部,成绩斐然,已然是日本科幻输出西方的桥头堡。日本的经验还证明,小说英文版的发表至关重要,若能引发好莱坞影业的关注而被搬上银幕,小说的生命将得以扩大和延续。2009年高堡出版社将樱坂洋的轻小说《杀戮轮回》译介到美国,获得了巨大反响,这才有了后来2014年上映的好莱坞科幻电影《明日边缘》。因此,中国科幻要想获得坚实持久的国际影响力,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创办独立的出版机构,长期不懈地推广优秀的中国科幻作品。

猜你喜欢
走出去英译科幻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科学大众(2021年8期)2021-07-20 07:38:52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社会科学家(2020年8期)2020-02-21 08:28:30
要目英译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科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