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维

2022-04-01 03:59滕岩
关键词: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新常态

滕岩

【摘  要】在新常态下,我国部分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现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限制了产业发展,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经济转型。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应当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改善公共服务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基于此,论文从新常态下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出发,分析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Abstract】Under the new normal, there is a serious path dependence phenomenon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me regions in China. Their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 level limi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ir lack of innovation ability restrict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optimiz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rove public services and 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regional economy. Based on this, 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under the new norm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Keywords】new normal;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2)01-0046-03

1 引言

当前,我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全新的阶段,经济降速是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整体性特点。在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面对劳动力过剩、劳动生产率增速减缓、市场机制运转不畅以及出口导向型经济难以延续等多重挑战,特别是由于地区经济结构存在失调现象,造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较为困难。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特征应该最终体现在区域产业经济圈和创新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传统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与升级、经济发展寻找到新的增长点以及传统产业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方面。

2 新常态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时期,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地区分化现象,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存在持续扩大的态势。

2.1 “横向”分化格局进一步加剧

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这四大主要经济区域板块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增速已经呈现出“东部缓慢回落、东北快速下行、中部相对稳定、西部相对高速”的复杂图景,这与我国经济一直以来所呈现的“东快西慢”格局显然有着较大的差异。由要素密集投资向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转变,及其在转化进程中的适应性调整是造成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基本原因。中西部地区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且各级政府对基建等重要领域的投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以政策刺激和营商环境改善为主要驱动力,中西部区域的经济高速增长,资本投入、生产要素使用以及与东部区域经济的错位发展,是现阶段中西部地区经济仍维持较高速度发展的主要力量来源。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速则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增速跌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的历史最低点。与此同时,东北地区面临产业结构从过度依靠资源部门转为产业多元化、产权构成从过度依靠国有企业转变为产权多样化的重要任务,这两个方面转型的交叉重叠及其与现行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造成东北地区整体经济运行速度快速放缓的基本因素。

2.2 “纵向”分化态势日趋明显

长期以来,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体现为东中西部间的“横向”分化不同,进入新常态之后,南北部地域间的“纵向”分化趋势日渐显现。近年来,东北、华北、西北等北方地域,受资源类产品价格下降和传统产能供过于求的冲击,经济增长速度和外商投資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而南部地域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整体而言,东部的东南沿海地区、中部的南方省区、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普遍好于西北、中部北方省份以及华北、东北地区。南北分化趋势具体有以下方面的表现:第一,速度表现出“南快北慢”的态势;第二,比重呈现“南升北降”的状况。这是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重要新变化之一,不但表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的逐步南移,同时,对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3 省区之间的经济分化表现更为突出

进入新常态之后,我国各区域之间分化的态势进一步强化,但板块经济特点与地区经济特征仍较为突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这4个主要区域板块的分类方式尽管可以从总体上概括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水平和特点,但以四大板块划分方法为基础的分析会掩盖板块内部的许多“异质性”信息,从而无法体现地区经济分化的整个过程和问题,甚至可能形成误导。例如,在东北板块中,辽宁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特点与其他两个省份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深入各个板块内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省区层面的经济增长分异态势较为显著,并分解而成了以下经济发展类型:第一,深度下探型。这主要是指一些资源类、重化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其经济增速下滑最早,现在仍陷入“低迷泥潭”而没有明显起色。从近10年来我国各地区域经济增长的变化来看,东北三省、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区域的经济增长在2005年左右发生了下滑。随着全球与国内大宗产品市场需求出现疲软,上述区域的低迷状况仍在加剧。第二,缓中趋稳型。与北部资源型省份明显不同,虽然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放缓的时间节点相对较晚,同时,大部分省市的降幅已明显缩小,呈现出触底反弹的态势。东部地区的经济运行韧性较为良好,回旋余地也相对较大,这同时表明,这些区域的战略转变已见成效,新的经济发展动能将不断增强,从而能够较早地适应新常态。第三,高位补跌型。由于我国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轨迹不相同,其中,中西部地区许多省份的经济增速下降最晚,但其在经济发展中所积累的经营风险较多,且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极易在转变过程中出现新旧产业接续的“空窗期”,从而形成了更加巨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政府应该对此给予密切关注。

3 新常态下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3.1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路径依赖

之前,我国部分区域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现象。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部分地区主要采用大量投入资源、以生产要素高投入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这种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需求。例如,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本、产业资本、技术创新等各方面与产业转型发展的要求还具有相当的差距,这已经成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路径被锁定的重要原因。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则率先进入了中等甚至高收入水平阶段,其产业结构也迈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较快地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例如,2020年,上海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83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73.1%。这也表明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各类要素生产成本正在不断上涨,而地方财政投入基础设施的空间在逐渐缩小,所以其经济转型的核心在于从要素密集投入型逐步转变为全要素综合效益增长型,由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累积等驱动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将日益成为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不难看到,地区经济发展中新老模式的分野或将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地方将日益具有活力和竞争力,但另一些地方则会面临更多困境,因此,有必要深化改革,摆脱路径依赖。

3.2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限制区域产业发展

进入新常态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向创新驱动转变,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很难再通过大量的要素投入、低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达到长期平稳的国民经济增速,因此,这些区域也必须提升生产力,发展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型业态。但由于长期以来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部分地区公共服务能力较弱,难以吸纳外来的创新要素进入,而且自身的人才培养、资金外流的势头还在加剧。尤为明显的是东北地区,部分城市高等教育、科研院所等行业的就业人数正持续减少。此外,以网络技术与智慧制造为核心的创新型制造业存在较强的网络聚集效应,资源优势区域利用其在科技、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将会集聚更多优质的资源。而此种虹吸效应也将使得后发地区的经济转型因无法有效地获取必要的资源要素而面临发展困局,从而导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3.3 创新能力不足制约区域经济转型

我国各地区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新常态下的区域分化现象。技术创新驱动是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核心力量。通过对比全国各个区域的经济转型状况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水平更高的东部省份的经济转型速度要明显领先于中西部省市。目前,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且下行势头未能减缓的区域,多是一些创新能力比较弱的地区。较低的技术创新水平不仅制约着这些地区传统产业的整体能力提升,在承接新产业、发展新技术等方面,也常常因为创新能力的不足而无法落地,无法及时高效地产生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从而造成了区域经济增速的不断下滑。由此可见,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部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一直无法深入、难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基于新常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4.1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首先,要形成多中心网络型的空间优化发展主体布局。进一步落实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充分依托全国主要交通干道和综合交通网络,积极培育发展以城市人口密集地带或都市区为核心的重要经济地带,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轴带的重要支点功能和对区域经济的重要辐射影响功能,做好不同区域间发展策略的统筹和衔接,积极做好跨区域、次地区协作工作,推动生产要素在更多层次、更广阔空间内的有序流转和有效整合,着力形成空间优化发展的主体架构,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和陆海统筹发展进程,积极形成多中心网络式发展布局,提高土地发展效益和区域经济总体实力。同时,要进一步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合理缩小地域单元,增强地方政策的精准性,着眼于破解老少边穷等各类型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凸显“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切实增强处理特定区域发展问题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

其次,要形成优势互补、协同互动的行业优势发展布局。立足各区域工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按照不同区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推动建立定位清晰、重点突破、特点突出、协同互动的产业发展布局。在东部区域,率先进行工业高端化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运营管理水平,推进传统产业的提升转型与梯度转换,努力建立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工业基地。中部区域要发挥既有的能源以及资源优势,侧重于发展本区域的支柱产业,同时,积极有序地承接东部区域转移出来的产业,逐步建設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西部区域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继续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建设能源、资源加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因而,东北地区必须尽快升级传统装备制造业,积极培植具有竞争力的新产业,提升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建设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先进设备生产基地、原材料与能源生产基地。此外,东北地区要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重视在自然资源禀赋优越、配套基础设施健全、经济发展潜能较大的农村区域,打造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农业空间发展布局。

4.2 改善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本公共服务滞后的状况下,我国东部沿海区域和中西部区域都亟须在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东部沿海区域的重点在于调整公共服务体系结构,中西部区域则偏重于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即使在同一区域内,不同产业结构和职能类型的城市对公共服务的项目类型和发展层次的需求也存在差异。例如,工业型城市需要重点改善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以提升本地工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旅游型城市则偏重于优化基础设施、信息通讯、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优质的环境。为减少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落后地区应当不断改善本地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条件,不同城市之间交通状况的改善能够显著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同时,产生辐射和溢出效应,为本地区提供经济发展条件的同时,带动附近城市的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经营环境适合企业发展,生活环境适合人才发展,大量资本就会涌入区域内,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而且经济的发展又会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但是城市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本身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设施也不健全,造成资本、人才的外流,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低并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如果想要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就必须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创造条件,实现城市的扩容增值,以利于资金和人才的流入。

4.3 提升区域经济创新能力

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心已经由过去的偏重于增长速度转向到更加注重质量和速度的和谐统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为达到这一目标,地方政府就必须更加重视提升生产要素的效率,而不是一味地提高生产要素的总量。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地方政府要持续推进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手段之一。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導地方企业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进行产品生产和科技研发,逐步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政府要支持在技术和产品上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引领广大中小企业提升应用领域的自主开发创新水平,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相关部门要加强培育科技型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积极吸纳创新型人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积极打造区域技术创新平台。各主体要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发展环境,减少区域间的技术流通障碍,从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与吸纳力度。

5 结语

在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分化现象是经济结构性调整、资源优化分配、发展动力转变的必然结果。在此背景下,路径依赖现象、较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创新能力的欠缺限制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应当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改善公共服务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区域经济创新能力,从而加快各地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引领全国整体进入经济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张可云.论中国区域经济的新常态[J].区域经济评论,2015(2):5-9+2.

【2】陈敏.经济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知识经济,2018(7):5+7.

【3】余文静.“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J].中国市场,2018(10):35-36.

猜你喜欢
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新常态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