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故乡》教学设计比较思考与启示

2022-04-01 12:11郑良妃
文学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故鄉中日异同

郑良妃

内容摘要:中日两国《故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既有又相同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基于中日两国《故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做比较,结合我国教学实践,借鉴和学习日本的《故乡》教学,希望对今后我们的《故乡》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故鄉》 中日 异同 教学内容

在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一直是重头戏。其中《故乡》,不仅是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在海外也深受欢迎,多次选入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中学语文教材当中。在日本,《故乡》更是作为精读课文要求学生学习,并成为他们国语教材的固定篇,但日本《故乡》的教学目标、学习活动等方面与我国的教学却截然不同。本文试图从中日两国的教学目标、教学安排两方面进行比较并做一些思考,希望对我们今后《故乡》的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

在我国,《故乡》编排在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少年成长,选入的作品均为小说,分别为鲁迅的《故乡》、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单元导语也提出了相应的学习要求,即学习本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基本上围绕以下这几方面进行:

1.了解作者及《故乡》的写作背景,理清故事情节;

2.把握对比、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杨二嫂、闰土的形象,探讨人物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品味语言,体会“我”的情感,理解小说主题。

在日本教材中,《故乡》的教学目标更为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思考,如:

1.使学生掌握小说中刻画人物的姿态及其心理变化、历史的社会状况及其关系,从而深入思考“在历史中生活”(注)的人所应该具有的生活态度。

2.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及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通过学习,重新关注自己和现实状况的关系。[1]

从中日两国的教学目标设定上看,都把“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的变化和体会‘我’的情感”作为教学要点。但我国更强调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重点分析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来剖析杨二嫂、闰土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变化的原因,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探讨;而日本的教学目标更关注学生阅读小说后的一个感受和思考,关注人际关系变化,侧重个人情感体验。

二.教学安排

《故乡》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一般为两到三个课时,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介绍小说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和线索。

2.比较故乡、闰土、杨二嫂前后的变化及作者是如何描写变化的,分析杨二嫂、闰土变化的原因。

3.品析关键语句的含义,找出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探讨小说的主题。

根据吴亨淑、巴美兰的《日本国语学习指导一例———〈故乡〉的学习指导资料(摘译)》,日本对《故乡》这篇课文的课时安排为七个课时。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分享阅读后的感想以及初步感知故乡的变化;第三、第四、第五课时主要围绕“我”见故乡的心情、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我对他们的心情展开教学活动;第六课时为理解“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思想情感;第七课时指导学生读完小说后进一步认识和思考自己现实状况,激发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的兴趣。[2]

从上述的教学课时安排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课时安排较少,教学内容上侧重于整体感知以及对杨二嫂、闰土的形象分析;而日本的教学内容围绕单元人文主题,注重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始终关注“我”的心情,注重学生的思考和阅读体会,学习活动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关注和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关注学生用历史眼光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

三.《故乡》教学的思考

通过上述中日《故乡》阅读教学的比较,笔者发现,在一线教学中,我国《故乡》教学还是存在很多偏差和问题,日本的《故乡》的“教什么”“学什么”还有“如何教”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提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很大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而教学内容的问题往往根源于教师的文本解读”。[3]日本的《故乡》教学内容着眼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意义及人际关系,更多的是从人性的角度解读,弱化文本的政治色彩和社会批判性,引导学生在读完小说后认识和思考自己与周围的社会。

1.思考文本的时代价值

但我们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分析闰土、杨二嫂的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手法,揭示小说的主题”这样模式化的教学套路。显然,我们《故乡》的解读更多的是从政治色彩和社会批判性角度。这不得不让人深思,于今天而言,这样的解读是否合适中学语文教学呢?日本《故乡》的教学目标也提到了教师要做背景补充说明,但特别强调教学内容要以《故乡》为中心,回到阅读作品理解中去。同时,日本《故乡》教学内容上还特别强调教师要紧紧抓住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对象在当时社会的典型意义,并由此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社会现实。这其实也是我们教师在解读《故乡》文本中所要关注和思考的内容。《故乡》这篇小说与现在的学生生活时代有一定的距离感,学生可能不好理解里面的人物关系,尤其是成年闰土和“我”的关系变化,教师要做好背景的补充说明。这里的背景介绍并不是像平时教师的程序化流程,将所收集到的资料放在PPT上,展示给学生看,也不是大篇幅地讲解,将语文课变成一堂历史政治课,而是在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好理解时,铺设背景知识,结合课文自然引入。

鲁迅的《故乡》为何能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当,成为中学生学习的作品?笔者认为不仅是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当时社会具有典型意义,在今天的社会当中同样还是存在着像杨二嫂、闰土和“我”这样的人物。就像王富仁老师的《精神“故乡”的失落》中所写道:“假如我们把鲁迅的《故乡》提高到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切的高度来体验、来感受,那么,《故乡》与我们当代的读者也就有了密切的精神联系。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都是在发展过程之中的,人的成长也是缓慢的、曲折的。童年的梦都是美的,成人的发展则是受到社会人生严重制约的。”[4]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的文本解读应当要有自己的思考,立足文本,而不是人云亦云。同时要结合学情,思考这篇小说的时代意义,由此设计教学活动。

2.关注“我”的形象

日本《故乡》的教学内容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即在教学活动中特别关注“我”的形象,从“我”的视角看待今昔变化,理解“我”的心情与感慨。反观我国的《故乡》教学,很多教师把重难点落在环境描写的作用、刻画闰土和杨二嫂形象的手法及其变化的原因。钱理群先生在《<故乡>——心灵的诗》中写道:“《故乡》里分明有两个故事:闰土的故事与‘我’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了一个‘复调’”。以往的阅读偏重于闰土的命运及其意义,其实,作者的着力点是在對‘我’精神历程的审视,对闰土的观照是包孕其内的。[5]“我”是这篇课文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故乡》是以“我”的视角展开的。对学生来说故乡的变化,杨二嫂、闰土的变化,这些都是比较能直观的感受出来,反而学生可能在对“我”这个人物形象关注不够,甚至忽视“我”的存在。“我”对杨二嫂、闰土的态度及心情变化,这些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理解不够的,有障碍的。因此,对“我”的理解应该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我”对故乡人事变化的感慨,充分展开关于“我”的形象教学活动。

(二)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善,取决于基点的改变。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也就是在教学内容确定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学什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他,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好。[6]日本的教学内容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站在学生立场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有话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日本《故乡》第一课时的教学,让学生通读《故乡》全文,记下感想,第二课时交谈感想,谈谈小说中令你感动的地方及是如何看待小说中的几个人物的。学生在讨论过程,教师并不急于得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体验,将读写结合落实到实处。而我国《故乡》的教学中,教师大量分析讲解,越俎代庖,忽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或是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难以激发学生自主性。课堂有预设性和生成性,但更为重要的是课堂的生成。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关注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设的答案是否一致,缺乏相应的引导,忽视课堂的生成。在问题探讨过程中,为了课堂进度,常常忽视学生的看法,急于把“标准答案”亮出来,学生仿佛是一个个群众演员,配合教师演出而已。教师自己在上面如痴如醉,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

1.注重学生的阅读体会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并非非黑即白,具有多面性的,教师不宜为人物贴标签,为学生定义人物,局限学生的思考。我们的教学更不应该扼杀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离不开学情分析,在设计活动问题之前,教师不妨多站在学生角度想想,这个问题适合吗,有必要吗?当然,我国《故乡》的教学与日本的课时安排上差很多,教学内容没有那么细致深入全面,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上课模式化的借口。课堂时间有限,那么在备课阶段,应当要明确哪些是重难点,所有割舍。在《故乡》教学中,应当要结合学情,围绕重难点开展教学活动。如“我”的形象,是小说中一个重要人物,但容易被学生忽视,那么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围绕“我”回乡的所见所闻及理解“我”的心绪方面,从而引出闰土、杨二嫂形象和小说主题的探讨。

2.注重学生的阅读兴趣

日本《故乡》的教学活动中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利用学生的切身体验导入新课,启发思考,第一课时让学生交谈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和小说中故乡的“我”见到故乡的感受进行比较,启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第七课时在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文本后,启发学生认识和思考自己与现实的状况,并诱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等环节,激发阅读兴趣,关注学生阅读体验贯穿课堂始终。如何结合学生的经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这是我们现在《故乡》教学中不可避免要思考的,也是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这篇小说没什么感觉,甚至有些抵触心理,那么教师自己讲得多么精彩,多么深刻,也是独幕剧,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在《故乡》教学导入中,可以联系该单元“少年成长”的人文主题,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利用他们的切身体验,拉近学生与小说的距离感。

3.注重学生学习的延续性

我们现在都在强调一课一得,没错,一堂课下来每位学生都要有所收获,而不是迷迷糊糊,不知所云。但学习活动也应不只是停留在这一篇、这一课中。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布置的课外阅读完成率很低,如有的老师在在上完《故乡》这篇小说后,让学生课下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但基本上没有几个学生课后主动去阅读。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本来学这篇小说已经够无聊的了,课下学生又怎么会阅读其作品呢?而语文的教学与学习从来都不是局限在几本教材当中。因此,在教学活动,教师应该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延续性,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贯穿课堂始终,尤其是时代背景、知识延伸等环节不应只是机械地PPT展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切入点。如教师在设计《故乡》拓展延伸环节时,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与鲁迅的作品或鲁迅个人的故事结合,设计情境,适当补充,诱导学生课后阅读。学生学完《故乡》这篇小说后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会,对自己或周围事物有所思考,那么我们的课堂无疑是有价值的。而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其他作品的兴趣,进而去阅读,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并且要不断努力去实现的理想目标。

少年时代的生活,成长后“我”和周围社会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要面对的。站在人性的角度解读《故乡》,以少年成长的话题作为切入点,利用学生切身体验,建立学生与这篇课文的链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从而带领学生进行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分享他们的阅读感受,启发学生思考自己和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或许更符合部编版中该单元关于少年成长的主题意蕴。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2-70.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128.

[3]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62-65.

[4]吴亨淑,巴美兰.日本国语学习指导一例——《故乡》的学习指导资料(摘译)[J].语文教学通讯,1983(08):15-18.

[5]温立三.《故乡》:中、美、日三国课程设计之比较[J].鲁迅研究月刊,2020(11):42-50.

[6]李卫东.以《故乡》为例谈教学内容的确定[J].语文教学通讯,2010(35):9-12.

[7]范梅.从《故乡》一课看中日两国阅读教学的差异[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12):138-139.

[8]谢丽梅.中日两国《故乡》教学比较之我见[J].语文学刊,2007(16):34-35.

注 释

[1]吴亨淑,巴美兰.日本国语学习指导一例——《故乡》的学习指导资料(摘译)[J].语文教学通讯,1983(08):15-18.

[2]吴亨淑,巴美兰.日本国语学习指导一例——《故乡》的学习指导资料(摘译)[J].语文教学通讯,1983(08):15-18.

[3]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100页。

[4]錢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62.

[5]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65.

[6]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128.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故鄉中日异同
故乡之春
故乡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中日影视文化博弈观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