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樋口一叶作品《十三夜》《大年夜》中的父母形象进行相关的研究,探讨了明治时代在新旧思想的交锋中、社会制度的变迁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
关键词:樋口一叶 十三夜 大年夜 父母
樋口一叶(1872-1896)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职业女作家,也是第一位印在纸币正面的日本女作家,在日本具有极高的国民知名度。樋口一叶出生于日本东京都一个下层官吏家庭,自幼酷爱读书,立志成为作家。命运多舛的她先后经历了父亲亡故、未婚夫毁婚等变故,饱尝生活的艰辛。二十岁时开始发表作品,在“一叶的奇迹十四月”中写出《青梅竹马》《十三夜》《大年夜》《浊流》《岔路》等,她的文学才华得到了许多文豪的称赞,当时被尊为“文坛之神”的森鸥外称其代表作《青梅竹马》为“当代名作”,著名作家幸田露伴也因自己没有写出如此出色的作品而叹息、遗憾。2004年,日本发行新版纸币,樋口一叶的肖像出现在五千元纸币上,成为第一位印在纸币正面的日本女作家,这是对樋口一叶文学贡献的最高赞誉,充分反映了她在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樋口一叶的作品多以那些出身卑贱、生活困苦、命运凄惨的女性人物为描摹对象,但她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描写女性的哀怨与愁苦,而是以女性的命运为视角客观描述明治时期的社会百态。明治时期,日本社会正经历着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识开始萌芽,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男权至上、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思想仍然有广泛的影响力。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而金钱成为人人追求的目标,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本文通过对樋口一叶作品《十三夜》《大年夜》中的父母形象进行相关的研究,管中窥豹去了解明治时期整个日本社会,探讨了明治时代在新旧思想的交锋中、社会制度的变迁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
一.慈祥的母亲和封建的父亲——《十三夜》中的父母分析
《十三夜》讲述了出身平民家庭的阿关嫁入官吏家庭后,饱受凌辱,于九月十三日返回娘家,希望能在父母的帮助下离婚。遭到父亲反对后,阿关乘坐人力车离开娘家,没想到人力车夫竟是阿关的初恋,两人感叹命运的不幸,却只能各奔东西。
在《十三夜》的开头,描写了阿关的一番思想斗争。一方面,她担忧着父母的期望、孩子的成长以及弟弟的未来,另一方面,她又拒绝回到那个冰冷的家庭和铁石心肠的丈夫身边,在多番前思后想后,还是决定离开丈夫。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阿关是一个性情温柔、爱护孩子的母亲,她不是毫无勇气的懦弱女性,她渴望做自己命运的主宰,希望能靠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阿关的母亲是一个慈祥而传统的母亲形象,她非常关爱女儿阿关,虽然女儿阿关已经长大成人,嫁到了原田家,变成了尊贵的原田夫人。可是在母親心中,阿关还是以前的阿关,是从小在身边长大的小女孩。母亲时刻想着阿关的饮食起居,她做了糯米团子,想让弟弟给阿关送过去,因为弟弟的难为情,没有给阿关送过去,母亲感到很遗憾。当看到阿关回到家里,母亲觉得这是个弥补遗憾的好机会,所以第一时间就拿出来,想让阿关吃个痛快。在母亲与阿关的对话中,不难看出母亲十分体谅阿关的难处,对阿关说着许多体己的话。希望阿关能在原田家当好原田夫人,照顾好丈夫和孩子,还告诉阿关不必补贴娘家。母亲还担心卑微的娘家会让阿关难堪,所以克制心中对阿关的思念,路过阿关家的时候只远远地看着而并不进门去探望。以上种种细节,无不刻画着一个慈祥、温柔、爱女儿的母亲形象。
当阿关把自己在原田家的遭遇向父母倾诉后,疼爱女儿的母亲心痛得如同刀割一般,无法容忍女婿的行为,她回忆结婚前原田多次上门提亲、不嫌弃阿关家的贫寒,对结婚后原田的态度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表示十分愤怒。慈祥温和的母亲不再觉得阿关的温顺是性情上的优点,对阿关说,因为你太老实了,所以丈夫才会得寸进尺,越来越不讲理了。让阿关不要再迁就了,也不必再忍受丈夫的凌辱,希望阿关离开原田家,回到娘家来生活,还让阿关的父亲去原田家评评理、算算账。可以看出,母亲虽然清楚地知道原田家有权有势,可当女儿的尊严受到践踏的时候,母性的本能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站在女儿的立场,心疼女儿,维护女儿。在母亲心中,没有什么比女儿的开心和快乐更重要的事情了。
与一心疼爱女儿的母亲不同,阿关的父亲则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践行者,处处表现出了一个封建家长的行为做派,是明治时代社会现实在父亲身上的真实投射。明治时期,日本《户籍法》中明确规定,男性为上位,女性为下位。女性没有公民权,只是隶属于丈夫的附属品,必须在丈夫的监视下才能行使财产权。而1898年实施的日本新民法更是继承了日本的传统家庭制度——家父长制,即父亲是一家之主。“在明治初期的法律中,极少有专门保护女性的条款,妻子不仅是丈夫的附属,丈夫更可以单方面决定离婚。”(张雅君,从樋口一叶的文学表现看近代日本女性的犹疑与摇摆[J],学术论坛,2011,(3):156-159,196.)除了没有保护妇女权益的条款,对妇女离婚也有着严格的规定。“明治时代的民法对女方离婚有着严格的规定,而女方要摆脱婚姻的枷锁必须先征得娘家的同意。此外,当时的民法还规定,女方离婚后六个月内不得再婚。……她们的幸福几乎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女性为争取幸福,就要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极大的阻力,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王天然,从《十三夜》浅析樋口一叶反封建思想的局限性[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10):89-91.)妇女离婚必须先征得娘家的同意。妇女离婚后,半年内不得再婚。另外,妇女的财产权利也没有任何保障,妇女一旦离婚,立刻陷入经济上的困境。在社会思想方面,“延续数百年的男尊女卑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还十分顽固地扎根在明治社会的土壤中,顺从、贞操、奉献、忍耐仍被视为女性最根本的义务。”(林敏,樋口一叶文学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
当阿关的母亲希望父亲能去找原田去评评理、算算账时,希望父亲能为阿关讨回公道,可深知法律制度和社会规则的父亲却交抱着胳膊、闭着眼睛听着,对母亲说“不要胡说八道些没有的话”,并且十分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反对阿关离婚,充分地表现出了一位封建权威男性家长的做派。雖然父亲也心疼女儿的境地,希望女儿能拥有幸福的生活,但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以及他对社会规则的了解仍使他劝说女儿放弃离婚,狠心而不近人情地劝阿关要多多体谅丈夫、好好伺候丈夫,告诉阿关,妻子的责任和本分就是设法让丈夫开心,劝阿关为了孩子、父母以及弟弟的前途隐忍下去。在父亲眼中,阿关是原田家的太太、太郎的母亲、亥之的姐姐、齐藤家的女儿,唯独不是她自己——一个活生生、有感情的女性,一个渴望家庭温暖、父母关爱的女儿,一个在婚姻中受尽虐待和折磨的妻子。父亲“坚决反对阿关离婚,只考虑到了阿关周围许多人的利益,而对于一切事情的中心人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阿关却采取无视的态度。”(王天然,从《十三夜》浅析樋口一叶反封建思想的局限性[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10):89-91.)父亲一味只让阿关忍让,可对丈夫的责任和本分却只字不提。而母亲在听到父亲反对阿关离婚后,同为封建社会制度受害者的母亲也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只能无助地陪着女儿哭泣。
在《十三夜》这篇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樋口一叶刻画了一对非常典型的父母形象——父亲封建专制,母亲慈爱善良。阿关的父母深受明治时期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阿关父母的性格特征,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文化的特征。而父母对寻求帮助的女儿的态度是如此的冷酷和不近人情,更进一步证明了日本女性生存境况的凄惨与悲苦。阿关贵为有钱人家的太太,试图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况且如此,更遑论那些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条件困苦的平民女子了。《十三夜》中父亲的思想以及母亲态度的转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男权至上、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万分痛苦、已决意离婚的阿关听从了父亲的劝告,做出回到原田家的选择也就并不奇怪了。
二.刻薄的母亲和冷酷的父亲——《大年夜》中的父母形象分析
《大年夜》讲述了女仆阿峰为了维持生活忍受着主人家的刻薄,大年夜这天,答应借钱的女主人抵赖反悔,阿峰只得偷窃了主人的钱以帮助贫病交加的舅舅度过难关。阿峰向主人坦白之时,却发现玩世不恭的大少爷石之助无意中帮助了她。
《大年夜》中有两对父母形象,第一对父母是阿峰的舅舅舅母,第二对父母是山村家的老爷和太太。阿峰的父亲去世,母亲带着阿峰投靠了舅舅。母亲去世后,阿峰在舅舅舅妈的抚养下长大成人。阿峰的舅舅,外号叫“实在人安兵卫”,他是个做小生意的小贩,由于本钱有限,只能贩卖茄子萝卜之类的一些廉价的蔬菜,从来不卖一些新鲜名贵的物品。因为做人实在,常常有老主顾的光顾,所以生意还能维持,也能勉强送儿子去学堂读书。可后来由于身体疾病,安兵卫不能继续做生意了,连家里的菜秤都卖掉了。一家人搬进只有六个榻榻米那么大的小屋生活。安兵卫虽然并不富裕,但却很怜爱阿峰。虽出身贫苦,却不忘自己对亲人的责任,毫无怨言地照顾父母双亡的阿峰。对于舅妈,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仅有的几处描写如“热情地拉着阿峰的手,招呼她进来”不难看出舅妈与舅舅在品行上的一致,都将阿峰视如己出。与此同时,阿峰也将舅舅舅妈一家视为自己唯一的亲人,将舅舅舅妈视为自己的父母。安兵卫一家虽然贫穷,但全家人都有善良的品性,充满了对家人的关怀,互相体恤,互相关爱,长辈对晚辈爱护,晚辈对长辈理解,不难想象,如果走出经济的困境,安兵卫一家一定会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大年夜》还着重刻画了山村家的老爷和太太这一对父母的形象。与善良朴实的安兵卫一家截然相反,山村一家是刻薄的、吝啬的。山村太太傲慢霸道,喜欢阿谀奉承,虽富甲一方,但却吝啬小气。所以在山村家做女仆的阿峰日子并不好过。寒冷的冬天,大清早阿峰就得起来干活,因为打水不小心弄坏了主人家的水桶,太太就对阿峰横眉冷对、大加指责。阿峰拨弄柴火取暖,也被主人家责骂浪费时间、偷懒不干活。于是山村家的女仆一月换两个是平常事,甚至有住了一晚上就跑掉的。山村太太的刻薄吝啬、不近人情由此可见一斑。
山村家的大少爷石之助长得一表人才,眉清目秀,因为是老爷的前妻所生,所以太太对他非常苛刻和厌恶,还曾有意将他送给别人做养子,让太太所生的妹妹当家里的继承人。这件事情让石之助和老爷、太太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也让石之助彻底看清了老爷、太太的真实面目。为了故意与家人置气,石之助游戏人间,吃喝玩乐,恣意游荡,挥霍家财。老爷气得几乎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太太对这种行为自然也是不能容忍,担心他将家里的财产挥霍一空,所以在老爷面前故意挑拨,希望老爷能让石之助离开家庭,自立门户,实际是想将石之助扫地出门。
在太太的影响下,太太所生的几个妹妹对石之助也非常冷漠,听说石之助回家了,吓得仿佛见了脓疮似的,唯恐避之不及。大年夜这天,妹妹们穿着漂亮的绸袄,本来想在一起玩闹一番,可讨厌的大哥石之助回来了,太太和妹妹们心里一直不住地想“快滚吧,快滚吧”。石之助看到妹妹们与老爷、太太如出一辙的行为,反而得意洋洋,甚至越发任性妄为。当石之助从老爷那里拿到钱后,太太怀着满腔的恨意像送瘟神一样送走了他,还对石之助的母亲进行讽刺和挖苦,“真想看看他母亲长什么嘴脸”。
为什么富有的山村家会有石之助这样一个“逆子”呢?《大年夜》下篇一开头就给出了交代。由于石之助是老爷的前妻所生,所以老爷待他日益冷淡,清晰准确地描述出了父子关系的状况。父子二人关系交恶并非完全是太太的挑拨,而是父子关系一直非常糟糕,继母的行为只是将不好的父子关系雪上加霜。当儿子石之助找老爷要钱的时候,虽然老爷知道石之助拿到了钱只会去挥霍和花天酒地,可老爷为了保全家族的声誉和面子,回避了教育儿子的责任,希望儿子拿了钱快滚,随便去哪儿都行,只要不要丢了家族的脸面。在老爷心中,家族的面子和自己的面子远甚一切,远比儿子的成才重要。这天是过年,在这个全家团圆的快乐的日子里,老爷对儿子也没有一丝温情和关怀,只有严厉的责骂和满心的厌恶。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不可否认,石之助是个浪荡公子,可如果细想一下,他究竟是如何变成现在这副模样,恐怕身为亲身父亲的老爷也难辞其咎吧。父母关系交恶,年幼的石之助失去了疼爱自己的母亲,这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是多么伤心的事情,可老爷不仅不加倍疼爱、怜惜年幼的儿子,还把对前妻的厌恶转移到儿子身上。可以想象,年幼而无辜的石之助受到了多少不公平的冷遇和虐待。后来,老爷又娶了太太,又在太太的影响下,与石之助的关系越发交恶,对待石之助越发冷酷无情,毫无一丝父子间的温情。父亲的冷酷,继母的刻薄,加上妹妹们对石之助的厌恶,让石之助丝毫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让石之助不断远离家庭,终至走上了破罐子破摔的浪子之路。
山村家虽然是富甲一方的有钱人家,却没有一丝家庭的温情,在这个家庭里,有刻薄、挑拨离间的继母,冷酷、不负责任的父亲,放浪、挥金如土的长子以及冷漠、功于心计的妹妹,家庭成员之间虽有血缘关系,却没有亲情联系,所有的家庭成员之间只有相互的算计和利用,金钱只给这个家庭的家庭关系带来了极端的异化和扭曲。
(作者单位:万卷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