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四川省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的原因研究

2016-12-12 04:59万芹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父母大学生

摘 要:家庭是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最基本的单元,一个家庭相处和谐与否的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特别是在中国这个注重家庭伦理道德关系的历史悠久的传统大国中,“家和万事兴”是对“小家”和谐促进“大家”发展的最好诠释。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是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从人类产生至今,亲子关系都一直是引人瞩目的问题。结合现阶段孩子与父母相处的具体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通过古今纵向对比、东西方文化差异横向对比以及地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以四川省乐山市几大高校为切入点,进行了四川省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的调查研究。在以往只针对父母与孩子如何相处、研究较少的基点上,逆向思维,翻转过来系统研究影响父母与子女相处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改善父母与孩子相处方式的具体策略,使父母意识到与孩子和谐相处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使孩子意识到与父母相处和谐对整个形成积极向上家庭风貌的重要性。以此促进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和谐,从而使家之梦与国之梦的共同实现寻找到一个契合点。

关键词:大学生;父母;相处和谐度;原因

这一课题的雏形源于与周围大学生群体进行交流沟通、探讨的过程。根据各位朋友关于自身经历及其经历对他们发展的影响的叙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通过长时间的局部观察才得以最终确立。唯物主义和谐观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一词最先用于国家、社会层面,今天我们将其“大题小用”,局限于表达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方面。所谓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就是大学生群体与父母的相处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在结合网络、文献等多种途径的情况下,我们发觉对父母与孩子相处的相关研究还停留在诸如如何相处、问题儿童与父母的相处、青春期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等方面,但关于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原因的研究寥寥。大学生是国家的脊梁与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成才对国运兴衰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下,前人的研究不免有许多局限性。

针对此,我们着重从居住环境、家庭结构、父母方面、大学生自身人格特质出发,进行了四川省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的调查研究,通过随机抽样、偶遇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等科学方法,得出了一些影响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的原因。

一、浅析中国孩子与父母相处情况及其原因

(一)中国古代孩子与父母相处情况及其原因

提及古代的孩子与父母相处,人们大脑接收到的第一条信息便是一句古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方文化成就了一方人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传统,追溯到中国古代成立国家之初,便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秩序井然的宗法家族制度,中国古代的父母子女关系完全从属于家族制度,这是影响当时孩子与父母相处的原因之一。注重血缘,特别是封建经济的发展,家业的继承极为重要,这使得“长子”的家庭地位尤为凸显,他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亡,相对而言,父母对长子的培养就具有很明显的倾向性。随之而来的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文化获得完胜,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家庭伦理制度,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宋明理学的“三纲五常”。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古代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等级秩序,不只是君与臣,就连父母与孩子也一样,他们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孩子必须完全遵从父母的命令,不得反驳与违抗。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使得父母特别是一家之主具有绝对的发言权,家长制的绝对权威使得子女的思想与行为受到严重的束缚。“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1]。”这句话就是要求子女对父母之命绝对遵从的最好例证。“百善孝为先”,封建法律明文规定了子女必须以孝道为本,不孝乃万恶之首,不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还会被所有人所不耻。父母对子女的婚姻,甚至对子女的教令、惩戒都有绝对的权力。对男儿来讲,建功立业、考取功名不仅是报效朝廷,也是报效父母的最好方式,他们有一定的人身自主权;对于女儿来讲,限制更多,“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出嫁的年龄之前,她们一直呆在自己闺房一隅的空间里,基本上所有的见闻都来自于父母,最亲近的人也是父母,既没有人身自主权,也没有财产的支配权,“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出嫁之后,又从属丈夫,不能随便抛头露面,终其一生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最后,中国以农耕文化起家,传统的小农思想一直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再加上生产力的不发达,限制了人们思维的空间,造就了国人很强的保守性和排外性,他们只关心自己家族的发展,而家族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身在其中的家族成员,父母必须将子女的发展轨道放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不能任其自由发展。

(二)中国近代孩子与父母相处情况及其原因

中国近代孩子与父母的相处,可以追溯到1840年到1949年这段历史: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从此以后古老的中国便与先进的西方接轨,我们在被西方列强入侵的同时也接触到了先进的西方近代思想。随着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在中国掀起了解放思想、解放人性的大浪潮,中国的大家长制趋于瓦解,子女开始反对父亲的绝对权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再屈服于父权制的“淫威”之下。在这个时期,我们能够找到许多的典范:“为父当如梁启超。”在阅读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信时,我们可以感知到他更多时候是以一种朋友的身份给予孩子更深层的关怀。梁培宽曾说:我退休的十八年都是在“走近”父亲。梁漱溟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大师,他对儿子采用的是一种放养式的教育,以致于梁老的儿子一度认为父亲对自己不怎么关怀。后来,通过对父亲各种资料、著作的解读,儿子才知道父爱深沉如山。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随着中国思想的不断解放,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愈发开明,不是以“棍棒底下出好人”来教育子女,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愈发地和谐。然而儒学传统思想的源远流长、落后地区的不开明化,还是阻碍子女与父母关系恶劣的最重要的因素。再加上这一段时期中国百废待兴,经济上、政治上困难重重,人们想的都是怎样填饱肚子保全生命,更加没有多少时间来处理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了。

(三)中国现代孩子与父母相处情况及其原因

要探究“小家”相处好与坏,主要是看“大家”的发展势头。建国初,中国面临许多的困难,国际国内形势都比较紧张,基于此,必须大力进行经济建设。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进入了转折性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大力提倡生育到进行计划生育的阶段,家庭中兄弟姐妹成群,父母为解决一家人的温饱而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偏远地区的青壮年前往东南沿海一代务工,将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在孩子心中没有多少份量,两辈人之间没有朝夕相处的时间。孩子性格孤僻自卑,青少年时期产生许多问题,他们的成长与教育成了国家与社会的“心头病”。

二、浅析西方孩子与父母相处情况及其原因

西方古代非常注重血统,且强调血统的纯正,西方古代也以家族、父母为本位,一切以父母为主。由于海洋经济的发达,人文精神的传播,斯巴达式的生存法则,古代西方非常崇尚冒险和个人主义,其最高的出发点是为了家族的荣誉。子女的婚姻状况也不自由,他们的反抗是微弱的,且最后还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除此,宗教势力强大,子女和父母的关系也受其影响。与中国相似,父母、子女也是上对下的关系,子女的行动受父母命令的约束。随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不断推进,自由化的思想深入人心,法国的启蒙运动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主导地位,人们更要求自身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子女积极从父母那里“分权”,不再服从父母,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变得“淡漠”和“松散”,更多是一种互惠互利[2]。现如今,西方的家庭中,孩子有绝对的权力,自主性较强,他们不对父母尽赡养义务,没有人会认为违背道德,大家对此都感到习以为常。但是,我们发现一种新的趋势,西方也日益注重家庭的关系,子女在寻求与父母的“亲近”。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大家都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东西。

三、根据分析,结合实际,阐述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是在一定基点上的继承与发展。在探究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时,不能割裂传统的亲子关系,也不能撇开西方自由开放的思想。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相处,一定程度上都带有传承与“引进来”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研究并不是东西方亲子关系的衍生品,在进行问卷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社会原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所说的社会原因,是居住地对子女和父母关系的影响。从研究的题目可以看出,我们主要针对四川,位于中国的西南部,高山盆地是其最主要的特色,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这里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就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来自村镇家庭的大学生占71%,是调查中的绝大多数,这是潜在的影响大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最主要原因,如今我们虽已处于现代化的新时代,但落后地区的封闭隔绝了新信息。一方面,“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只是从父辈传承育子的经验,要求子女绝对听从自己,不能反驳,只能服从;另一方面,作为接受新式教育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有了对各种事物认知的判断,不希望被束缚。两者的对立,必然构成双方矛盾的基础。“过度的爱也是负担”,彼此都认为给了对方最好的东西,却是对方最大的负累,这使得子女和父母双方的关系变得不和谐。

(二)家庭结构

谈到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就涉及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分为扩展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等。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单亲家庭,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一提及“单亲”二字,大家都有一种固定的成见:“他这个人有人格缺陷,不好相处……”诚然,单亲家庭这一特殊环境造就了孩子特定的人格气质:孤独引致的逆反、自卑引致的自闭、心理偏位引致的放任对抗[3]。具体表现为:这些孩子不能够认同自我,经常出入网吧歌舞厅,不能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再加上我国特殊的国情,人们普遍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另眼相看”,使孩子的心灵产生极大的偏误: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令其难以启齿。他们生性敏感,有问题不愿拿出来与人交流沟通,一般都是自我消化。有些孩子还极度缺乏安全感,不愿意融入人群中。随着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不断学习,他们能够适当地调整自己,但是童年的创伤会留下印痕,再加上家庭中父亲或母亲的缺失,孩子确实会有不完整的人格,他们不愿意亲近家长,两者的关系怎么可能和谐?

(三)沟通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改变了飞鸽传书、书信往来的传统沟通方式,一张薄屏、一部手机将千里之外的消息迅速传递给对方,沟通方式愈发方便,但同时,孩子与父母之间出现了“数字代际鸿沟”[4]。这使得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只能“甘拜下风”,现代搜索发达、网络流行语等成为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的障碍。隔着冰冷的屏幕,子女与父母的距离硬生生地被拉开。

(四)父母受教育水平

一方受教育程度高,一方文化水平低,两者之间必然产生交往障碍。层次不同,双方看问题的方式也就各异。经调查,父母年龄大都集中在40-50岁之间,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大多接受过教育。父辈的认知通过传承、实践积累,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而大学生生活环境等有了极大的改善,父母的“高要求”“严格”和大学生自身的“低标准”“宽散”就会产生化学反应。

(五)大学生所特有的品格

大学生人格与思维在逐步成熟。身为大学生,背井离乡求学,与父母的距离更加遥远。离开了家才能体会到父母的可贵,他们学会了珍惜和理解,但是致命的缺点就是:放不下本身固有的骄傲,不愿意承认对父母态度的改观。充当“小社会”的大学充满了更多新奇与诱惑,没了父母的管教,孩子能够自主选择,无拘无束,最后产生了不可挽回的悲剧。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但是却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四、对策

“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并不是讽刺和贬义,它能深刻地体现农村孩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做出的不屈斗争,是为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深刻见证。通过自身的奋斗,改变的就是一家人的命运。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已经得到改善,他们能够去环境更优越、信息更畅通的地方生活,父辈们也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更新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而不是踩在祖辈们经验的那座独木桥上寸步难行。

“人心隔肚皮”,只有把话说出来,才能互惠互信,增加双方的信任与理解。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要以宽广的胸怀加以接纳,把他们作为“正常人”看待。同时,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要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面对生活;要能够体谅父母,分担父母的苦楚。而那些离异的家长们,也不能长期处于悲痛期不能自拔,或是自暴自弃,要为自己的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科技产品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是不可扭转的时代潮流,我们必须紧随其上。父母不会使用现代聊天工具是既定的事实,作为大学生,要抽出时间多与父母交流,教会他们使用这些工具,从而增进双方的了解。

五、结语

进行此项调查研究,就是为了了解现阶段大学生与父母相处的现状,找出原因,发掘社会影响力。进行这项研究非常必要: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亲子关系对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5]。调查研究中并没有发现极难解决的情况,大学生与父母相处总体良好,但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我们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实际,促进发展。传统思想中对孩子的溺爱太过浓重,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着一种“养儿防老”的心理。另外,孩子们在大开眼界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却想抛弃如“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思想,追求的是一味西化,成为无忧无虑的“自由人”,在家里和父母唱反调,我行我素。这些怎么能够促进孩子与父母的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呢?父母和孩子是最亲密的人,家长们不能被过时了的东西牵扯;而大学生已经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要贪图一时的享乐而使双眼蒙蔽,双方都应该有一片足够喘息的空间。

一个家庭的和谐在于彼此的互相理解,只有彼此理解才能够更好地和谐相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孩子要携手走过青春的“沼泽地”,蹲下身子与孩子对话交流,换一种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懂得孩子的喜怒哀乐[6]。“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生命”,陪伴着孩子的成长,也会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家庭是构成国家的最小细胞,孩子与父母则是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和分子虽然微小,却能发挥无穷无尽的作用。家庭的和谐最终就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和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有家的地方才能有归属感和责任感,它养成了我们国民的基本素养。父母有自认为对的观点,孩子有自认为更对的观点,在“多元化”中寻求“一元化”,使双方在交流互动中磨合,找到能够友好相处的那个节点。这样,家庭和谐美满,社会欣欣向荣,“小家”的和谐带动“大家”的进步与发展。家庭和睦,亲人相亲相爱,下一代健康成长,老一辈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

[2]陈勇.近代早期英国家庭关系研究的新取向[J].武汉大学学报,2002,(01).

[3]高中建.刘超.李冲.单亲家庭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初探[J].青年探索,2011,(01).

[4]朱秀凌.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J].新闻界,2015,(01).

[5]王玉萍.西方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探索,2010,(03).

[6]崔景贵.关注和引导“90后”一代的心理成长[J].思想理论教育,2009,(07).

作者简介:

万芹,乐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指导老师:刘峰江

猜你喜欢
父母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当代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现状的研究
去除“父母”的身份,他们是怎样的人
浅谈幼儿英语学习中父母的参与
年过六旬再做“父母”,不幸孩子串起8000人的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