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之生态批评解读

2022-04-01 12:11李莉
文学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态批评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李莉

内容摘要:《老人与海》是一篇探索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寓言小说。老人将大海和海洋生物都视为朋友和需要尊重的生命,但他无法摆脱渔业工业化带来的身份焦虑,不惜逾越自然法则,去远海捕鱼,结果两败俱伤,以此告诫我们不能无视自然规律而无节制向自然索取,否则必将遭受大自然的严惩。

关键词:《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 大海 生态批评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优秀的作品。人们大多关注其中感人的硬汉形象,较少从生态批评角度来对它进行分析。海明威一生与自然紧密相连,热爱大自然的传统,关注生态环境,是一位非常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在海上与大马林鱼和鲨鱼三天二夜搏斗时与人类社会隔绝,除了鱼和其他海洋生物,不与任何人联系,所以人与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纯粹。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探索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共存关系,希望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一.敬重自然界生命

生态批评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圣地亚哥热爱辽阔的大海与海洋生物,并把动物与人类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他本身就属于大自然,他漫长的一生与自然融为一体,把自己视作自然的一部分,与海洋生物、小鸟和星宿为伴。在他看来,一个人在海上是永远不会孤单的。小说中我们能感受到老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他能在漫漫漆黑的海上感到天快亮了,能通过月亮、星星对第二天的天气进行判断。老人把海洋生物看成是同样需要尊重的有灵生命、人类的朋友,本能地去感知它们。他能在夜间根据海豚发出的不同喷水声辨别雌雄,羡慕地说:“它们戏耍,打闹,相亲相爱。它们是我们的兄弟。”[1]169老人把飞鱼看作是海上的朋友,给他以快慰,指引他去寻找更大的鱼群。海明威用词十分考究,不轻易重复使用同一个词,但文中他反复选用“朋友”、“兄弟”等词,体现了老人与大海生物的密切联系。海鸟经常像依偎在树枝上那般停靠在老人的小渔船上。当一只海鸟停歇在他船上时,他说道:“乐意的话就住在我家吧,鸟儿……我总算有个朋友在一起了。”[1]174在茫茫大海中,老人觉得自己与飞鸟都是弱小孤独的,心灵是相通的。这种万物有灵的观念是一种自我与自然融合统一的精神体验。

对生命的敬畏是一种极重要的精神生态。老人敬重自然界生命,同情海洋生物的遭遇。文中有许多感伤和情感的刻画。他回忆起一对马林鱼,雄鱼总是让雌的先吃,当雌鱼被钓起来后,雄鱼始终待在它身边,他被感动了,认为“它们这情景是我看到的最伤心的了。”[1]170把雄鱼对雌鱼的感情认同为人类配偶之间真切的情感。面对自然界中如此纯真的感情,老人受到良心的谴责。当老人看到海龟被剖开、杀死之后,它的心脏还要跳动好几个钟头后,悲悯地想到自己也有和海龟一样的心脏和手脚。他替小海鸥伤心,认为它们的生活也很艰辛。老人将自己视为自然界卑微的一分子,这反映了老人对自然万物的友爱之心。

作为一个职业渔民,捕鱼是老人“生来注定要做的事”。老人捕杀海洋生物是为了谋生,但他对待即将杀死的动物表现出怜惜和尊敬之情。对钓上来的金枪鱼,为了减轻它的痛苦,老人猛击一下鱼头,让它失去知觉死去,这是一种善意的行为。生态伦理学主张,在尊严中而不是在长时间的折磨中死去是有生命的动物应有的权利。当马林鱼被钓住了,老人自言自语地说:“你现在觉得痛了吧?鱼,老实说,我也是如此啊!”[1]174他不禁替它感到伤心。当马林鱼来到他身边斯文地游着,它化身为一个自然的精灵,一个有灵性的动物,充满了力与美,与老人进行力量与勇气的对抗。当马林鱼把老人搞得筋疲力尽时,他喊道:“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1]197老人的话显示,他认为人类与自然界其它生命体是平等的。老人认为马林鱼不是他的敌人,而是一个高贵的对手和朋友。当马林鱼遭到鲨鱼袭击时,他觉得“就像自己挨到袭击一样”。老人对马林鱼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對它是怜悯的、情感认同的和敬重的。在捕杀大马林鱼后,老人没有一种自豪感和胜利感,相反,他似乎感到背叛了大马林鱼,有种内疚感,“我不过靠了诡计才比它强的,可它对我并无一点恶意。”[1]201老人受到良心的谴责,拼命找借口安慰自己:“它活着的时候你爱它,它死了你还是爱它。如果你爱它,杀死它就不是罪过。”[1]205

二.逾越自然法则遭严惩

生态批评反对人类通过征服自然来证明人类的伟大。小说中年轻的渔民已经开始使用机动船捕鱼,大规模的现代化劫掠式捕鱼已把老人居住的小镇变成了海洋生物屠宰场,这样“一网打尽”对海洋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以至于有很好捕鱼技能的老人连续84天在近海都没逮上一条鱼,还有一次87天也没钓到一条鱼。相比,使用现代化捕鱼装备的年轻渔民每天都满载而归。尽管老人有“众生平等”的生态意识,但他无法摆脱渔业工业化带来的身份焦虑。他长期以来,空手而归,没钱买食物和鱼饵,卑微到需要接受小男孩和饭店老板的接济。年轻的渔夫嘲笑他,上了年纪的为他感到难受,这对老人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让他内心备受煎熬。老人遭受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也处于丧失传统精神信念的困境,作为传统渔民的他与与自然原初的和谐关系陷入了危机。为了生存、偿还人情和自尊心,老人不得不对海洋生物下手。但老人违背了几大自然法则,结果遭到严惩。

其一、越界。作为一名老渔夫,圣地亚哥捕杀了太多海洋生物,大海已给他连续84天失败的警告,但他不懂自然的呼喊,在第85天,在飓风横行的危险季节,他划着船到谁也没到过的深海域,到远离日常作业范围的远海捕鱼,这僭越了自然法则。在钓住比他的船还大得多的马林鱼的海域,他看不到其他渔夫。老人去得太远,部分是这条大鱼的责任,是它把渔船和圣地亚哥带入海的中心。当圣地亚哥竭力捕获一条大鱼却反而被它拖向大海深处时,他已经超越了人类的可能性,因此导致了灾难的发生,因为违反了宇宙的物质秩序,宇宙便予以回应。[2]当看到自己历尽千辛万苦捕到的大马林鱼被鲨鱼群吃掉四分之一的肉时,老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我原不该出海这么远的,鱼啊,对你对我都不好。我感到抱歉,鱼啊。”[1]208老人认识到他已逾越了他的界限,开始自责。当大马林鱼被咬掉半个身子时,老人反思道:“很抱歉我出海太远了。我把你我都毁了。”[1]211当大马林鱼被鲨鱼群分食得一干二净,只剩下一副骨架时,老人明白:“他如今终于给打垮了,没发补救了。”[1]214人类已经侵犯到了不属于自己领域的深海,脱离了人类在生物圈中的恰当位置,走得太远就是对自然的冒犯,不可避免地要犯罪。老人把自己的行为归为“罪过”,他后悔这次出海。是什么打垮了老人?是鲨鱼还是大海?老人自己给出了答案:“什么也没有,只怪我出海太远了。”[1]214

其二、有强烈的征服欲。老人的失败源于他的越界,其实他也是被自己的征服欲、占有欲打败的。虽然老人与海洋生物称兄道弟,但更多时候心里想的是“我一定要制服它”。当他发现大马林鱼咬钩时,心想:“吃了吧,这样可以让钓钩的尖端扎进你的心脏,把你弄死。轻松愉快地浮上来吧,让我把鱼叉刺进你的身子。”[1]167老人不仅想弄死大马林鱼,甚至联想到人可以弄死星星、月亮、太阳。在和大马林鱼殊死搏斗中,圣地亚哥充满了骄傲的感觉,展现出人类力图征服自然的傲慢之心,他说道:“感谢天主,它们没有我们这些要杀害它们的人聪明;尽管它们比我们高尚,更有能耐。”[1]179他想让大自然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他对大马林鱼的捕杀无视了自然规律,是人类对自然冷酷无情的掠夺。老人必须承受他傲慢的后果,他凭意志和技术获得的胜利是短暂的。鲨鱼象征着自然界的惩罚,使老人捕杀到的大马林鱼得之于自然,又失之于自然。海明威让圣地亚哥在故事结尾胜而无获,失去了捕鱼所需要的工具,用生命拼搏最终获得的只是一副无用的鱼骨架而已。这是对人类靠征服自然来树立威严,保存面子,或表现精神不败的反讽。[3]这副大鱼骨架只不过引起人们短暂的兴趣,很快就成了潮水冲走的垃圾。

第三、无视自己是个独自老人。老人的厄运并不只是简单的坏运气,而是因为自身的衰老和外部世界的变化所导致的。尽管他是扳手腕“冠军”圣地亚哥,打败过很多人,但他无视自己已是一个年迈力衰的老头,一心想到远海捕捉更多、更大的鱼,有点不自量力。结果无论他自己一个人多么地努力,怎样地不屈不挠,都抵抗不过成群鲨鱼的袭击。因年龄增长而产生的衰老不仅是“为打鱼而生”的圣地亚哥最大的敌人,也是每个生命体必然的结局。人之所以有时显得比其它动物高明、强大,在于人会制造并利用工具,懂得不少窍门。圣地亚哥利用手中的工具可以杀死比自己庞大多倍的马林鱼,但当工具丧失殆尽后,就无法与成群结队的鲨鱼抗衡,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利品被蚕食得只剩下骨架。最终,他承认:“我太老了,不能用棍子打死鲨鱼了。”[1]209老人没有家人和亲朋好友,唯一愿意和他一起打鱼的小男孩也因他一直的背运被父母叫走了。倘若圣地亚哥有他人帮忙,最终结局可能不一样。在和大马林鱼和鲨鱼的艰难搏斗中,他八次提到:“要是那男孩在就好了”。老人的失败是因为他不顾自然规律,与社会隔绝、不愿和他人交往所致。

三.倡导和谐、简朴的生态文明

老人对海洋生物既同情又敌对的矛盾心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真实态度。一方面,人类因物质欲望的膨胀对自然有征服、改造欲望。另一方面,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具有本能的生态良知。在这两难之境中,当欲望战胜生态良知时,人类的心情是矛盾、复杂的。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凝聚着作家的思想、立场和道德理想。[4]《老人与海》表达了海明威对大自然的热爱、敬畏、依赖等复杂情感。

小说一开头就让我们感受到海明威的生态伦理思想。黎明的大海是那么静谧、清新,渔民静静地划着船只,生怕惊醒睡梦中的她,海明威写出了自然和人的和谐之美。圣地亚哥是海明威理想的化身,他善良、朴实。在他眼里,大海是一位充满生机、给人恩惠的女性。他不像年轻的渔夫把大海当作一个野性的对象,而是把她当作靠她生存、施展技艺和情感交流的场所,对她充满亲近、喜爱。他是一个原始的老渔民,撑着古老破旧的小木船,捕鱼方式和工具都很传统,出海捕鱼只是为了满足他最基本的生存所需。在海上捕鱼饿的时候,他会吃生鱼,连骨头、汁水都咽下去。他住舍简陋,生活和穿着极其简朴。老人的举动和生活方式体现了生态环保。

海明威还在该小说中构建了和谐、友爱的社会生态和良好的精神生态。尽管圣地亚哥几乎一无所有,但他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兴趣爱好和精神寄托,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和睦,我们从未听到他对生活的抱怨,可见他对生活比较满足,精神也比较富足。他那双“显得喜洋洋而不服输的眼睛”让他看起来很乐观、自信。老人住的窝棚墙上挂着他妻子的遗物,因怕瞧见妻子照片而倍感自己孤单,老人把它放在搁板上干净衬衫下,这些细节表现了老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和他温柔的一面,传达出他们二人以前很相亲相爱。老人喜歡看报纸,关注棒球比赛,崇拜棒球手迪马吉奥。他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博爱之心,爱狮子、爱海鸟、爱被自己杀死的大马林鱼,爱迪马吉奥,更爱他唯一的伙伴、徒弟——小男孩马洛林,教会他许多捕鱼的技能。马洛林对老人也是关怀备至,帮他搬运和整理渔具,悉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相信老人是最好的渔夫,继续把他当师父,鼓励他。马洛林是老人的贴心知己,也是他最大的安慰和精神支撑。老人在出海前、船上休息时和捕鱼归来后梦到金色的海滩、畅游大海的海豚、与人和睦相处的狮子,反映老人豁然开朗的心境和期盼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愿望。

《老人与海》是一部描写人与自然力抗衡的寓言小说。它的标题完美衔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标题中的两个关键词:一是老人,另一个则是大海,都是小说的主人公。将广阔的大海和一位孤独的老人联系在一起绝非偶然。人与鱼的搏斗暗喻了人和大自然的搏斗。海明威将人与自然抗争的背景设置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一方面象征环境的伟力,烘托老人一叶孤舟的渺小,另一方面暗喻这是一场注定打不赢的战争,失败是必然的。因为无论一个人有多强大,但在大自然面前总是弱小的。人和自然碰撞的结局,大自然是永恒的胜利者。《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主动挑战大自然,除了赞扬人类永不言败的精神外,海明威更想通过老渔夫的失败表达了他的生态思想:人类要敬畏自然,和自然和谐共处,不可逾越自然法则和自己的疆界去冒犯自然,不可过度开采和掠夺自然,否则必遭惩罚。人类社会在工业文明之后,走生态文明之路才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海明威.春潮*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沃特·威廉斯.“海明威的悲剧艺术.”海明威研究文集[M].Ed.杨仁敬.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92.

[3]戴桂玉.后现代语境下海明威的生态观和性属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6.

[4]鲍·格里巴诺夫.“主人公的时代性.”海明威研究文集[M].Ed.杨仁敬.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28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生态批评视阈下的海明威小说研究》(2020SJA218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批评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研究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卡斯特罗骨灰循“进军哈瓦那”相反路线行进 落葬圣地亚哥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
言论
孩子成胖墩,父母遭罚款